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生活应该以精神性为第一位,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工作。
1.教育“育人”的首要目的决定了教师的精神追求
目前,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教育教学行为变成了纯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双基”培养,剥去了教育的教化功能,教师不再承担培养学生成人的责任,强化了教师对学生今后的升学和就业职能影响的要求。甚至出现考试科目挤占非考试科目以及所谓副课课时的现象。这样一来,成绩决定一切,学校不再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学生也丝毫不以此为意,有知识,有技能,却忽略情感和道德的培养。这种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偏离教育的“育人”目的,也是教师应该审慎对待的。毕竟生命不等于呼吸,活着不等于生活,人生在世,总要追求值得追求的东西。对教师来说,最值得追求的是知识和真理,这是师之为师、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标志。中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教化功能,近代教育家,也都把“成人”放在教育首位。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而面对纷繁芜杂的开放世界,教师应该树立批判性的学习观与人生观,去污取经,进行精神涤荡;面对富有朝气和理想的学生,教师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而为学生营造纯洁精神家园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有完美的教育信念和精神追求。
2.教育教学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的精神追求(www.xing528.com)
现在的很多家长在社会浮躁氛围中,对教育孩子都有些急功近利,恨不得立刻就要看到孩子出类拔萃。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由此带来的教育成果可想而知,因此必须加以纠正。最好的理念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也即教育应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根据孩子的自身特性慢慢打磨培养,因为教育是一种缓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当然,随着主体性教育发展,教育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已经不再是被动等待被栽培和管理的“庄稼苗”,反对急功近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全国特级校长、特级教师程红兵认为:“教育是农业,教师是有诗人气质的农夫。”这里“诗人气质”对教师来说,就是以饱满的精神、情怀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用以情燃情的教育智慧润泽学生的精神生命。
3.教育绩效滞后性决定教师的精神追求
教育对象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属于自身的本质力量,有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他们,只能尽量满足、顺应、引导、发展他们。因此也要求教育是一个“化”的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活动,是一个接受多方面点滴影响的过程,而不是像工业生产那样,按照固定的模式和流程,以及制造者的意志,毫厘不爽地批量生产出来,从而达到“立竿见影”的成效。教师在耕耘中学会守望,要用责任心去保护学生,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用知识去浇灌学生,然后看着学生慢慢懂事起来,进行因人制宜地教育引导,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起来。但教育过程的真正效果是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通过自身能力对社会的贡献表现出来,是毕业之后表现出来的生活、生存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目前全社会几乎没有中小学对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跟踪后评价,更不可能将其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而是以当下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对教师业务评价的指标。因此很多教师为了迎合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评价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地注重分数,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想象力、创造能力培养。这种评价甚至扼杀了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梳理高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坚持教育的“成人”目的,完善自己的教育信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