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是源于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是有机体伴随着生存和发展而感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对事物的某种要求。马克思曾指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衣、食、住以及其他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能够生活才能创造历史。我国古代政治家管子曾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身心健全的个体必须具有满足自我存在基本需要的能力,才能自由追求基本需要以外的其他目标。一般而言,一个正在忍饥挨饿或者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人,就不可能去奉献,去关心真理、正义或美丽。
按照马斯洛需要理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依次上升,每一层次的满足都以低层次满足为基础(图5-1)。
图5-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上述需要理论,基于调查中发现的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动机不足现象,可以归因于个人的需要没有从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满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已经为很多研究所证明。马斯洛需要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基础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其中基础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两个层次。就生理需要而言,《中国教育报》针对老师婚恋难易程度的调查中,44%的人认为老师找对象难,41%的人认为不好说。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工会的一位负责人曾公开表示,中小学教师由于要花不少业余时间备课、辅导、进修,尤其毕业班老师还面临升学压力,经常“没时间”或者“没心思”谈恋爱,难以遇到合适对象[1];就安全需要而言,“校闹”威胁到教师人身安全甚至生命,某些疾病折磨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可见教师的基本需要很难通过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满足。同时,如果人缺乏基础性需要,当下生命存在就会有问题,而仅是基础性需要得到满足,高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将人降低到普通生物层面,感受不到幸福,教师等从事精神性劳动的工作者尤其如此。根据马斯洛理论,需要层次越低,需求强度越大,而且基础性需要是发展性需要得到激发和满足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而对教师来说,基本物质需要和身心健康是最基本的需要,这也是本研究重点关注这两方面的缘由所在。(www.xing528.com)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价值也是多种多样的。从需要的表现和实现过程来看,教师的需要包括现实和潜在两个方面。现实需要是指已在当下活动中得以表现的需要;潜在需要,顾名思义,相对于显性需要,是指潜藏在个人身上,在现实活动中、可能条件下可以激发的需要。现实需要主要涉及基本的生存需要、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潜在需要是指没有得以明确表现的需要,是一种超越的需要。生存需要表现为为了存活而必须有的物质意义的追求;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是心理的或精神方面的需求,表现为对真、善、美的追求;超越需要表现为对自身的超越的追求。[2]
事实上,潜在需要使教师能以一种批判的向度去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从已有的现实规定性中去追求新的自我。教师现实需要的实现是潜在需要实现的基础,正是在这种潜在需要的推动下,教师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奋斗,实现对物质意义、真、善、美的追求。而这个不断努力追求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职业历练和教育情怀得以不断丰富,教育魅力得以不断升华的重要部分,它有力地推动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历程。教师的现实需要与潜在需要是相互作用、交叉的,存在于教师对自身需要不断实现和专业素质结构不断得到完善的过程中。而本研究所谓的教师合理需要,则包括物质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有关研究成果不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改善教师生存境遇的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就是依据这个理论,非常重视教师的基本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有效引导和发展教师高层次需要的方面做得不到位。教师职业的育人特点和文化素养,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高层次需要的倾向。多数教师入职初期对工作兴趣和价值认识不多,通常只有基本需要的追求,将教师工作作为“谋稻粱”的手段,当基本需要满足后,有了起码的成就感,突然发现自己爱上了身边的孩子,这样才使教育教学的动机,由对基本需要的满足转向对高层次的精神层面需要的追求,如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