和年轻的班主任闲聊时,经常会听到一些抱怨——“最怕带女生多的文科班,现在的女孩子大多敏感娇气,说不得、碰不得……现在的女生寝室关系都很复杂,看着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现在的女生和以前不同了,有的大大咧咧的,比男孩子还疯,遇到喜欢的男孩子,完全不掩饰,一副敢爱敢恨的做派……”记得有一次,有老师邀请我为高一年级的女生做一次专题讲座,在她开列的“女生问题单”中,赫然罗列着诸如“喜欢化妆打扮;娇气、矫情、多愁善感、敏感脆弱;同性交往小心眼、爱计较;异性交往尺度把握不好……”等一长串问题。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
我相信,老师们并没有夸大其词。相反,能看到这些现象,恰恰说明他们是真的在关注眼前的这群女生。但是,“现象”并不等同于“问题”。有时候,如何看待我们面对的“现象”,可能恰恰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在我的带班过程中,“女生教育”一直是学生“青春期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之所以认为它重要,是因为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高中阶段的女生在心理上与男生相比,的确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的存在,原本是极其正常的,但如果缺乏适时、适度的正确引导,女生就可能一味沉浸于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某些困惑和不适。这不但会影响到她们潜能的开发,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更有可能影响到她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当然,这里说的“女生教育”一定不是依靠一个讲座或一次班会一蹴而就的,它会贯穿在整个高中三年,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借助班级活动的平台,在外界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逐步展开。那么,在一个高中女生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关键问题值得被关注和讨论呢?在我看来,大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1:如何悦纳我们的身体?
如果可能,在一个女孩月经初潮的前后,由她的母亲或最信任的女性长者与她来讨论“进入青春期后,如何悦纳自己身体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情。但是,在今天的社会,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积极主动而又系统科学地完成未成年人的青春期教育。许多时候,学校必须承担起这部分的责任。通常,我会把这个大问题分解成一些“小话题”各个击破。
例如,我会在学生初进高中不久,就召集班级里的全体女生开个短会。在会上,我会以“闲聊”的方式跟她们聊聊有关“生理期”的话题。是的,方式一定是“闲聊”而不是“科普”,态度一定是“分享”而不是“强制”。我会先听听她们对“生理期”的看法,了解她们在生理期中遇到过的种种麻烦,以及对自己身体状态的一些担忧。然后,我会分享一下自己关于“生理期”的想法——首先,“生理期”并不是女性独有的。男性,其实也有他们的“生理期”,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第二,来例假本身不是坏事,它意味着我们长大了,生理发育趋近成熟,有了孕育生命的能力——这值得每一位女性珍视和骄傲。第三,人在“生理期”中有些不适和麻烦很正常,每一种成长本身都要付出代价,以科学的态度面对,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我们的不适感。第四,要珍爱自己的身体,生理期保健非常重要。要关注自己的生理周期,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保健,遇到问题及时就医,既是对今天的自己负责,更是对未来的家庭负责。当然,男班主任的确不方便谈这样的话题,但可以请学生信任的女性教师或校医代劳。我相信,谈与不谈,一定会有区别。
再如,我会在初次对全体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时专门聊聊“化妆”的话题。在“中学生行为规范”中明确要求中学生——“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每次讲到这里,我都会刻意停下,问学生一个问题,“你们真的理解这个规定吗?”大多数时候,学生会有些困惑地望向我,“既然是规定,我们理不理解很重要吗?”
当然重要!只有理解了规定,才有可能真正落实。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女生悄悄画上淡妆,甚至,更小的孩子都会偷偷穿上妈妈的高跟鞋。可见,对女孩来说,有爱美之心,再正常不过。所以,我们有必要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美?”“怎样更美?”的话题。
首先,我会展示几张图片——幼儿园里可爱纯真的孩子、课堂上专注认真的学生、镁光灯下明艳耀眼的明星、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员、实验室里全神贯注的研究者、炉火旁从容慈祥的老人……请学生讨论,他们认为哪些图片是美的?
然后,我会展示另一些图片——酒吧里化着浓妆的少女,社区里叼着香烟的少年,医院里一脸病容的患者,课堂上昏昏欲睡的青年……请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些图片会让他们看了不舒服?
通过讨论,我们会达成一些共识——例如,美,也许没有固定、恒定的标准,但一定与身处的场合、扮演的角色有关。例如,在成人世界,化妆有时是工作需要,有时是个人选择。但作为学生,应该珍惜自己可以素颜的时间,以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展示自己。例如,护肤品和化妆品是有区别的。护肤品能保护我们的皮肤不受环境侵害,但化妆品会增加我们皮肤的负担。例如,与其通过“化妆”甚至“整容”这些手段使自己的外在更“好看”,不如通过“健康饮食”“科学锻炼”以及“坚持阅读”这些方式由内而外地提升自己……最后,我还会特别告诉学生,“会有一些人,他们会特别依赖化妆甚至是整形。对这些人,我们也要理解和宽容,因为他们已经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并且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是的,这些话题,我会和全班同学一起聊。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对美的追求都是正常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审美习惯会被外界环境影响也是自然的。我们要做的,只能是耐心地引导,悄悄地影响。
问题2:如何调节我们的情绪?
高中生作为青春期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身心矛盾较多、情绪较不稳定的时期。作为班主任,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学生进行“情绪调节训练”,本就是高中生“情商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校园情景AB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模拟、练习“如何及时识别情绪?”“怎样合理表达情绪?”“如何正确处理情绪?”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针对女生群体的教育中,我觉得特别要注意的是两点:一是要让女生意识到,其实所有的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所谓“负面情绪”,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处理“情绪”的方式是负面的。二是要让女生意识到,“情绪”并不等于“情绪化”,那些常常被贴在女生身上的“负面标签”既不是全无道理,也不是不能克服。许多时候,如果我们能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状态变化,试着站高一点儿,看远一点儿,换一种眼光,转一个角度,大气一点儿,理性一点儿,就会收获更多的朋友,看到更美的风景。
问题3:如何处理同伴关系?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明显加强,在不断观察“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过程中,“同伴”是特别重要的参照系。在这一阶段,他们时常以身边的同伴为参照,不断对自己进行观察、定位、规划和评价。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学生能很好地融入同伴群体,有很强的同伴价值感,即便是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也不会过得太糟糕。
当然,这里的“同伴”并不一定是同性。但对女生而言,“闺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我看来,我们实在无须去指导她们如何和好朋友相处?能成为好朋友,自然有她们合拍的相处方式。真正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引导她们与那些和自己看来很不相同的女孩相处?因为在实际的工作经历中,班主任最常遇见的问题,往往是一个女孩和一群女孩仅仅因为“合不来”,而引发的种种矛盾甚至事故。(www.xing528.com)
通常,我会在和学生讨论“寝室关系处理”时顺带展开这个话题。我会先抛出一些问题——1.生活中,你见过和你很不相同的女孩吗?她们是什么样子的?2.你喜欢那些和你很不相同的女孩吗?为什么?3.你觉得好女孩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吗?换句话说,你心目中的好女孩是什么样子的?4.遇到那些和你很不一样的女孩,你会怎么与她们相处?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中,我会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的讲述,试着与她们达成一些共识——1.好女孩会有一些共同的标准,比如善良、诚恳、自尊,但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模样。活泼开朗的性格与内敛沉静的性格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2.面对与我们自己截然不同性格的同伴,即便不能成为朋友,我们也可以远远欣赏。即便实在不能欣赏,至少也要做到尊重。3.只要没有触犯道德与法律,只要没有违反到集体生活的基本规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我们没有资格仅仅因为对方与我们不同,而对别人妄加评论,横加干涉。4.女性真正的美好,不仅仅在于只对那些我们喜欢的人好,而是明明我们并不喜欢她,还是给她足够的善意与包容。
是的,我们的一生会遇见很多人,各自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处世态度、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我们的确不必喜欢每一个人,但我们至少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并试着学着“如何用自己的善去欣赏不同的美”。唯有这样,当我们自己成为“少数”时,才有可能被世界温柔相待。
问题4:如何处理两性关系?
在高中生所有的“人际交往”中,“两性交往”无疑是重要的内容。而“如何处理两性关系”,也是女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这样的话题,原本由母亲和女儿在私下里沟通效果更好,如果由老师和学生谈,场合、气氛、方式就很重要。一般而言,我会先将一个个小话题在闲暇时间里找合适的时机跟学生交流,时机成熟之后,再利用一节班会课的时间整合所有的问题,达成一些共识。
有时,我会联合语文老师一起,带领学生一起看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我们一起看张艾嘉的电影《心动》,一起读张爱玲的《爱》、钱锺书的《围城》,一起品味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的爱情故事,一起听三毛谈她眼里的“爱情”与“婚姻”……然后,我也会和学生一起讨论“喜欢与爱”的区别,甚至是“爱情与婚姻”的区别。当然,在十六七岁这样的年龄做这样的讨论自然是不会深刻的,却一定是有意义的——唯有当她们知道,“喜欢一个人”和“爱上一个人”有太多的不一样时,在面对自己青春期可能的情感波动时,她们才不会夸大一些感受,放大一些挫折。
有时,我会在请毕业返校的优秀学长进行经验分享时,顺便聊聊“优秀的男孩一般会喜欢什么样的女生?”虽然答案是可以预知的,但从优秀的异性嘴里说出来,总会更有说服力。
有时,我也会状似无心地与她们一起聊一些她们感兴趣的小话题——例如,如果喜欢一个异性,是否需要表白?被表白,是不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没有被表白过的女孩子,是不是就一定没有魅力?如果有人向你表白,你却不喜欢他,你会怎么拒绝?如果你喜欢的人向你表白了,你会怎么与他继续相处?如果你喜欢的人向你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你会怎么回应?……
是的,师生间的所有闲聊都不会是毫无指向的。在这样的“闲聊”中,我们其实在做两件事——一是不断了解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许多时候,我们的说教之所以不能被学生接受,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教育的起点在哪里?如果我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揣想学生的心理感受,再以我们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回应学生的内心诉求,教育便常常只能是空中楼阁。二是不断表达自己想要传达的态度。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是可以传授的,技能是可以培训的,但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对待“两性关系”的态度和理念,更多的只能靠师者、长者以及大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我们不直接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引导他们关注每一种选择后的可能后果;当我们不直接告诉孩子如何选择,怎样释然,而是以自身的经历或他人的故事引导他们变换视角重新审视一些现象;当我们不直接逼迫学生现场表态,做出决定,学生就会放下戒备,以更加平静的心态主动开始理性的思考。主动的理性的思考,正是成长的开始。
问题5:如何面对学业挑战,规划好自己的未来?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省重点高中。应该说,能进入这所学校就读的女生大多都是初中学校的佼佼者,都被父母、师长寄予厚望。即便如此,在进入高中以后,由于同伴竞争的加剧,学科特点的改变等种种原因,还是会有很多女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她们会觉得自己的脑子仿佛一下子不好用了——从前轻松就能取得的名次,在进入高中之后,仿佛竭尽所能也只是可望而不可即。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师长的鼓励,如果没有及时找到对路的学习方法,她们很容易陷入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之中。
另一方面,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些对女性不友好、不尊重、不负责的信息也会影响女生对自己的判断——那些围绕着“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影视文学作品,总在不经意地误导着女性,试图让她们相信,幸福是可以依靠一段缘分展开的。那些面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信息,又总是让女生担心,自己是否在未来的职场上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更有甚者,网络媒体中的一些宣传,总是不经意地传递出女性在个人发展中的种种受限,物化女性、贬低女性的现象比比皆是……所有这些,都是女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考验。
在这个问题上,我一般会用三种方式和学生交流——首先,我会在和学生进行学业讨论时尽可能理性客观,尤其是当她们遇到挫折时引导她们学会正确归因。在初进高中时,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适应问题其实非常正常,并没有性别差异。但女生“心思”一般会重一些,在遇到考试挫折时一般容易归因为“学科难度大”或者“自身能力低”这样的“稳定因素”上。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多元智能理论”,通过科学地分析,让女生意识到“其实并不存在男生或女生谁更聪明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优势。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各门功课的学科特点,摸索自己的学习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在“树立榜样人物”方面,我也会刻意寻找一些女性角色的故事来做分享。无论是各种人物传记中的女性主角,还是校友中的杰出女性;无论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女生,还是家长群体中的成功妈妈,都可以是我们的教育资源。在方便的时候,请她们来给女生讲讲自己的成长故事,做一些经验分享,尤其是在人生关键处的一些抉择,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很多启发。
第三,我会随时关注社会新闻,选择其中一些合适的、与女性相关的热点话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例如,曾有一段时间,网上流行“metoo”运动,很多知名女性纷纷站出来公开自己经历过的不同程度的性骚扰遭遇。与此同时,各大网络媒体上也出现了各种声音。在我看来,这正是对女生进行“专题教育”的好时机。在这个话题之下,我们既可以讨论“女生在面对可能发生的性骚扰时如何保护自己?”也可以分析“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外界对两性在各类事件中的评价依据和方式”。我们既可以讨论“女性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赢得社会的尊重?”也可以讨论“在未来的各种社会角色中,女性如何进行时间分配,面对种种挑战?”在这样的讨论中,女生们会渐渐明白,唯有自尊、自信、自立的女性,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女性,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讨论是不必回避男生的。事实上,很多男生都愿意参加这样的讨论。在这样的讨论中,男生一方面重新审视着身边的女性,加深了对女性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在不经意间学习着如何更好地跟女性沟通、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女生教育”时,教育效果的确会受到教师自身性别的一些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教师一定具有优势。作为班主任,无论我们的性别如何,在跟女生谈论一些话题时,只要把她们当成自己的女儿或妹妹,就自然能把握好分寸。
事实上,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女生教育,其实是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女生逐步建立起“角色意识”(我是谁?)、“目标意识”(我要成为怎样的女性?)和“路径意识”(如何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女性?)的过程。这些方式一般不必“郑重其事”,最好不要“直截了当”,只追求效果,不强调形式。有人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师在不动声色间潜移默化了学生。而我觉得,最好的女生教育,是让她们在你满含期许和信任的目光中,看到了未来更美好的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