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职业教育现代化探索成果

云南职业教育现代化探索成果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教育在经过省政府的大力推进之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后,省政府多次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条例,并针对云南省职业教育管理机构,教育形式、规模,专业设置,师资设备等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以不断规范云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

云南职业教育现代化探索成果

1.发展背景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的30年,是云南职业教育的探索期。云南由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教育多以民族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主。云南基于各少数民族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采取了“直接过渡”“和平协商”“缓冲土改”等特殊政策,使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顺利完成,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其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对“直过民族”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期受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云南经济、文化、教育受到严重冲击。

2.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领导干部,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低,缺乏合适教材的困境。1951年,针对本省目前的技术教育数量不足及设备简陋等情况,云南省文教厅颁布了《云南技术教育发展初步方案》(草案)。1952年,云南省中等技术教育委员会正式成立,对本省中等职业学校的设置、招生、经费、师资建设、教学等工作进行统筹。职业教育在经过省政府的大力推进之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在1958至1976年间,云南的职业教育同其他方面的工作一样,受到了两大冲击:一是“大跃进”时期的盲目发展;二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教育大跃进”首先是从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始的。“农业中学”是1958年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兴学校,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和发展教育事业要用“两条腿走路”方针的直接产物。很快,除了组织大批师生下乡下厂直接参加劳动外,还开展了“学校进工厂、农场”活动。一时间,各级各类学校几乎校校有工厂、农场,甚至班班有车间、农田或菜地。1960年,职业学校的发展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学校数量及在校生人数成倍甚至十几倍地增长,超出了国民经济的负担能力和教育自身的发展条件,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1961年教育部确立了压缩职业教育规模的方针,对职业教育进行了改革,保证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了职业教育在公众中的可信度。

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严重影响。这场运动以政治教育替代学校教育,致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瘫痪。

截至1978年,云南省普通中等教育专业学校有70所,普通中等教育专业学校专任教师数有2200人,招生人数为12800人,在校学生数为26600人,毕业生人数为9900人。(www.xing528.com)

截至1980年,云南省的其他中等专业学校由1952年的7所增加到79所,在校生人数由1952年的3485人增加到19783人。

此后,省政府多次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条例,并针对云南省职业教育管理机构,教育形式、规模,专业设置,师资设备等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以不断规范云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

3.发展特点

(1)动手能力强,但专业限制较深。“动手能力强”是许多老中专生引以为傲的特点,但这种培养方式并非完美无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受限制的程度深。当时学校教育完全是计划体制,开什么专业、教什么内容由上级下达指令,职业教育教学方式重复性较高、灵活性较低。比如,讲生产劳动,学生就要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工作8周,不能轮换。但这种培养模式为当时的农业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可操作性人才,为当时云南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2)受政策影响较大。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影响,1954年成立的中华中学、农业中学学生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将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充实了当时的农村科技,为推广农业新科技、发展多种经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