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进入21世纪,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就开始了。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行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这次新课程改革以“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追求,改革体系涉及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六大方面,是一场全面、深入的教育改革。教育部为了推进这次改革,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在课程目标方面,要改变过去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观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三维目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手段,也是整个改革的创新,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的教育教学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自觉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的学习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提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发展性教师评价等重要理念。上海在“二期课改”的基础上,则提出了基础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采取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以及科目过多而缺乏整合的状况。在课程管理上则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强调教师的“二次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些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为教师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观念提供机遇,但据我们调查,如此前卫的理念,超越部分教师的承受程度并构成挑战。
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带来的社会急剧转型,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知识越来越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阶段性因素,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从全球市场中对产品和资本的垄断,转向对科技和知识的垄断。在这种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创建创新型国家战略,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总结改革开放30周年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现现行教育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制定新的规划纲要,推进教育全面综合改革。在广泛协商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科学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将教师教育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作为核心,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方针,强调树立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的观念、多样化人才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和系统培养的观念等“五个观念”。这也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应该深刻理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2015年,“互联网+”成为政府报告的重要主题之一,以“横扫一切”的霸气向传统行业发起了攻击,被纳入国家战略。它标志着互联网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连接一切”的特征开始展现得淋漓尽致。教育作为最为保守的行业之一,也莫能避之。“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它让教育从封闭走向更加开放,增加了学习动机和创新机会,人人能够创造和共享知识,以互联网为平台,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所需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和质量大幅提高,成本也因此大幅降低,从而带来教师能力和角色的转变,也为教师们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学校作用在弱化,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教育机构发起强有力的冲击,各种形态的学习共同体逐渐产生,共同促进教育协同发展。具体而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的价值和意义,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挑战着传统教育模式,教师借助于互联网,可以同时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同时,互联网让跨时空、跨行业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使信息技术和课程与教学整合更便捷,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但也要求教师提升个体能力。互联网对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功能,有助于填平或缩小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www.xing528.com)
传统教育模式由于自身的封闭性,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资源缺乏且整合不足、学习方式被动。教学效能也因此受到较大影响,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教育供给侧有待提高。“互联网+”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促进了教师教育改革,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人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课程开发者、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也都是教育平等的消费者,这加速了教育教学模式的自我更新速度,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学生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创新。[25]
在互联网背景下,多维度的参与协作式、讨论式以及多学科综合探究式、交互式学习,将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与动力,提供多元化学习途径,培养学习者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虚拟的学习与交往社区、无边界的多维交互使师生共同构建新的网络社会文化成为现实,世界变得更小,更平,更加多元、多极,权威被弱化,QQ、博客、微博、微信等为更多的人提供发展和表达的机会,人类的智慧会更便捷、更全面地实现共享。[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