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密临界生工作-“慧”做班主任

解密临界生工作-“慧”做班主任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在许多学校的毕业班工作方案中,“临界生的转化”,已经赫然成为毕业班工作的重中之重。从通常意义上来说,“临界生”是指那些考试成绩在某一条分数界限上下徘徊的学生。真正会被划定为“临界生”的学生往往就是那所学校、那个班级最被关注和期待的那个“点”上的学生。作为教师,让我们追问自己几个问题——1.我们关注“临界生”的初心究竟是什么?

解密临界生工作-“慧”做班主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中,忽然多了一项——关注和转化临界生。尤其在许多学校的毕业班工作方案中,“临界生的转化”,已经赫然成为毕业班工作的重中之重。很多管理者认为,高考升学标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界生转化的落实程度。大家似乎都已达成一项共识——临界生转化工作抓实了,有效了,成功了,就可以实现一所学校升学率的大面积提升,继续为一所学校带来极好的社会声誉。事实果真如此吗?这里,让我们先来厘清以下一些问题——

什么是临界生?从通常意义上来说,“临界生”是指那些考试成绩在某一条分数界限上下徘徊的学生。在这里,所谓的“某一条分数界限”大有讲究——在之前,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被界定为重点大学的临界生;中等成绩的学生是普通本科的临界生;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看作是专科学校的临界生。现在,我们的区分更加细致——所谓的“C9高校”“985高校”“211高校”……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也有人说,临界生指的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在某些方面会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因此在考前复习的最后阶段往往容易出现“意外”状况。如果能让这一群体稳定下来,并帮助他们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达到一个最佳状态,在关键考试中发挥出他们的最佳水平,就能突破“界限”,考出最优成绩。

这里,我们一定会追问下面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划定临界生?这似乎是个很不合时宜的问题——“这还用问吗?当然是为了提高效率!在教师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关注个别的学生一定比关注全体的学生更容易出效果。”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将目标锁定在这一批学生身上呢?因为这一批学生的进步和提升能够带来实在的效益。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普通高中的本科率,重点高中的一本率,名牌高中的“清北人数”,几乎成了评价一所学校的基本指标。无论是学校的社会声誉,还是教师的奖金收入,几乎已与这些具体的数字形成了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与压力下,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那些所谓的“临界生”身上就可以理解了。

2.划定临界生的具体依据是什么?理论上说来,应该有两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能力”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最终我们往往是根据学习结果,也就是“考试成绩”来进行初步的划定。一般而言,学校往往会根据学生在一些全市统考中的排名,依据近三年的模拟考和高考中各批次的上线人数,找出稳定区间,确定临界生的上限分数和下线分数。当然,学校也会跟踪全体学生在每一次大型考试中的成绩表现,随时进行调整。

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按照高考中各批次的人数进行划线确定临界生,那么在一个班级里应该既有“985”“211”临界生,又有“普通本科”临界生;既有“专科”临界生,又有“艺术体育类”临界生,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即“学习成绩”)分属不同档次,每个人又都有充分的提高空间,这样一来,几乎人人都是临界生了。那么,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同样的关注吗?当然不会。事实上,由于生源的关系,每一所学校甚至同一所学校的不同班级都有各自不同的定位。普通高中关注“一本上线率”,重点高中关注“985”与“211”,超级名校关注“地区状元与清北人数”……真正会被划定为“临界生”的学生往往就是那所学校、那个班级最被关注和期待的那个“点”上的学生。

3.确定临界生之后,班主任一般会做哪些工作?网络上可以搜索到大量的此类文章,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临界生的特点,查漏补缺,对症下药。有短板学科的,请相应的学科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学习习惯差的,由班主任给予不断地纠正;心理素质差的,由专业教师进行专门的指导……应该承认,这一类方法,只要班主任“诊断得当、措施有力”,在学生的配合下多少都能取得一些明显的效果。二是采用“人盯人”战术,具体表现在“上课提问多一点,作业面批多一点,课后谈心多一点……”总之,就是多关注,尤其要让临界生本人感知到这种格外的关注,从而在学习上有更多的投入,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一类方法看似简单,其实教师的投入很大,具体的效果却因人而异。效果好的,是学生最终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且由衷感激老师的付出。而在反面例子中,最极端的便是不久前湖南省沅江三中发生的“学生杀师案”。

2017年11月12日,湖南省益阳沅江市第三中学年仅16岁的高三学生罗某,在办公室将自己的班主任刺死。惨剧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小罗觉得“班主任太严厉了。自己既为出校时间被挤占而感到憋屈,更为班主任通知家长的做法感到愤怒,以至于激动地完全控制不住自己……”在事后的相关报道中,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小罗的成绩其实挺好,经常保持在班级第一、年级前十的水平。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他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但他对此并无太大兴趣。他曾不止一次地告诉同学,自己只想考取本市一所普通二本学校,过轻轻松松的生活

但班主任鲍老师显然不这么想,他一直把小罗当成自己的儿子看待,对他既器重又严格,不仅常常找他谈心,还曾为他争取到一份名额有限的奖学金

不幸的是,这份额外的关爱在小罗眼里却成了麻烦。有一次小罗和语文老师因为课堂问答起了一点冲突,事后得知此事的鲍老师要求小罗道歉,还严厉地批评了他。小罗说:“我从来都不喜欢回答问题,所以觉得鲍老师的要求有点过分。那次之后,我开始反感他找我谈心。我不觉得班主任对我多好……”(www.xing528.com)

是的,这起事件中最令人感叹的,便是班主任鲍老师的一厢情愿——在他眼中,小罗既有实力,又有潜力,是典型的“名校临界生”,所以才会对其寄予厚望,严格要求。然而,学生并不认可老师的想法与做法。就这样,期望变成压力,要求变成苛责,师生矛盾由此产生。

类似的事件多次发生后,刺目的鲜血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我们的学生怎么了?老师的“好”心为什么会“坏”事呢?作为教师,让我们追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们关注“临界生”的初心究竟是什么?是为了学生好吗?也许是的。但“好”的标准就只是“升入名校”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另一方面,在我们这样迫切的关注中,是否有自己的私心呢?扪心自问,我们骗不了自己——之所以选择“他们”,而不是另一批人,是因为我们以为“他们”是最有可能“出成绩”、给学校和老师带来“效益”的一群。而一旦教育目标沾染了“功利”,教育行为便会“变形”——我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品行;我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不是心理状态;我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不是生活态度……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统一的路径去要求有着不同追求的学生,并美其名曰“为他好”。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讽刺吗?

2.我们的“临界生工作”是否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如前所说,“临界生工作”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在某些情况下,它的确能够切实地帮助到一些学生,使他们迅速得到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片面的、生硬的临界生工作会给我们的学生工作带来一些难以回避的负面影响。首先,当我们通过各种“指标”划定“临界生”人群并随之展开针对性工作时,是否会对其他学生造成“差别对待”的印象?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教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当我们对临界生进行“上课提问多一点,作业面批多一点,课后谈心多一点……”的时候,对其他学生的关注是否就会相应的少一点?同是学生,在一个教室里学习,这样的差别待遇真的公平吗?而这样的“差别对待”一旦被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敏感地发觉,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老师为什么特别关注他?是我做错了什么?是因为对我失去信心了吗?”而如果有更“聪明”的学生意识到,这样的“差别对待”是源于对学校“一本率、优秀率”的迫切追求,是源于教师对“奖励、奖金”的迫切追求,学生对我们平日常说的“都是为了你好”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其次,被我们以“各种指标”划定为“临界生”的学生,是否真的愿意被我们这样特别“关照”,是否真的认可我们为他们设立的“奋斗目标”?从实际情况来看,未必如此。每一个家庭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甚至在同一个家庭里,“家长对孩子”和“孩子对自己”都往往有不同的期许。我们凭什么认为学校可以简单地凭借一条所谓的“分数线”划定一群特定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自以为是的规划和安排呢?诚然,站在家长的角度,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得到更多的关照。可是,在这更多的“关照”中,是对孩子的包容鼓励多一些,还是督促鞭策多一些,恐怕连家长自己都不确定。如果我们始终意识不到这一点,一厢情愿地往“错”的方向不断“使力”,师生矛盾就会逐渐激化,沅江三中鲍老师的悲剧就可能一再发生。

3.在精力有限的前提下,班主任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哪里?在我看来,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在哪个时段,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始终都应该放在整个班集体的建设上——以“整体的发展”带动“个体的进步”。水涨船高,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也许有人会觉得“精力有限”,“平均使力”的效果不如“单点突破”。其实,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本身就像一个优质的生态系统——班级里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彼此陪伴,互相欣赏;彼此竞争,互相成全。尤其对高中生而言,“同伴”对他们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师长”。唯有让他们在集体中有存在感,个体才会有幸福感;唯有让他们对未来抱有共同的“目标感”,才会在奋斗中取得个人的“成就感”。高中三年,班主任要做的,便是走心的陪伴,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保证这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引领整个系统不断优化升级,不断向新的目标靠近。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班主任的努力方向就一定不会是“片面的”“功利的”,因为一个班级的班风正不正,学风浓不浓,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显然不可能以单纯的分数来判断;然而,若是一个班级班风正、学风浓、人际关系温暖和谐,整体成绩的提升一定是水到渠成的事。

当然,在关注整个班集体建设的同时,班主任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个别同学特殊关照。但这里的“实际情况”不应该是某一次考试的成绩,而应该是学生表现出的实际需要。当然,学生的“需要”,未必都会宣之于口。真正专业的班主任会敏感地觉察到班里每一位学生状态上的微妙变化,而建立了信任关系的师生双方,也不会刻意彼此隐瞒。当学生家庭出现变故的时候,班主任应该多关心其生活;当学生人际关系紧张时,班主任可以及时给予指导;当学生遇到选择焦虑时,班主任可以主动提供建议;当学生遇到学业挫折时,班主任可以帮助其一起分析原因……总之,只有在学生真正需要的时候,班主任的“挺身而出”才有价值。

是的,在我的班主任生涯中,每带一届学生,第一件要做好的事情总是与学生“建立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我、认可我、信任我”永远是第一步。我会让学生相信,只要他们需要,我一定在。与此同时,在对个别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要求”之前,我也总是先“做足功课”——除了平日的用心观察,更要广泛的耐心倾听——听学生的自我定位与未来规划,听家长对孩子的描述与期望,听其他同学的评价,听任课老师的判断……是的,对一个学生来说,只要当他感觉到自己“被了解、被理解”,才会相信自己“被尊重、被欣赏”,才有可能“被鼓舞、被激励”。

是的,在我看来,在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中,传统意义上的“临界生工作”是应该被淡化的——因为这份工作“源于分数,指向成绩”,与我们一直提倡的教育理念相悖。我认为,在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中,“提高学生的分数”都是应该被淡化的——学习,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家长和任课教师可以创造条件、提供帮助,班主任至多只能在一边稍作提醒,鼓掌、加油。

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所说,“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受教育者已日益多元化,我们不能再按照同样的标准和路径去要求有不同追求的人。只有尊重个人选择,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让受教育者在自然状态下发展,才是最好的教育。”是的,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关注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营造积极、温暖、和谐的班级生态,以专业理性的态度,用心陪伴,只为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