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生存”是教师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教师的生存是教师与环境的共同生成,体现为一种主动的生活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生命表达,其内涵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丰富,也因此产生很多歧义。目前,尚没有形成对教师生存境遇内涵一致的界定,因此,笔者这里通过词源分析逐步解读和廓清这一概念的内涵。
1.生存境遇的词源分析和构词方法
在一般的意义上,“生存”是指一切生生不息的生命的运动过程,和死亡相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生存”的解释是“保存生命”。从其词源和构词看,“exist”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汉语解释是“存在”、“有”、“生存”(尤指有困难或钱少)、“存活下来”、“幸存”。它的名词形式是“existence”,含有“存在”,“生活”(尤指艰苦、无聊等的生活)、“生活方式”,“生存”“存活”的意思。在《汉英双解词典》中,“生存”的英语释义是“subsist”“exist”“live”。可以看出,汉语中的“生存”与英语中的“exist”有不解之缘。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exist”来自拉丁语“existere”(也写作“exsistere”),意思是“从隐蔽的处所中产生出来”“生成”“呈现出来”,作为名词解释时是“具体存在物”的意思。而拉丁语中的“existere”的汉语释义相当于一个短语的含义,即“从……中呈现出来”“从……生成”的意思。
西方哲学话语中,作为哲学基础之一的存在论的核心概念“存在”,在英语中的表达是Being,“存在”有另外一个源头,即“生成”,对应英语中的Become,因此生存论常与生成论纠结在一处。我们知道Being多指静止的、持续的、绝对的、抽象的存在,甚至是理性的存在;而Become则是变化的、短暂的、相对的现象方面的存在,甚至是感性的存在。存在主义更是强化了存在的质的规定性,用Being排斥了表示运动、变化和生成的结果,即“湮灭”了Become的意义的结果。这样,“生存”的概念则是实体主义传统下的“实存”概念(existere)。因此我们讨论的“生存境遇”更多是强调“状态”,即Being,而不是生成和作为过程的Become。
这一点和我们现在对“生存”的理解相一致。例如《辞海》中“生存”的释义跟“死亡”相对,是“保持生命,活着”。不难推断,“生存”意指“生命的存在”,是指生命的“存活状态”(survivingcondition),更确切地说,是维持人自身最低生命需求而不至于死亡的基本状态,相对“生存”而言,发展的需求根本就是一种奢望。流俗生存观仅仅强调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保障,认为“生存”是最基本的生命存在与维持,至于“生命价值”“生活理想”等则是生存范围之外的事情。《现代汉语词典》对“生活”的释义除了有“生存”的意思外,还包括“人或生物为了生活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进行各种活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几个释义。可以发现这四个释义更多的是从物质和外在条件对生活加以界定,而不涉及人的内在的和精神方面的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对教师生存境遇的描述和解读应该涵盖对教师静态的、现存的生存境况和状态的研究,生存表征着个体生命体征的存在,相对于富有意义的生活是低一个层级的概念,但也应该批判和超越流俗的生存观;同时,还应该关注教师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可能的遭遇。这样,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有机结合的角度,才能全面认识教师生存境遇。
从构词角度来看,生存境遇是一个偏正词组,是由“生存”和“境遇”构成。《现代汉语词典》对“境遇”的释义是“境况和遭遇”。而很多汉语工具书对“境况”的解释为“状况”“处境”(circumstances),“状态”在《辞海》中的释义是“人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形状”。与“状态”一词相近或相关的词组是“形态”“现状”“形状”“情形”等。在百度百科中,“状态”被视为科学名词,意为“物质系统所处状况,由一组物理量来表征”。“形状”指“事物的形状或表现”,也指“生物体外部的形状”等;“状况”和“情形”意思相类,“形态”或“状况”都可以归结为“情形”,指“事物或事件呈现出来的样子”“状貌特征与动作现状”,如当时的情形、生活情形等;“现状”是指“目前的状况”,如维持现状、改变现状等。综合各种辞书的释义和我们通常的理解,“状态”可解释为“样子”,而“生存境遇”就是指生存或存活的遭遇。用来表征“状态”的既包括外部表现,也包括心理活动和人的意识等范畴;决定人“形象”的往往是心理和意识。“样子”的表征既包括质的要素,又包括量的要素,这决定教师生存境遇的复杂性。这里的“样子”是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面貌”和“结果”,而教师生存境遇的过程和遭遇则更丰富,彰显着教师的精神品质和胸怀。在汉语语境中,“遭遇”作动词使用,意为“碰上,遇到”(encounter with),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中,就有“遭遇明主”的表达;作为名词,意为“经受的事情、生活经历”(lot),汉朝张衡的《思玄赋》中,就有“惟天地之无穷兮,何遭遇之无常”的表达。可见“遭遇”作为动词的行为后果,就是“经受的事情、生活经历”,这些“事情”“经历”内涵丰富。本书试图通过教师的“遭遇”剖析其内心真实的感受,发现教师从教的心理动机,揭示其自我发展的机制。
2.教师生存境遇的内涵(www.xing528.com)
根据上述对“生存”和“境遇”的解读,可以初步界定“生存境遇”就是生存的生命遭遇和存在样态,即人或事物维系生命时的感受和体验,以及表现出来的形态、现状及其中的缘由、遭遇。而对“样子”的表征既要考虑质的要素,也不能忽略对量的要素的考察。质的要素主要是指人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实质内容;量的要素是指生命个体在某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生存的特定内容和方式呈现出来的水平、程度和状态。因为“生存”当然是指“活着”,而不是“苟活”,要活出“活着的意义”。同时,“活着”与“活着的意义”不具有发生学意义上的先后关系,两者不是一个意思,也不能截然分开。因此,笔者更希望怀着一颗“境遇”之心来考究教师的生存境遇,因为“境遇”可以避免割断Being和Become之间的天然联系。
由此看来,“教师生存境遇”是指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在其教育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状态或态势。“生存境遇”是属己的,但为了学生的发展,对其进行理解,不能停留在物质表面,它是对象性的实存、人的基本生命活动状态,也不能完全理性化地割舍教师作为生活中的人的感性等所谓“非理性”因素和经历。因此既要研究现存的教师生存境遇,更应关注其过去的、未来的、可能的状态;既要关注物质的,也要关注精神的、活动的状态,以确保全面认识教师在生存时为谋求教育事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全部的情形与处境。无疑,教师在教育中的发展状况就是通过各种生存境遇的取得、保持或改变来体现的。对教师生存境遇的研究一定要打破一直以来仅仅关注“物的层面”探讨的局面,如教师的生活内容、经济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应该从更多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教师是谁”以及教师作为“人”的各种诉求,促进教师群体不断进行“自画像”,更应该把教师视为一种充满个性的自然存在,从更多侧面描绘出一个更为丰满的“教师全貌”。
3.教师生存境遇的构成
由上述概念的解读可以发现,教师生存境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要探究教师生存境遇首先要着眼于教师生活世界,关注教师群体生活世界的存在意义。在马克思看来,“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了能够更好地创造历史,就必须从事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精神文化的生产、人口再生产、社会交往等四方面生产活动,这也是生存的四个必要要素,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育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4]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自然摆脱不了上述四种生产活动和生存的四个基本要素。按照马克思的生存论思想,要了解教师生存,就必须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和交往活动的社会关系入手,批判地考察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并将生存意义直接赋予并还原到他们的现实生存中去。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获得的工资待遇,以至物质生活条件,不能仅限于满足动物性的活动,其旨趣是为了师生更好地生活和发展,教师不只是要“活着”,还要“活得更好”,要强化教师“站起来活”的维度,乃至达到“诗意栖居”。[5]教师的生活不能是“离场”的生活,更应该是“在场”的享受和发展。
教师的生活世界是可以直观到的,并构成教师一切思想的基本平地,是一个植根于原初的、经验的、自明的时空和领域,也因此是可以探究的;是一个前逻辑、前科学的生动活泼的人文世界,不是一个僵化的实体统一性世界,也因此是属于教师自己的,可以开发的;是一个自然与文化浑然一体的丰富世界,是一个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而非单向度的世界,对教师生存境遇的理解也因此应该是全面的、多视角的;是开放的、主体间共同拥有的,不是由抽象符号所构建的封闭世界,教师的发展也因此有了可能性和多样性;从人们对生活世界把握方式的角度看,教师生活世界的研究是否定逻辑思维方式,而强调对直观体验、感受与反省的认知,也因此为教师教育提供方向和指南。整体而言,教师生存境遇关涉教师本质直观的、物质的、身体的、精神的、成长发展等基本范畴。物质方面主要包括工资水平、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住房和交通状况等;身体方面涉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工作压力等;精神方面涉及教师的师德修养、职业认同和幸福感等;专业发展状况涉及专业地位、学习与培训、教学与科研等;关系范畴涉及学校与家庭、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权利与义务取舍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