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中医药康养旅游的发展
中国古人早就有到避暑胜地或温泉地区疗养度假的习惯。避暑养生之旅最盛行的唐代,除宫廷专属的避暑山庄,许多达官显贵们也建立了自己的私家避暑之地,在唐都长安,甚至还出现过一种避暑会,为富家子弟避暑消夏的临时组织。而温泉养生之旅早在秦汉时便极为普遍,当时的温泉旅游地的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如河南汝州温泉:“泉上华宇连荫,茨甍交拒,方池石沼,错落其间。”除此之外,我国古人还有很多祈福还愿、修身养性的中医药养生旅游活动,如帝王利用温泉进行休闲疗养活动,最早可追溯至周幽王,他在骊山修建“星辰汤”。此后的秦始皇、汉武帝均在骊山修建温泉宫,作为疗养娱乐时居住之所。至唐代,帝王对温泉的利用达到高峰,他们在温泉地建立行宫,长时间驻跸,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酷爱温泉、醉心温泉养生取乐的皇帝。清圣祖玄烨熟谙养生之道,尤其喜爱温泉,多次临幸京城周边温泉;康熙二十五年(1686)他在承德汤泉行宫写下了《御制汤山龙尊王佛庙碑记》,对承德汤山温泉的疗养功能大加赞誉,康熙把沐浴温泉看作是怡性、除烦恼、治病痛、舒筋骨、去污垢、涵养品德、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古人在外出游玩时随身携带茉莉、珠兰以及用艾草、薄荷、菖蒲制作而成的香囊等,可以达到沁人心脾、防蚊虫、促进睡眠等养生功效。采莲、泛舟、垂钓、赏景、弈棋、静坐等旅行避暑方法至今可用。古代的客栈不像当今设备齐全。按照《千金要方》《医说》等众多医书的说法,“熟艾、大黄、芒硝、甘草、干姜、蜀椒”这些中药,都是“居家旅行必备良药”。以上都可以认为是古代帝王将相、平民百姓利用中医药功能开展康养旅游的雏形。
(二)近代中医药康养旅游的发展
拓展阅读2-1
鸦片战争后,“西风东渐”,西方医学在中国迅速传播,中西汇通思想不断滋长,队伍不断扩大,被称为中西汇通派。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内忧外患,面临亡国的危机,旅游产业及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十分有限。正如古人所说,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固医官也。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人民的健康几乎无从谈起。然而,历史也不会忘记那些在苦难时代为人民健康卫生事业做出卓越努力的时代先驱们。(www.xing528.com)
中国近代这一时期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随着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学术包括西医也不断传入中国。当时的民主思想完全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在对待西医学的态度方面也非常“偏激”,有许多人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药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中医药在西医和战火的夹缝中求生存。1929年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西医余云岫等提出“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并规定了6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1929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242个团体、281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为中医药的发展与生存,一些中医药人士开始既用传统的中医思维思考问题,又利用现代的西方医术解决问题,形成“中西医汇通派”,便有了中西医结合概念的雏形。张锡纯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主张“采西人之所长,以补吾人之所短”,确立了衷中参西的汇通原则,对中西药物并用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恽铁樵著有《药庵医学丛书》等,强调“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这一时期,中西医汇通还得到官方的支持和认可。正是由于中医学自身不容忽视的医疗价值和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奋力抗争,中医学才得以顽强生存下来,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学才枯木逢春。这一时期的康养旅游还未兴起,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都不具备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的基础和条件。
(三)现代中医药康养旅游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关怀下,全国中医高等院校先后成立,培养了大量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人才;医疗机构和研究院所茁壮成长,学术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形成一批知名中医药大健康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并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医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例如,中医研究院屠呦呦教授等关于“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明”,征服了恶性疟疾,为世界热带医学做出杰出的贡献,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及“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荣获2011年拉斯克奖,又于2015年再次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再次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在世界上享有更高的声誉。中医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康养产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
2015年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数达到旅游总人数5%,中医药健康旅游收入达5000亿元。2035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占人口比例将超过1/4,老年退休群体增多,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更为强烈。全球健康研究所的数据显示,近5年全球健康旅游增长率为9.9%。预计到2022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919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5%,潜在的市场规模达万亿级。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有两个主要指标:一是与中医药康养旅游相关的游客、景点、旅游产品、线路的数量;二是游客、产品数量增加带来的中医药康养旅游服务产值占比。2016年,《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出台,将康养旅游定义为“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身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中医药民众认知度调查报告显示,90%的普通民众非常关注中医药的发展,57%的人认为中医药能治本、治根,市场认知度非常高。“中医药+康养+旅游”的模式愈来愈受到关注,我国已迎来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的大好机遇。目前来看,中医药康养旅游主要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出发,以集群化、链条化的思路,延伸康养旅游产业链条形成规模和集群效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推动中医药文化和地方自然、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专注细分市场,以细分化、特色化、专业化助力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的打造。如有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通过中医药健康服务和中草药的种植、中医研发、中医文化体验、旅居度假等融合叠加,以链条式的布局释放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潜能。当前,如何将中医药从原材料到加工、研发、制造、医疗服务、文化等元素串联整合起来,更好地在产业中嵌入旅游资源、中医药服务、中医药高新技术,打造出系统性的中医药康养旅游走廊还亟须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