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关于职业教育的名称先后经历了三次争论,分别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职业教育”这一名称最终得以确立。但是学者们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认识并没有因名称的确定而统一,因此对职业教育的定义也就有各种不同的主张。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在现实中实际存在的教育类型,除了要受到对职业教育本质认识的制约外,还要受到一国的教育制度、发展战略和文化观念的制约。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战略不同,职业教育的界定也往往不同。
目前在我国有两种不同的职教观念影响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界定。一种是“大职教观”。学者石伟平(2001)将“大职教观”解释为“职业和技术的教育与训练”,它包括:以在校生为主要对象的职业准备教育,其中有普通学校的“职业基础教育”与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岗位培训;以失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再就业培训。在职业教育形式方面,包括学校本位的职教模式、企业本位的职教模式、社会本位的职教模式以及“学校-企业”综合模式。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可,职业教育成了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就业培训→岗位培训→晋级/专业/再就业培训,这就是现代语境背景下的“大职业教育观”。而另外一种是小职教观,就是指学校本位模式的职业教育。学者杜连森(2013)指出,在小职教观的视域下,职业教育特指与普通教育相对的,由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的教育,属于学校教育的一种。
社会学的职业教育本质论者对职业教育的定义一般比较宽泛和模糊。学者纪芝信(1995)认为职业教育是在一定的普通教育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刘春生、徐长发(2002)认为,职业教育是在一定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和从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业教育和职后培训。
教育学的职业教育本质论者对职业教育内涵的界定一般比较明确。如刘育锋(2004)将职业教育定义为:职业教育是以在“一般职业”中就业,并且在“一般职业”中得到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育类型。欧阳河(2005)将职业教育定义为:职业教育是为想要成为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人提供的一种教育服务。(www.xing528.com)
孟景舟(2008)认为,在不同的职教观和不同的职业教育本质论的影响下,很难对职业教育的内涵有明确统一的认识。综合不同学者对职业教育概念的定义,可将其分为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广义的职业教育是指除普通教育以外的所有类型的教育;中义的职业教育是指职前职后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岗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各级各类职业和技术教育,以及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的总称;狭义的职业教育指职前、职后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培养经济和社会所需的低、中、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的总称。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职业教育有一个简明而经典的定义:“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分析。首先,职业教育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尤其在现代化大生产过程中它受到了高度重视;其次,职业教育与科技发展、职业分工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提高密不可分;再次,教育的发展既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化,也引发了教育的分化,职业教育就是教育在分化过程中为社会服务功能的扩大的必然结果;最后,职业教育本身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实用人才。所谓的实用人才,是指受过职业教育,能在职业活动中立即发挥作用,马上进入熟练工作状态的人。综合前述认识,我们对职业教育作如下定义: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并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一种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