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的世纪,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劳动。作为一种专业,教师唯有不断创新才能闯出、走出素质教育的新路子,也只有保持创造的活力才能不断发展。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掌握较为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必须向教学艺术和独特风格迈进,不断从适应、成熟走向创新,从而超越自我。叶澜教授说:“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对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快乐。”[11]教师要在教育改革事业这一伟大历史征程中,积极探索教育新规律,主动投身教育改革,做开拓创新者;要成为研究者;发现教育本真,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回归内心,要做自我的发现者。事实上,没有教师研究成果的检验,教学的改进,课程规划的实现就没有依据。巴西教育家佛莱雷曾指出,教师爱学生是其职责所在,同时还要爱教育职业本身,爱教育要靠付出努力和具有的能力,包括必须具备的探究能力,尝试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等。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科研,唤醒主体意识,真正认识自己的工作对象和存在的环境以及生命的历史和未来的使命,才能在压力渐增、经济收入受到僭越、工作不确定因素频发的背景下,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勇气。
20世纪70年代,回归教育本真成为热门话题,其实质就是使教育回归到“人的发展原点”,要求教师思考什么是教育。事实上,目前教育界出现很多直接与教师有关联的不良现象,如小学教师的“绿领巾”、体罚、按分数排座次等问题,高校教师诱奸学生、套取科研经费等问题。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心,要回归内心。因此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具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担负起学生指导者的身份;在虚静的基础上沉淀自己,在实践中玩味生命智慧,在灵魂中体验人生价值;通过自己的内在进行生成、建构和发展,而不是靠外在的教导和灌输,从而消解最原始词汇中使人误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的东西。但要指出的是,人性的力量蕴藏于人类的内心,但并不意味着要求教师禁欲,也不赞成纵欲,而是使个体的欲望和激情得到合理释放,在欲望的基础上激发学习和工作热情。
很多年轻教师只是在上述教育信念的影响下,饱含革命激情地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可爱的学生和全新的环境以及生活状态,对未来抱有很高的预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和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正是在这种心理的支配和暗示下,不计报酬的工作,期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于是乎将工作视为一种享受。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很多教师随着工作新鲜感减弱,工作热情有所下降,面临教学问题、管理问题、同事间相处等问题,此时发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信念和现实差异太大。他们面临职位晋升、增加收入、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外在诱因,继续加大工作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但是他们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如果没有释放压力的机会和方法,职业倦怠便会侵蚀他们的内心世界。事实上,如果教师们的高投入,有相应的合理回报,即使工作很累也会有成就感。但诚如上文所述,教师的劳动价值和付出与职业收入是不成正比的,因此对一部分教师而言,越是高投入越没有成就感。(www.xing528.com)
职业成就感是指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发挥了自身的能力,充分展示了教育情怀和潜能,达到了自己事前设定的标准,实现了教育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感受与体验,由此而获得的一种内在满足。[12]高职业成就感是教师将教育视为志业的原因,有助于激发他们工作热情,端正工作态度,增加责任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通过笔者的访谈和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调研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整体偏低。东部教师职业成就感最低,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收入差距大,中部教师职业成就感最高,因为他们能够找到平衡依托和努力的空间,西部教师成就感处于两者之间;城市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低于农村教师,因为城市教师职业要求更高,而收入相对于其他行业低;初中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弱于高中教师,毕竟初中处于过渡学段;重点高中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因压力更大而弱于普通高中教师;男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显著强于女教师,女教师更加感性。[13]
从学科看,不同学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来说,音体美等学科教师职业成就感最强,语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最低,数学和英语排第二,理化生排第三,政史地排第四。从教师职务来看,班主任职业成就感显著低于其他教师。中层领导职业成就感显著高于普通教师。[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