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低年段的“男生教育”现状早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正如网络中流传的——“成绩倒数的是男孩子,不屑做班干部的是男孩子,老师出错大声质疑,不给老师一点面子的是男孩子。单词默写全错的是男孩子,口语训练沉默是金的是男孩子,拿着相互喜欢的游戏与球队互相较劲的是男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男孩的家长和有识之士都在呼吁——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摒弃“让男孩像女孩一样乖”的固有想法,针对男孩成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专业的角度给予男孩足够的理解和及时的引领,让男孩按照自己的节奏健康成长。
那么,当男孩进入了高年段之后呢?尤其是,当一个男孩升入高中之后,那些曾经的问题是否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如果没有,他在进入高中之后,又会遇到哪些新的问题呢?而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又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在我看来,大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男生正确认识自己,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在青春期中遇到的那些由生理变化而引起的心理焦虑,并尝试进行自我调适。
和“女生教育”一样,关于青春期的话题,其实由同性的长辈在自家男孩大致进入“变声期”时私下进行是最合适的。但在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中,尚未建立“要主动对家里的男孩进行系统、科学的青春期教育”的观念。甚至,会有家长怀揣着“有些事长大自然就懂了”的想法,一味对青春期教育抱持回避态度。
孩子在成长中可能遭遇的挑战,并不会因为家长的回避而减少。对男生来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一系列巨大的变化,而对这些变化的不适应既会引起心理上的焦虑与不安,也会导致行为上的无序与混乱。这时的他们一般会有两种选择——一是自我消化,二是寻求帮助。所谓的“自我消化”,其实就是将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一味压抑下来。例如,会有男生因为自己没有“及时长出胡子”来而焦虑,也会有男生因为脸上的“青春痘”而烦恼;会有男生因为担心自己长不高而偷偷尝试各种方法;也会有男生因为正常的“遗精”现象而惭愧内疚。更常见的,是男生自己也说不清是哪里不对,只是觉得没来由地烦躁,“明明知道自己该静下心来学习,但就是做不到……”面对所有这些负面情绪,他们都选择默默承受……那些对自己的质疑和不满,也许要等到很多年之后才会释然。
当然,也会有一部分男生选择“寻求帮助”。调查显示,大多数男生在遇到青春期方面的疑惑时,更倾向于从“同伴”和“网络”中寻求答案。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真的能从他们的“同伴”或当前的“网络环境”中获得科学、健康的知识吗?我并不乐观。
作为高中班主任,我觉得这时可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在班级的图书角里,放置几本有关“青春期教育方面”的读本。这样的书有很多,但学生未必会主动找来看。这时,教师的推荐就显得非常重要。通常,我会打出这样的推荐语——“上届学长诚意推荐”“成长,从直面自己开始”……2.定期组织或推荐学生观看合适的影视作品,并借助“电影里的故事”引发关于“成长”的思考。事实上,以“成长”为主题的优秀电影作品也有很多,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蓝色大门》,从《阿甘正传》到《辛德勒名单》,从《肖申克的救赎》到《死亡诗社》……每次看完电影,我不会强制要求男生写下所谓的“观后感”,但我会要求他们在一张小纸片上写下自己对这部电影的一段推荐语——可以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可以是最难忘的一个片段,也可以是看完影片后的一份心情。是的,大多数男生都不喜欢长篇累牍的表达。我们要的,也并不是他们的“表达”,而是他们自觉主动的、指向自身的思考。那些关于“勇气”“希望”“责任”“执着”的话题,一旦他们开始思考,就有了生发的可能。3.邀请专业人士,对男生进行“指向明确”的青春期性教育。这里的专业人士可以是校医,也可以是外聘来的具有相关资质的家长。为了让这样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我们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提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以及“还想知道什么?”问卷当中,主要包括如下一些问题——“关于‘青春期男女生理发育及自我维护’的知识,你觉得自己足够了解吗?”“如果有与‘性’方面的问题或困惑,你一般会向谁求助?”“目前,你最想了解的与‘性’相关的问题是什么?”“如果可以选择,你更愿意以哪种方式接受青春期性教育?”……有时,为了避免男生不好意思将自己的问题宣之于口,在问卷中可以多设计一些选项让学生选择。通常来说,有了上面的铺垫,接下来的工作会顺利很多。之所以请专业人士,是因为既可以保证知识讲授的专业性,也可以减轻学生在聆听过程中的紧张感。为了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我会将讲座内容提前整理成文字稿,发给家长提前学习。
总之,我们的目的是让男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成长中的身体,更客观地理解自己容易波动的情绪,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及时调适自己的状态。悦纳自我,是一切的基础。
第二,有意识地引导男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性别优势与局限,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并尝试进行自我规划。
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一些说法——“男生嘛,小时候皮一点是正常的,小学考试考不过女生也是正常的,他们坐不住啊,听课不专心,考试也不仔细……长大懂事了就好了。男生比女生聪明,学理科肯定没问题……”
必须承认,这样的说法并非毫无道理——研究表明,男孩与女孩的大脑之间差别至少有100多处。例如,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含量较多,流经小脑的血量更多。多巴胺可增加冲动和冒险行为的概率,而小脑是控制行为和身体行动的,流经小脑的血流量多,小脑就比较活跃,所以男孩就好动。这些因素导致男孩更有可能从肢体运动中学习,而在静坐和久坐的过程中,学习能力总体上不如女孩。
但问题是,这样的说法存在一个弊端:它会给男生一个错误的暗示——男生在自控力方面天然弱于女生,男生应该被更多的包容。一旦长大,许多问题会自动消失。而男生在理科学习方面会比女生具有更多的优势。
作为高中教师,我觉得后半句话一定是个误会——自控力是需要训练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训练的难度会不一样,但必要的训练不可或缺。另一方面,高中的男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具有天然的优势也非常可疑。有报道说,现如今的美国女性获得了60%的学士学位,60%以上的硕士学位(其中大部分还是像法律、医学和经济这样含金量超高的学位)。世界经合组织发布的数据也显示,除了非洲,在世界各地的大学里,女性的数量都超过了男性。甚至有科学家表示——如今能够预测学术成功的元素,其实都更符合女性特征,如自我约束,延迟满足。
是的,我觉得应该把一些事实告诉学生——比如,女孩在大脑颞叶中拥有更强大的神经连接,促进了更多复杂的感知记忆的存储,所以女孩对声音的语调特别敏感。男孩则需要更多的触觉型的体验,以便激发大脑学习的积极性,那种动手又动脑的学习方式就比较适合男孩。比如,男孩与女孩大脑中的海马(大脑中的一个记忆存储区)的工作方式也不相同。男孩的海马更偏爱序列,在记忆大量序列和层次分类(如:要点、子要点、子子要点等)的信息时就非常成功!比如,男孩的大脑处理血流的总量较女孩少15%,这种结构不利于同时进行多项任务的学习。因此,男孩在长时间专注于单一任务时成绩较好,此时是深度学习在发挥作用……
必须说明,跟学生聊这些话题,并不是为了让某一个群体更加自卑或更加自信,而是要让他们知道——每一种性别,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我们要做的,是正视自己的现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主动规划自己的未来。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作为教师,我们正在提供的教育模式是否考虑了男女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作为班主任,我们是否可以提供更宽松的氛围,让男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主动探索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
第三,有意识地引导男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尤其在两性交往方面,要学会理解与尊重,学会与不同的人群正常交往、有效交流、融洽相处。
传统观念中,男性在沟通和协调能力方面常常是弱于女性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弱项”却并不会对男性未来的发展造成太大的影响。然而,最近的劳动力统计结果显示,女性正开始占据大部分的管理层工作。同时,年轻女性已经比年轻男性挣得更多。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改变,有经济学家认为,是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正在“奖励”女性特质。在过去四十年,随着经济形式从“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信息化和创造型经济”转变,中等技术工作正在不断消亡,工作机会正向着高端和低端两头流动。这样的变化,对男性和对女性的影响其实是不同的——制造型经济对个头和力量的依赖曾经帮助了男性。可随着制造业的升级换代,普通工人面临大规模裁员。现如今,更多的工作机会要么出现在高新技术行业,要么出现在服务行业——那些从前家庭主妇们免费在家从事的工作,比如做饭做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很多都变成了收入可观的工作机会。事实证明,无论是高新技术行业还是服务行业,女性都可以做得很好。(www.xing528.com)
换句话说,现代经济需要依靠智力,需要能够稳定地坐着并保持注意力集中,需要开放地交流,需要能够倾听别人……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理解,在高中阶段有意识地引导男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多么重要!
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高中阶段男生成长中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人际交往焦虑”,这种焦虑尤其体现在“两性关系”上。在对高中男生的观察中,我发现有两类现象非常普遍——一是男生与母亲的亲子关系紧张,二是男生与女生的同伴距离错位。前者比较容易理解——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和即将进入更年期的妈妈,一个迫切地想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需要独立、需要自由、需要信任和尊重;一个始终对眼前的孩子不放心,执着地不愿放手也不敢放手……经验告诉我们,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疏离或紧张的母子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男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说起与女生的“同伴距离错位”,很多人会首先联想到“早恋”,这是不全面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处于青春期的男生对年龄相仿的“异性”是存在着天生的好奇和好感的,但这种“好奇”与“好感”的表现形式却因人而异——内向的男生会努力压抑这些正常的情绪,尽量不与女生主动交往。但事情往往是越压抑,越向往。而当他们从通过其他更隐秘的途径对异性进行探索时,常常会受到更大的冲击。另一类男生正相反,他们相当主动,有时,他们甚至会通过炫耀自己与女生的亲密互动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事实上,所有这些“关系的错位”都是由于缺乏对自身和异性正确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足够的尊重造成的。
作为班主任,我觉得可以尝试开展几方面的工作——
1.可以在母亲节前后,带领全体学生开展主题为“理解女性,走近母亲”系列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尽可能通过各种手段(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站在各种角度(子女、伴侣、母亲本身),客观清晰地呈现女性一生的成长历程——在和学生一起还原一个“小女孩”是如何成长为“美少女”的过程中,男生能简单了解女生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的基本常识,减少对异性的神秘感。在和学生一起重温母亲出嫁时的美丽之后,再来看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学生会对生命与责任有更深切的感受。当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再现一位位母亲日复一日在家庭和职场中的辛苦忙碌的场景,以及她们年复一年逐渐老去的图片时……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重新审视自己对母亲的态度。
2.创设平台,让男生更多地参与“两性话题”的讨论。高中阶段是学生思辨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话题讨论”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两性话题”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这时,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创设平台,选择时下合适的“两性话题”在班级范围内展开讨论,一定会收到很多意料之外的效果。我曾经让学生讨论过一个话题——“你觉得当今社会中存在哪些对女性不公平的情况?你是否能够理解这种不公平的存在?你觉得我们可以做出哪些努力?”这样的讨论,对男生的意义在于——他在倾听女生发表意见的时候,其实是在培养自己理解女性思维,适应女性表达习惯的能力。在表达自己的态度之前,他也必须尝试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重新审视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一旦开始表达,就是男生练习沟通的开始。
3.在保证男生的体育运动时间的同时,开展活动,让男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女性打交道,在实践中逐渐建立起积极、正面的两性交往模式。在当下的许多学校里,都存在一种现象——也许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也许是为了避免学生在剧烈运动中可能带来的伤害,总之,很多老师总是希望能尽可能地压缩学生的运动时间。殊不知,这对男生是致命的。男生最主要的荷尔蒙是睾丸激素,睾丸激素在中学时达到很高的水平,处于青春期的男孩每天通过大脑至少要接受5~7次该种激素的刺激,这种刺激不断推动男孩大脑的攻击性行为、空间—机械和肌肉运动知觉的身体体验。所以,我们一定要支持这个时期的男生多进行体育锻炼,因为体育锻炼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发泄掉由于荷尔蒙激素给他们带来的烦躁。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许多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为男生创造机会,让他们练习倾听、练习表达、练习怎样与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女性沟通,练习怎样建立积极、温暖、可持续发展的人际关系。例如,在组织学生参加艺术节合唱比赛等一些集体活动时,有意识地让男生和女生搭配着组成任务小组。从服装的选定到曲目的确定,从队形的排列到纪律的保证,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产生争议,这是他们不断练习沟通与配合的好机会。又如,在一些团体户外活动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让男女生有肢体接触的环节——跳一支男女配对的集体舞,进行一次男女混合“多人多足”的比赛……许多“神秘”是距离产生的,在日常的接触中,学生会重新理解“人际关系”与“人际距离”,那些对“异性交往”心存焦虑的同学也会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脱敏”。再如,经常会在班级里举行“吐槽大会”,有时请男生和女生互相“吐槽”,有时请儿子和母亲互相“吐槽”。“吐槽”的形式可以采用匿名方式,即请双方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然后由双方代表随机抽取,代为表达,旁观者可就听到的内容发表感想或提出建议。在整个过程中,双方躲在别人的故事中不断体验对方的情绪,不断表达自己的诉求,不断变换方式和立场,尝试着各种交流的可能性。教师一般不做评价,只是不断追问,“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是的,这样的活动也许不能立即解决什么问题,但每次结束时“吐槽”双方会心的笑容总是意味深长。
第四,有意识地引导男生觉察到自己的力量,学会负责,勇于担当,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所作为。每次接手高一新生,我对男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总是“从进入高中的那一刻起,你们就不再是初中时的小男孩儿了。你们要学着对自己负责,要努力对集体有所担当。唯有这样,你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男子汉”。每次在集体活动中遇到一些颇有“挑战性”的工作,例如搬运重物、驱逐蟑螂,我都会大声招呼,“有困难,男生上啊!”每次在重大班级事务的讨论中,我也总会特意对男生提上一句,“男生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你们的想法很重要哦!”人前人后,我也总是把对我们班男生的肯定挂在嘴边——“我们班的男生还是很靠谱的!虽然在细节上还可以长进,但真遇到事情时,他们不会让你失望!”
是的,在这些点滴细节中,我要让男生有强烈的存在感和成就感——我要让他们在一次次迎接挑战时觉察到自己的力量;我要让他们在一次次完成别人交付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承担责任的压力、克服困难的不易,以及被尊重、被信任的喜悦。
第五,有意识地引导男生建立“边界”意识,警惕某些“陷阱”,既学会包容,也学会拒绝,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所不为。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在鼓励男生勇于担当,有所作为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另一种教育——底线教育。所谓“底线教育”就是让男生明确有些事是绝不能做的,坚持“有所不为”。由于男生青春期同伴效应的影响,再加上男生大多容易冲动,热爱冒险,很多高中男生一不留心就陷入了“头脑一热,人云亦云”的状态。许多时候,他们心底的“是非观念”很容易就被“朋友义气”所替代。作为班主任,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方式就是“提前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
所谓“提前”,就是不要等事情发生了再来批评,一定要尽量有言在先。有些红线是不能轻易碰的,一旦触及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有些错误,等发生了再去干预,男生会因为“面子”或“义气”,像刺猬一样拒绝沟通,死扛到底。“有言在先”就不一样了,当我们有意识地把他们今后可能遇见的“陷阱”或“诱惑”,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他们一起讨论,以旁观者的身份为案例中的主角出谋划策的时候,他们的心态会完全不同。在之后的人生旅程中,若是碰到相同的情境,就能比较容易冷静下来。
例如,我曾经设计过这样一个案例——“一次考试前,小明的好友小王向小明提出,希望在考试中帮助他作弊。虽然明知作弊不对,但因为小王是很好的朋友,小明还是答应了。考试过程中,小王在捡起纸条时,被监考老师抓到,受到了学校严厉的处分。作为旁观者,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案例的讨论中,我要讨论的重点并不是“考试诚信问题”。我真正要让学生体验的是——“当朋友的要求与自己内心的是非观相违背的时候,我们做出抉择时所要承担的心理压力,以及做出抉择后所要付出的代价。”是的,“坚持自我”并不容易,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果断拒绝”也并不容易,需要反复练习。
这个案例的版本是可以逐步升级的——从“违纪”到“违法”,再到“犯罪”;从“围观者的沉默”到“无意识的配合”,再到“为朋友两肋插刀式的主动参与”……其实人生中本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判断,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灰色地带”游移。是的,“边界”意识从来就是在这样一次次主动思考中建立起来的。我们要让男生在一次次的案例模拟中体验到——面对恶势力的挑衅时,我们需要血性;面对黄、赌、毒的“引诱”时,我们需要定力;面对集体无意识的盲动时,我们需要智慧。许多时候,“有所不为”比“有所作为”更能体现力量。
和“女生教育”不同,在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男生教育”时,班主任的性别差异是不会对教育难度或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相反,只要用好自己的性别优势,找准教育契机,男教师在教育中更多地强化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女教师在教育中更多地表现自己对男生的理解、包容、信任与期待,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有人说,青春期是男孩在人生中最关键也最困难的时期,他们这时最需要的是成长的空间。这个空间既包括了外在的物理空间也包括了内在的心灵空间。在外在的物理空间里,我们要允许他们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不断建立自身与这个世界的链接;而在内在的心灵空间里,我们要允许他们偶尔发呆、偶尔幻想、偶尔与自己较劲、偶尔与欲望和解。
所以,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男生教育,其实是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向男生传达一些信号——“很高兴看到你长大了,但长大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挑战,你已经很棒,我们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成长中都会有一些小麻烦,我们理解你的烦恼与焦躁。没关系,会过去的,我们都不要着急,世界会因为你变得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