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泛阅读:学术修为提升-《教师的坚守》精选

广泛阅读:学术修为提升-《教师的坚守》精选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更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阅读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助力器,在中国大地方兴未艾。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开始持续上升。然而,反观作为城市知识分子的教师群体,阅读情况却令人担忧。这种现象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也是如此。调查发现66.1%的教师认为“工作太忙”是影响他们阅读的主要因素。

广泛阅读:学术修为提升-《教师的坚守》精选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并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全民阅读”,并会同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全民阅读迅速成燎原之势,并经连续9年的大力推动,目前已呈现可喜局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在全会决议中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更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阅读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助力器,在中国大地方兴未艾。

1.城市教师阅读状况透析

自从2006年,“全民阅读”这一全新的理念在中国悄然诞生后,经由政府主导不断改善阅读设施和环境,加上社会的大力参与,共同助力让每个人享有平等的阅读条件和机会,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微信“朋友圈”中阅读内容丰富了,读书人多了,各种荐书书目看不过来了,报刊媒体上倡导全民阅读的声音响了,众多民间图书馆、绘本馆、自动借书机、流动借书车、流动图书角相继诞生,阅读推广公益组织成长起来了,24小时书店在各地出现了……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开始持续上升。然而,反观作为城市知识分子的教师群体,阅读情况却令人担忧。

我们调查教师每周的阅读时间发现(见图5-2):35.6%的教师每周阅读时间在1—3小时,14.2%的教师每周阅读时间少于1小时,两项之和达49.8%。教师由于工作时间太长而影响了正常阅读,这种状况有待改善。

图5-2 教师阅读情况

访谈中我们找到杭州市的王老师,他是一位班主任兼数学教师,他告诉我们:

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7点一刻到校,下午5点学生都回家了我才能离校,回家还要备课、改作业,连照顾孩子的时间都没有,还要在微信群、QQ群回复家长的各种问题,哪有时间空下来看教材和教参以外的闲书?即使看,也就是工作上碰到问题时翻翻跟教育相关的书籍。有时候的确想看,但劳累了一天,想到明天还要上班,只有早早休息。

事实上,像王老师这样抱怨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的城市中小学教师并不少见。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领导下,2014年上半年,由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牵头,组建调研组,分赴全市17个区县,历时2个月,对48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3 411名教师进行了阅读调查,发现阅读时间达90分钟以上的仅占6%,82%的教师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60—90分钟的占12%,30—60分钟的占48%,另有34%的教师每天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下。[34]

调查还显示,有3%的教师在过去一年里一本书都未读过,读过1~2本的占26%,3~4本的占32%,59%的教师不超过4本。据媒体报道,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年人均读书0.7本,而韩国的年人均读书7本,日本的为40本,俄罗斯的为55本,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教师本来就是读书人,而其读书之少令人担忧。

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发现,他乘飞机外出旅游时,中国乘客大多数时间都在玩手机和iPad,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电子书,他还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如果只是为了所谓的快速发展而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这种现象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也是如此。

教师们虽然忙于教学和管理,没时间阅读,但他们对阅读的重要性很认同,态度也很积极。我们调查发现,89.8%的教师认为阅读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很大帮助,91.1%的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看课外书,81.3%的教师乐意参加各种读书交流活动,80.7%的教师喜欢与人交流阅读感受、心得与收获。就内容而言,教师阅读主要关注自身专业,79.1%的教师经常借阅与工作相关的专业书刊,85.3%的教师关注教育教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没时间看书,自然买书就少。根据调查,79.4%的教师一年购买的书籍少于10本,86%的教师在过去一年订阅的期刊低于2种。就阅读方式而言,39.2%的教师阅读以浏览为主,且主要是刷屏,泛读占32%,能够精读的教师仅占28.8%。[35]

通过上述教师生存境遇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教师普遍存在工作量大,事务繁多等问题,可能影响教师的阅读时间,甚至影响教师的阅读兴趣。调查发现66.1%的教师认为“工作太忙”是影响他们阅读的主要因素。此外,有9.4%的教师则表示“没有兴趣读书”,12.6%的教师认为“压力太大”没有心思读书,8.4%的教师认为“家庭事务”影响自己的阅读,12%的教师认为“没有合适的阅读环境”。[36]

2.深化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读书习惯是教师的修养方式,也是其事业心的体现。对广大名师而言,再忙也要挤出时间读书,住处再挤也要腾出一定空间藏书,经济收入再拮据也要保留一定支出买书。因此,要成为好教师,首先就要多读书。因为,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使一个人心胸开阔,眼界高远,摆脱低级趣味。通过阅读,很多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有了新的认识和认同,进而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工作激情,读书使教师无论遭遇何种“现实的冲击”,都不改职业操守,更加努力地工作。这是走向好教师的关键一步,也是成为名师的关键环节。阅读使教师沉潜于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中,深化自己的责任感,并逐渐进入澄明之境,增强精神的愉悦,而不再把教学当作忘我的牺牲。

首先,读书是一种抵抗寂寞的能力。

梁晓声说,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某些容易生锈的金属,是对人性的缓慢的破坏。人们一般都认为,寂寞是由于想改变所处境遇而无能为力,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可说时产生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广大教师生活在一个喧嚣的时代,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越来越心浮气躁,读书人似乎越来越少了,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因此生活少了沉静,多了一些世事繁杂的心烦意乱,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海量资讯登场,充满诱惑的快餐填鸭式的心灵鸡汤,无处不在的QQ、微信、微博、短信消息,使我们原本平静而闲适的生活变成了一场争分夺秒的战斗,一次倾心的阅读都成了值得期待的奢望。对教师来说,整天忙得连轴转,面对充满生机的孩子们,一定能够找到想说话的人,但现实的眼花缭乱,消费主义盛行的城市让教师感到厌倦;教师在面对朋友升官发财、摆弄虚荣时感到艳羡。也在教育改革新理念和课堂教学实践之间感到无助。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教师寂寞的产生,而且是包藏在追逐时尚和娱乐现象之下的寂寞,是脱离现实产生的差距感造成的,是另类的、现代的寂寞。而对教师来说最强大的寂寞,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想反思时丧失了反思的习惯和能力,这时教师就丧失了他自己,赶走了最后一个陪伴自己的人。读书是一种长效地抵抗寂寞的能力。我们访谈过一位曾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当过农民的老教师。他告诉我们:

在那时,差不多有七八年的时间,我背井离乡,被迫放弃了钟爱的教育事业,遭到了流放式的对待,独自一人被发配到四川的深山里为工人食堂种菜,看似回归田园式”生活,自己开垦了一大片荒地,一年到头不停地种,不停地收。后来村里发现我认识字,就让我教书,我一有机会就借工作之便,去县城图书馆借书,靠阅读来排遣寂寞,在恢复高考时我被高分录取,读书成就了我。

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读书是充实灵魂的重要手段,是迈入高贵的最廉价门槛,具备读书能力,孤独和寂寞就会被调节成值得享受的好时光。

其次,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读书是一种涅槃,教师可以因读书体验到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纯洁和幸福。漫游知识海洋,品位书香,尘世间的琐事便荡然无存,心底的世俗阴影便烟消云散。手里的书就是整个世界,耳畔不再有尘世的喧嚣,在散文的优雅恬静中寄寓你的心灵,在历史的发展脉络里寻找自己的影子,在优美的数字推理中放纵自己的思维,在浩瀚的物理星空中寻觅无边的愉悦,在丰富的异国文化中徜徉别人的故事,可以流水传意,飞花寄情,但凭屋外雨雪敲窗,也充盈着无穷的雅意。

读书历来是古今圣贤修心养性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优秀文化传承者更应该与书结缘,以此提高精神境界和学术修为,进而促进专业发展。纵观中外的名师和大家,无不是经过博览群书,经过自我反思并付诸实践才有所建树。因此,读书是教师成长的不二法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凸显,唤醒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热切呼唤,这些促使教育必须变革,也对作为创造社会价值重要群体的教师构成巨大挑战,教师肩负引领学生心灵成长,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使自身成为具有崭新教育教学理念、服务意识的优秀教师,从而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面对知识更新、淘汰速度加快的局面,教师很难预测未来十年的学科发展新动态。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尤其是阅读的习惯,让学生懂得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解决。而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教师要有书卷气息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自己不读书,不可能培养学生读书。

读书不一定成就名师,但不读书就不可能实现专业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长期坚持读书的教师内心一定是平和而幸福的,能够经得起城市繁华的诱惑。在全面推动“全民阅读”的良好社会氛围中,在深化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关键节点,教师读书的意义不言自明。十年来,我忙里抽闲,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并至少写出一篇读后感或读书笔记,2005年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之后,我从来没有忘记读书。至今已经积累了近200万字与所读书籍相关的札记等文献资料,完成了490多本书的阅读。这在别人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执着中,阅读逐渐变成了我的生活习惯。目前,我在思考自己下一步的成长计划,仍然觉得读书是最好的修行,我会初心不改,将读书进行到底。

(苏州徐老师访谈整理)

最后,读书是教师高贵的生活方式

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在我们看来,书中不仅仅有“黄金屋”和“颜如玉”,其中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更是难得,是滋养人心性的不竭源泉。“买书和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37],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一段岁月乃至一生中的思想与体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语),多读点书,绝对是该“点赞”的优秀举动。

作为教师,读书是自己的事,是为了自己的提高,是对学生和自我生活品质的负责,停止了读书,意味着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运作,读书这条向前人学习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自然关闭。长此以往,教师会沮丧且失去工作的源头活水。因此,读书还是为了拯救教师自己,不是也不应该为了应付学校或完成领导的任务。因此,教师要想从内部发生彻底改变,必须深化对读书的认识。书,是最高档的美容品,最有效的营养剂。读书修缮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心灵面貌日益变得健康阳光。那些历经时间沉淀,依然流光溢彩的文字,留下缤纷的影像,人的精神可因读书而蓬勃葱茏,内心的气象也漫卷云舒。

读书是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教师需要的最高层次,它是建立在教师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生活中,一些老师抱怨学生难教了,管理工作不好做了,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学生需求也在变,因此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观念。教师要做到“学高为师、行为世范”,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无微不至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并不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偏离教育原则和宗旨。因此,教师必须沉潜下来,不断读书,让自己倾心于教育教学事业,从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强烈的幸福感。在读书中,教师们可以与名师名家相遇,通过同侪间的交流与活动,获得精神上的引领,心灵上的震撼,体悟他们曾经的困顿与坚持,有助于平复自己工作与生活中的浮躁情绪;与同道中人分享教育的苦乐,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领悟教育教学生活的真切和美好,形成强烈的专业认同和专业自省;与书中的真知和观点碰撞,促进自己反思、成长,进而重建自己人生的坐标和工作目标,自觉接纳新的思想和理念,明了教师在这个时代的责任和担当,激发自己终身学习的内动力。

3.搭建读书平台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地球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语)教师间互相听课、听学术报告、上网交流、外出考察等都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方法,但读书应当是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首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因此,管理者必须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搭建好读书平台,丰富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

就个体而言,我们调查发现,教师群体存在阅读动机不足的问题,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才会去书中寻找答案,甚至将读书当作任务去完成,缺乏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把读书作为一种高贵的修行和充实自我的源泉。导致读书动机不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教师将教育视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事业的追求,缺乏高雅的志趣和一定的人文素养上。教师的教育教学魅力来源于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等品质,以及对人尊重的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因此,教师自身要加强对职业的认同感,相信自己不是一般的人。作为教师,应该具有教育者的特有文化素养、前瞻视野和发展潜力,在道德境界上高于一般人,否则就失去了教育别人的理由,无法奠定学生未来生活和发展的基础。教师的发展潜力要大,否则就不可能跟上时代步伐。这些构成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基石,必须通过孜孜不倦地读书来加以提升。

就环境而言,我国的全民阅读仍处于起步阶段,公共阅读资源有待充实。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人均拥有1.5~2.5册图书馆藏书量,而截至2013年,我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5册,可见两者差距较大。同时,广大教师读书的功利思想严重,快餐文化盛行,图书市场良莠不齐。部分学校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使教师不堪重负,教师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教科书或工作学习的压力所包围;还要参加各种培训,要写教案和教学反思,批改作业;一些注重形式的检查、评比让教师疲于奔命。因此学校要主动改善阅读环境,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增加学校图书量,更新图书内容和形式。要根据教师需求,遏制“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潮蔓延,每年订阅教育教学类相关报刊,共享阅读资讯,经常请专家进行阅读引导,尽量使用阅读的软、硬件与他们的需求相适应。经常开展读书交流会、读书沙龙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丰富教师生活,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调查还发现,不少教师的阅读方向,带有随意性,阅读方式以刷屏浏览为主,而不知道将快速阅读和深度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养成做摘记和写评注等良好读书习惯,很少会针对阅读内容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反思,阅读方法欠缺。因此教师个体应该坚信“有书就有时间”,读书时间是靠自己“挤”“抢”,甚至“挣”出来的。教师应时常把书放在背包里,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随时随地展卷,随时随地记录。利用多种媒体终端灵活阅读,利用手机、网络等便捷、普及的方式去阅读。利用会前会后、点滴闲暇阅读,将泛读和精读有机结合起来。将快读,读大意;慢读,读细节;选读,读重点等方法有机结合。

全民阅读是一项提高公民素质的基础工程。据此,应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的全民阅读工作协调机制,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影响和引导教师阅读,调动教师进行阅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等方式,加大全民阅读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和税收优惠力度,鼓励全民阅读,从而促进教师阅读;创新阅读指导和服务方式,加强阅读设施建设和阅读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合理布局、便利实用、服务高效的公益性阅读设施体系,从而方便教师阅读。

【注释】

[1]《大数据告诉你,教师找对象为啥这么难?》,《中国教育报》2015年8月3日。(www.xing528.com)

[2]陈丽萍:《中学教师的生存状态及改进对策研究——以深圳市中学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第222页。

[3]杨国营、宋伟涛:《大数据告诉你:法定福利多数教师“无福消受”》,《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6日第5版。

[4]《人大代表张志勇: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据新浪新闻:http://news.sina.com.cn/c/p/2014-03-10/082129668669.shtml,发布日期:2014年3月10日。

[5]赵彤云、王纯妍:《上海小学教师平均月薪5 198元 超七成无偿加班》,据劳动报网站:http://sh.eastday.com/m/20150708/u1a8785212.html,访问日期:2015年7月8日。

[6]窦桂梅:《语文教师须知道七件事》,《中国教育报》2015年1月13日。

[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第4页。

[8]刘万海:《“有效教学”辨》,《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7期。

[9]葛晨虹:《哲学视野中的幸福理念》,《人民论坛》2005年第1期。

[10]李学书、范国睿:《生命哲学视域中教师生存境遇研究》,《教师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

[11]吴非:《记住,教师才是学校的主人》,《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18日。

[12]袁振国:《校长的第一使命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据中小学校长之家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3673a0102vxry.html,发布日期:2015年9月28日。

[1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周蕖、王义高、刘启娴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第13页。

[14]李学书、范国睿:《生命哲学视域中教师生存境遇研究》,《教师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

[15]刘要悟、朱丹:《教育相关群体的教师角色期望之社会调适和教师自我调适》,《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16][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第103页。

[17]刘要悟、王立忠:《教育相关群体教师角色期望状况及其特点和成因分析——以来自湖南长沙的调查为基础》,《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18]韦有华:《教师的心理素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73页。

[19]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第206页。

[20]董泽芳:《论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调适》,《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21]李文兵:《教师职业的角色期望与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2]蔡永红、黄天元:《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3月30日),教基[2014]14号。

[24]夏心军:《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目标、标准、内容和方式》,《人民教育》2004年第12期。

[25]刘尧:《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2期。

[26][美]泰勒:《教师在职教育的回顾与展望》,马立平译,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第468页。

[27][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第3页。

[28]转引自王建军:《学校转型中的教师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第46页。

[29]王凯:《教师学习:专业发展的替代性概念》,《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2期。

[30][美]马尔科姆·诺尔斯:《现代成人教育实践》,蔺延梓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57页。

[31]内容译自G.Hoban,Teacher Learning for Educational Change:A System Thinking Approach(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p.14.

[32]于海波、马云鹏:《论教学反思的内涵、向度和策略》,《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第6期。

[33]徐继存:《论教学智慧及其养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4]吴洁瑾:《中小幼教师读书现状:8成教师阅读不足1小时》,据腾讯教育:http://edu.qq.com/a/20140923/007496.htm,发布日期:2014年9月23日。

[35]吴洁瑾:《中小幼教师读书现状:8成教师阅读不足1小时》,据腾讯教育:http://edu.qq.com/a/20140923/007496.htm,发布日期:2014年9月23日。

[36]同上。

[37]郭蒙:《读书,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政府法制》2017年第2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