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慧做班主任:改变认知,明确态度

慧做班主任:改变认知,明确态度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以为之所以会出现“忽视劳动实践教育,轻视体力劳动者,浪费他人劳动果实”等一系列现象,是由于我们的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改变认知”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学习一种劳动技能,可以是“劳动实践教育”的内容或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目的。当我们对“劳动实践教育”有了正确的认知之后,“明确态度”往往是影响他人的第一步。这时要注意,“明确态度”的方式绝不仅仅限于言语的表达。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以为之所以会出现“忽视劳动实践教育,轻视体力劳动者,浪费他人劳动果实”等一系列现象,是由于我们的态度不够端正。事实上,错误的态度往往是由错误的认知引起的。所以,“改变认知”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要做出改变的,并不只有学生和家长。许多时候,真正的改变恰恰是从教师自身开始的。在试图影响他人之前,让我们自己先想清楚几个问题——1.“劳动实践教育”与“劳动实践活动”是一回事吗?如果不是,区别在哪里?2.“劳动实践教育”与“劳动技能教育”是一回事吗?如果不是,区别在哪里?3.对高中生而言,“文化课”的学习任务已经相当繁重,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究竟是给学生“增负”还是“减负”?4.“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到底不同在哪里?所谓的高低贵贱如何划分?

在我看来,首先,“劳动实践教育”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一系列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实践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自我觉知、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教育活动。是的,它是一个教育活动。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无意识地“跟随”,而应该是有意识地“引导”。既然是教育活动,自然应该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教育手段,而这样的目标与手段,也当然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第二,“劳动实践教育”也并不等同于“劳动技能教育”。学习一种劳动技能,可以是“劳动实践教育”的内容或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目的。很多时候,学生能不能学会这项“技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尝试学习这项技能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怎样的体验和感悟。

第三,对高中生而言,“劳动实践教育”当然是必须的,至于是“增负”还是“减负”,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例如,在每学期的班级专属活动中,我都会尽力安排一次“家庭亲子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般都会有两个环节——一是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个劳动任务。比如,一起包一次饺子(要求从“拌饺子馅”开始);一起为学校的开心农场扎一圈篱笆;一起完成一次爱心募捐;一起进行一次会场布置……在这些活动中,我会请家长和孩子自由组合,在指定的若干劳动任务中任选一项,共同完成。二是请家长和孩子分别谈一下在活动中的感受。可以是成功后的体验,也可以是挫折后的反思,甚至可以是在观摩他人劳动过程中的感触。在这样的实践与交流中,不少参与者都有可能进入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劳动领域,不断对自我潜力进行摸索,对他人能力进行确认,相信每一个参与者都会得到专属于自己的收获。(www.xing528.com)

当然,组织这样的活动是需要付出时间和心力的,一个学期至少要有一到两次这样的活动才有可能真正对学生产生触动。然而,成长本身,难道不正是需要付出时间和心力吗?只有真正认同了这一点,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才有可能主动提供时间、场地上的资源和保证,教师和家长才有可能真正投入心力去设计并运作整个过程。

第四,在很多家长和学生的观念中,之所以会认为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更加体面,主要是从“劳动报酬”和“劳动环境”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但实际上,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专业性”“稀缺性”以及“不可替代性”才是决定劳动者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劳动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来自劳动者本身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实现。唯有引导学生和家长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我们的“生涯规划教育”才能真正落地。在实际工作中,我常常会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对各种职业进行深度体验,这其中既包括“对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关职业的深度访谈”,也包括“向家委会和校友会征集各种职业工作状态的视频资料”。在与学生一起观看和交流这些视频内容和访谈资料时,我常常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每一种职业“劳动形式的不同”“劳动价值的体现”以及“对劳动者素质的不同要求”;二是每一种职业中,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主要积极体验与消极体验的来源。是的,我希望让学生明白——每一种劳动都有其价值,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自我“劳动价值”本身的理解和态度。要在“谋生”的基础上“谋趣”,还是利用自己的“志趣”谋生,这本身就是一项充满智慧的挑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远比“靠人、靠天、靠祖上”更加体面。

当我们对“劳动实践教育”有了正确的认知之后,“明确态度”往往是影响他人的第一步。这时要注意,“明确态度”的方式绝不仅仅限于言语的表达。在具体工作中,每带一届学生,我都会近乎“刻意”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学校里每一位勤杂工的尊重和热情。每当勤杂工来到走廊上清理垃圾,只要有时间我都会主动和阿姨拉家常,并由衷地对她们表示感谢。每次去学生寝室例行检查,我也当着学生的面对宿管阿姨说:“阿姨辛苦了,我们班的孩子们有时会调皮任性,但都很善良懂事。如果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请你多担待哦。”渐渐地,我发现我们班的学生也会和勤杂工热情地打招呼,每次她们来收垃圾的时候,都会有学生主动上前帮忙。有一次,天快下雨了,我提醒班上的住校生有没有衣服晾在外面,没想到那些男孩很自豪地说:“放心,阿姨会帮我们收衣服的。现在我们相处得可好啦!”是的,与其反复地向学生强调“要尊重每一个劳动者”,不如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态度,为学生做出示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