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主任管理中的问题与应对

班主任管理中的问题与应对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若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没有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则,没有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实在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班主任的管理体系有漏洞,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又比如,有些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中的各种“关系”缺乏足够的敏感,对带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冲突后知后觉,很难想象,他的工作过程会平顺愉快。班主任最大的幸福,应该是学生的成长。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擅长透过细微之处的变化发现问题的苗头。

班主任管理中的问题与应对

新学期伊始,接到了校领导布置的任务,对学校新上岗的年轻班主任进行一系列的岗前培训。培训之前,我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作为新上岗的班主任,你最担心的是什么?”收到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有一个答案几乎被所有人提到——“我不怕辛苦,只是担心出问题,学生出事了怎么办?家长不满了怎么办?班风不好了怎么办?……”

我能理解这些年轻班主任的担心,这一个个“怎么办”,即便是资深班主任遇上了也会头疼。所不同的是,由于经历的丰富,每一位资深班主任对“问题”两字,会有自己独特的更深的感触。如果一定要用最简单的语言给出答案,我想我会给出四个字——“直面问题”。在我的理解里,所谓“直面”应该包括四个方面:1.理性看待问题。2.及时发现问题。3.正确分析问题。4.智慧解决问题。

怎样才算是“理性”?我觉得,要明确三点:1.为什么会出问题?2.为什么怕出问题?3.“不出问题”真的好吗?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出问题,往往是不是因为有漏洞,就是因为有矛盾。比如,若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没有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则,没有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实在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班主任的管理体系有漏洞,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在所有的习惯中,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就是“在学生应该到校的时候及时到位点名”。若你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缺席,并及时与家长联系,无事则已,若有任何意外发生,作为班主任都会难辞其咎。又比如,有些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中的各种“关系”缺乏足够的敏感,对带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冲突后知后觉,很难想象,他的工作过程会平顺愉快。

据我观察,“怕出问题”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怕惹麻烦,二是怕丢“面子”。“只要一出事,哪怕是小事,都需要班主任做大量的善后工作。找相关各方谈话,批评、安抚、沟通、重新梳理各种关系,想想都头疼……”“班里一出问题,领导会怎么想我?同事会怎么看我?家长还会信任我吗?辛苦也就罢了,颜面扫地,情何以堪?”对这样的顾虑,我始终觉得,若能换个角度思考,就会豁然开朗——许多时候,唯有放下面子,才能不忘初心。我们做班主任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何方?不是领导,不是同事,更不是家长。班主任最大的幸福,应该是学生的成长。你真正应该在乎的,是学生。

那么,“不出问题”真的好吗?想起一个老班主任跟我说起的一件事,“说起我刚送走的那一届文科班,真是奇怪。我是从高一就开始带他们的,绝对的嫡系部队啊。也许是因为班里女孩子较多,从高一到高二,她们都很乖,班里也太平,从没让我操过心。可谁也没有想到,进入高三的下半学期,问题一下子冒了出来,几乎每个女生都到我跟前大哭过一场。那半年,感觉自己像是个救火队员,时刻待命,把我累得呀……”不知为什么,这位老班主任的话让我想起了自己有了孩子以后老人常说的一句话,“养孩子不要太干净,完全远离病菌,抵抗力从哪里来呢?其实,孩子每发一次烧,都会更能干一些的。你只要多观察,照顾好,孩子会没事的……”是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出问题”的班级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班主任的管理体系完全没有漏洞,很难想象40多位来自不同成长背景、有着不同个性、能力的学生会始终在同一个速度和方向上成长。于是,在彼此作用的成长过程中,矛盾与挣扎在所难免。这时,所谓的“风平浪静”,如果不是源于刻意的压抑,便是源于无意的忽略。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经常会犯小错误的孩子往往比那些从不犯错的孩子要快乐得多。因为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孩子会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而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孩子对自己也会累积出更大的信心。是的,如果我们能够明白,无论对学生还是自己而言,“经历问题,本身就是成长的一次机会”,我们的心态就会从容得多。

怎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呢?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善于观察

观察,是班主任的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擅长透过细微之处的变化发现问题的苗头。比如,每天早上我都会在早读之前进班巡视。除了检查人员到位情况、班级卫生情况、作业上交情况之外,我会格外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桌面”和“气色”。从学生桌面的整洁度,可以大致看出学生一贯的“学习习惯”和最近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气色,可以大致判断学生昨晚的“休息情况”和最近的“心理状态”。把握住这两点,往往能大致把握住这一天学生学习情绪的走向。

2.及时沟通

这里特别要注意“沟通的对象”和“沟通的方式”。比如,在和学生沟通的时候,我会特别注意从一些“非正式场合”获取到信息。我始终相信,学生在办公室里跟你聊天时一定是拘束的,如果你把沟通的地点换成“寝室”“校园”“操场”,把沟通的方式从“一对一”的师生谈话换成“多人”之间的随意聊天,也许发现的情况会更加客观而全面。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虽然现在有电话、短信平台、微信、QQ群等各种沟通方式,这些方式最大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但我始终相信,“家访”仍然是最好的方式。家访,意味着你身在“家长的主场”,家长的心态会相对放松,表达的欲望也会更加强烈。在与家长的谈话之外,你还能从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中,获得更多、更真实的信息。另外,很容易被班主任忽略的一点是和任课老师的沟通。在与任课老师沟通时,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业情况、课堂表现之外,还可以多了解一下任课老师在课余时间看到的学生的情形,因为学生在任课老师面前的表现通常会和在班主任面前不太一样。

3.提供机会

每个班级里也许都会有几个特别的学生——他们平时不声不响,成绩不上不下,在各方面都不出众。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质,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忽略、被误解甚至被伤害。对这样的情况,我的建议是——积极组织活动,搭建平台,让每位学生有所展现。特别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活动”,一定需要班主任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因为活动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平日里容易被忽略的学生“有所表现”。这样的活动最好还有一个特质——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互动”,在学生的“互动”模式中,你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我曾经在学生的建议下组织过一次拓展活动“不可能的任务——极限穿越”。规则很简单:全班同学选出两名裁判,剩余同学随机分为两队,每队用两根竹竿和两根绳子组成大小相同的“口”形,“口”子距地面有一定高度。要求所有队员以最快的速度从“口”的这一边穿越到另一边。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之间不能交流,不能从中间口子以外的地方出去,穿越时不能碰到口子,否则必须全部重来。最先完成的队获胜。那次活动中,除了两位裁判,教室里一直都安静,每一位参赛的同学都全神贯注地投入比赛。而我就站在一边旁观。在整个过程中,我可以看到哪些同学愿意挑战,哪些同学擅长配合,哪些同学总是在犹豫,哪些同学容易被影响……是的,在这样一个集体活动中,每个人必须投入,因为每一个人都会左右集体的成败,而班主任就很容易在这样的旁观中看到每一个孩子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与他人的相处模式……所有这些,都是你走近学生、发现问题的最佳机会。(www.xing528.com)

发现问题之后,是不是需要马上着手处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先要分析问题——首先,要分析问题的类型。比如,同桌的两个女孩要求换座位。这看似是人际关系问题,但也可能只是因为她们的习惯不同。比如,某个男生被任课老师投诉总是不能完成作业,我们就要先判断这是他的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再比如,班里的某位同学总是对学校的教育怀有敌意,出言不逊,任性妄为。我们就要首先分析他是心理出了问题,还是价值观出了问题?其次,要分析问题发生的背景与原因。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问题是孤立的。在处理问题之前,认真地分析问题发生的背景和原因至关重要。如果发现“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就可以首先通过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在班级里展开讨论,进行引导。如果发现“问题”与学生的“家庭氛围”有关,与家长的接触沟通就必不可少。如果发现“问题”与“班级舆论”有关,那么班主任就需要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动些脑筋。如果发现“问题”与“青春期”有关,那么恰当的“青春期教育”就必须跟进。第三,要分析每个当事人的心理诉求。心理学告诉我们,要解决问题,一定要关注当事人的心理诉求。这里之所以强调“心理诉求”,是因为有许多问题中的当事人其实并不会把他们的想法真实地表达出来。比如,同样是不认真听课,有的学生是因为听不懂,有的学生是因为不喜欢老师,还有的学生只是因为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再比如,有时我们会遇见特别啰嗦难缠的家长,但也许在他一次次的电话抱怨中,只是希望老师给予他的孩子更多的关注而已。当然,“现实”与“期望”一定会有距离,但是,如果我们能让当事人感受到自己的“心理诉求”被理解、被尊重,问题的解决一定会顺畅一些。

问题分析清楚之后,就可以着手解决问题了。智慧的解决问题一般包括四个步骤:

1.划定界限

所谓“划定界限”,就是提醒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我们不能随意在上课时间要求学生离开教室,因为我们无权剥夺学生上课的权利。比如,我们不能以任何理由劝家长离婚或者不离婚,哪怕这个理由是“为了孩子”。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永远是学生。

2.明确目的

在采取措施前,先问自己,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许多时候,我们只是凭着直觉,就匆忙动手了,结果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瞎忙的境地。比如,有值班老师来告状,说班级的晚自习纪律不好。有的班主任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先把害群之马抓出来臭骂一顿”,于是首先开展的工作就是“让学生互相指认,谁是那个在自习课上最吵的同学?”可这样一来,方向也许就偏了。如果我们明确了我们的目的是“保证晚自习纪律良好”,那么,我们的工作重点首先就应该是“让全体学生理解遵守晚自习纪律的必要性”。

3.采取措施

这时的关键头脑清晰。比如班里有学生在活动课时受伤了,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步,赶到现场,根据受伤学生实际情况决定将其送到医务室还是医院甚至叫急救车。第二步,尽早与相关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将情况告知,做好沟通。第三步,将情况报告学校备案。第四步,请当时在场同学将事件经过还原,留下书面记录。第五步,对班级学生再次进行安全教育,排查安全隐患。第六步……其实,无论是怎样的问题,我们在采取措施时都要注意分步处理、分层面对、分而治之。

4.后续工作

多年班主任经历告诉我,在解决问题时,永远不要指望一劳永逸。事实上,无论我们的经验如何丰富,手段如何高明,“出现反复”是极为正常的。这时,如果“后续工作”及时跟上,对之前采取的措施一定会有巩固的疗效。比如,我们刚刚运用智慧化解了一场“早恋”风波,若我们继续关注事件的主角,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也许预后会更加好。

值得一提的是,班主任不应该是“消防员”,除了时刻准备好直面问题,我们能做的事还有许多。事实上,许多问题的发生,是有阶段性的。一个成熟的班主任,对学生在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是心中有数的,他们会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合适的时间,就某些具体的问题,开展一些特定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以预防为主的体验式教育。比如,高一年级新生入学时的环境适应问题;高二年级人际交往中的青春期教育;高三年级以缓解考前焦虑为代表的压力控制指导,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在时间上准确、及时,更要在立意上扎实、高远。在这样的过程中,班主任能否找到最合适的教育切入口,能否有效整合家校资源,能否顺利达成教育目标,个人的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将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许多问题的发生,是有明显预兆的。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一定是敏锐、敏感的,他能及时察觉到班级氛围、学生情绪的微妙改变,也善于捕捉合适的教育时机,适时介入,排除隐患。在这个过程中,先要“有所感”,才能“有所发”。“感”的敏锐与“发”的方式,因人而异,境界不同。

是的,出现问题,不一定是坏事,怎样面对问题才是关键!如果我们可以把遇见的每一个问题变成一次成长的契机,那么“事故”也可以变成“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