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别篇》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说明人体的生长与健康、疾病的发生与痊愈,均与人体经络具有密切关系。针灸康养法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针灸手法,作用于机体的经络腧穴系统,以激发营卫气血的运行,从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协调脏腑,达到防病养生的目的。它不仅是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药康养适宜技术中的重要保健措施和方法。
(一)针法
1.针刺保健的概念
针刺保健是以毫针刺激一定的腧穴,使用迎、随、补、泻的手法激发经气,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使正气充盛、阴阳谐调,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针刺保健与针刺疗疾的方法相同,但各有侧重。针刺保健着眼于增进机体代谢能力,旨在强身健体;针刺疗疾则着眼于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意在扶正祛邪。因而,用于保健时,选穴时多选择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选穴不宜过多;施针的手法以刺激强度适中为度。
图6-11 针刺保健
2.针刺保健的作用
(1)通经络:经络畅通,机体各部分得以密切联系,才能共同完成机体的新陈代谢。如果机体某一局部的气血运行不畅,针刺可疏通经络,使气血通畅。
(2)调虚实: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容易出现虚实盛衰的偏向,导致疾病的发生。针刺保健可通过对经络腧穴的刺激,纠正人体机能的偏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确保机体康健。
(3)和阴阳:阴阳和谐是人体健康的关键。通过针刺保健可使机体内外交通,营卫调和,阴阳和谐,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3.常用针法及其适应证
(1)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法。具有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适用于多种病症的康复期。
图6-12 毫针
(2)三棱针:三棱针刺络放血可通经活络、开窍泄热、消肿止痛,多用于热证、实证、瘀血证等。
(3)皮肤针:皮肤针在临床上常用于面瘫、偏瘫、痹证等患者的康复治疗。
(4)皮内针:皮内针适用于痛证或某些慢性疾病患者的康复医疗,如痹证、颈椎病、骨折等。
(5)耳针:耳针的适用范围也很广泛,常用于偏瘫、耳聋、失语等患者的康复治疗。
(6)穴位注射: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通过针刺以及药物对穴位的双重作用以促进康复。
图6-13 耳针法
图6-14 穴位注射
(7)电针:对某些疼痛或瘫痪病证,电针往往有较好的效果。
(8)火针:火针又称“焠针”,即用烧红的针尖快速刺入穴位,可温经通络、软坚散结。
4.针刺原则
(1)配穴:若旨在增强某一单方面机能时,针刺可选用单穴;如欲调理整体机能,则可选用多个穴位配合,以协同增效。
(2)施针:针刺保健施针时宜和缓,刺激强度适中,不宜停留过久。针刺深度要因人而异,小儿或年老体弱者,针刺不宜过深;偏胖者,可酌情深刺。
(3)禁忌:凡有酗酒、过饥、过饱、大惊、大怒或劳累过度等情形时,不宜针刺;孕妇及体虚者,不宜针刺。
5.针刺保健的服务要领
(1)掌握保健防病的时机:注意日常保健;积极早期预防;注意因病而异。
(2)采用安全、有效、痛苦少的疗法:刺激方法要适宜;穴位宜少而精;刺激量小而轻。
(3)询问患者情况,注意体质及疾病禁忌。
案例6-1
耳穴压丸法
1.概念:耳穴压丸法是在耳穴上贴敷小颗粒状压丸,通过适度的揉、捏、按、压,给予一定刺激的方法。
2.方法:以75%的酒精擦拭耳郭;在耳郭的前面和背面揉搓按摩3~5次;再用镊子夹起粘有压丸的小方胶布,置于所选之耳穴表面并将其粘牢压紧;待各穴贴压完毕后予以按压。压丸首选王不留行籽,用油菜籽、小米等亦可。(www.xing528.com)
3.作用:通过对一定的耳穴给予持续的刺激,以起到治疗或康复的作用。适宜于高血压、近视眼、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病证的治疗或康复,对婴幼儿、惧怕疼痛者更为适宜。
4.优点:安全无痛,副作用小,还能起到持续的刺激作用,应用极其简便。
图6-15 耳穴压丸法
(二)灸法
1.保健灸的概念
在身体的某些腧穴上施灸,以达到活血通络、温补阳气、防病保健的目的,这种康养方法称为保健灸法。
《扁鹊心书》曰:“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保健灸可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强身保健,是我国独特的康养方法之一。
图6-16 艾灸
2.保健灸的作用
保健灸的主要作用是活血通络、温补阳气、调和阴阳,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防病、康养、强身的目的。
(1)温通经脉,活血行气,调和阴阳:气血运行,凝而留止,具有遇寒则凝、遇温则散的特点。灸法燃烧时的药力和温热刺激,可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阴阳调和。
(2)温补阳气,补充真元,培补后天:灸法常用艾,艾为辛温阳热之药,以火助之,两阳相得,温热之力直透肌肉深层,可温补阳气,促真元充足;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培补后天,则人体康健。
3.保健灸的方法及其适应证
根据体质情况及康养需求以确定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熏灼穴位,使局部感到有温热舒适且能耐受的热力为度。
(1)直接灸:古代的灸法多为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于穴位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适用于一般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肺痨等。
(2)间接灸:又称为隔物灸,是利用姜、蒜、盐等药材,将艾炷与皮肤隔开施灸的一种方法。间接灸可避免皮肤被灼伤,易被患者接受。间接灸广泛应用于妇科、儿科、内科、外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
(3)艾条灸:又称为艾卷灸,是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上进行熏灸的方法。此法能温通经脉、散寒祛邪,多应用于慢性病的灸治,使用较广泛。
4.保健灸的原则
(1)艾灸方法的选用:保健灸多以艾条灸为常见,而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的方法均可采用。
(2)艾灸时间的长短:艾灸时间通常为3~5分钟,不宜超过15分钟。一般情况,保健灸时间可略短;病后康复者,施灸时间可略长。春夏二季,施灸时间宜短;秋冬季宜长。四肢及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部、背部则宜长。儿童、妇女、老人施灸时间宜短,而青壮年可略长。
(3)艾绒用量的判断:艾炷是由艾绒捏具的圆锥形的用量单位。分为大、中、小三种,如蚕豆大者为大炷,黄豆大者为中炷,麦粒大者为小炷。体质强者,宜选用大炷;体弱者可用小炷。
5.保健灸的服务要领
(1)注意辨证:保健灸多用于慢性病、虚寒性疾病的灸治,对于内热、实热、阴虚、外感温病等一般不宜施灸。
(2)询问患者情况,注意体质及疾病禁忌:如遇空腹、过饱、过劳、醉酒、极度疲劳或对灸法恐惧者,都应慎用艾灸。
(3)注意施灸过程,避免烧烫伤:在施灸时,要随时关注防止艾炷滚翻,艾火脱落,引起烧烫伤。
(4)施灸穴位的选择:选用经穴在于精要、准确,而不在杂乱过多。
(5)耐心施灸,勿急于求成:保健灸通常用于慢性病或虚寒性疾病,需长期坚持施灸,才能起效。
案例6-2
三伏灸
1.概念: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贴上中药,以达到灸治的效果。
2.作用原理: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天气炎热的三伏天,敷以辛温、走窜、逐痰等药物,可以提高药效,起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可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
3.适应证:主要适用于两类疾病:一类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咽炎、鼻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关节痛、虚寒头痛、胃痛、肾虚引起的腰痛等。
图6-17 三伏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