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心理测验
人在心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差异,我们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动作敏捷,工作有条不紊,有的操作笨拙,拖泥带水;有的学生喜欢和同学一起讨论学习,一起参加课余活动,有的喜欢孤身独处,埋头学习;有的学生对技术精益求精,认真细心,有的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这些都反映了学生之间的心理能力和个性特点的差异,为了精确地描述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属性,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属性进行测量,以确定个体差异的性质和程度。
众所周知,物理和生理等现象是可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长度可以用天平、标准米尺来测量;人的血压、体温可以用血压计、体温表来测量。那么人的心理现象可不可以测量呢?虽然心理现象十分复杂,也是可以测量的。心理学中,把相对稳定的属性称为特质,一种特质描述一组倾向于一齐发生的行为。如果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内的某些行为保持相对一致,一般就认为存在着某种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属性。这种属性常常被称为心理特质或心理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测定人的行为的反应来确定他们的心理特性,并把它们量化。这种将数学引入心理学,借助于一定的测量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数量的分析就称之为心理测量。
心理测量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心理测验法。本章主要介绍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心理测验。
人的心理特征是在活动中形成,也可以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若要通过对活动的观察来获得这些特征,则耗时长,同时也难以区分哪些活动是与心理特质有关,哪些却无关,缺乏可比性。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对人的某项心理特质有所了解就得在现实生活中,筛选出一些足以反映心理特质的行为或加以模拟,在控制了的条件下观察受试者所作出的反应,对结果加以分析。作了许多这样的观察后,将同样条件的受试者的共同表现找出来,这便成为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可以用来比较其他人。以客观的标准化了的刺激作为工具来测定个体的某种行为,以便判定个别差异的过程叫做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用一些经过选择的,加以程序化的,可以反映人们的一定心理特质的刺激,去作用于受试者,使受试者作出一定的反应的过程。这些刺激便叫测验材料,使受试者作出反应就是施测,用来比较的标准叫做常模,测验规则和常模形成的过程叫做标准化。
心理测验的产生与心理个别差异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人的个别差异现象在我国古代著作就有过研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性相近,习相远”。战国时期,孟子在《孟子》中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些都是对人的个别差异的认识。对人的心理现象我国古代也有一些测定办法和标准。如汉魏时代刘勰用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方法,测验注意的分配。古代还有用猜谜语、做诗、做对联、解九联环、拼七巧板(益智图)等方法来测验人的智力。当然这些测验方法都比较简单,而采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测定人的心理则是近代的事。
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感知、反应时间等。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J.M.Cattell)是冯特的学生,他运用反应时间测验,测量人的反应时间的个别差异。
弗朗西斯·高尔顿(F. Calton)是美国心理学家,他主要从事人类个别差异研究,是第一个开展心理测量工作的人。为了研究气质特点和智能遗传差异,他设计了测量差异的方法,这是心理测量的开端。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Binet)和医生西蒙(Simon)受法国教育部委托,为了甄别入学儿童的心理能力,共同编制出一个包括30个项目的量表。这个量表虽然很粗糙,但他在心理测验史上却极其重要,因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从此心理测验引起了各国的广泛注意。心理测验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流行广泛,各类型心理测验大量涌现,美国1972年出版的《心理年鉴》,就介绍了用于各种专门心理测验的量表,多达1100多种。
在近代, 我国的心理测验也有较大发展。1914年广东编制了儿童记忆和比喻理解的测验。1916年樊炳清在我国首次介绍了“比奈——西蒙”量表,以后,教育心理测验在国内兴起。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二人编写的《智力测测验法》风行一时。1922年全国各大学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共同编制的多项测验达40余种。1924年、1936年陆志韦、吴天敏前后两次修定了“比奈量表”。与职业能力心理测验有关的是1938年心理学家肖孝嵘根据明尼苏达机械能力测验改编的,用于考查学生是否适宜学习机械技能的测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苏联心理学界批判 “儿童学”的影响,心理测验被列为科学研究的禁区达30年之久。自1979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心理测验是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之一。认为在因材施教、人材选拔、疗效判断、愈后估价、教育、管理科学等方面心理测验都是有用的。从而它成为了应用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1985年中国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
近几年来,我国心理测验工作开展迅速,除了对若干国际上著名测验进行了修订外,心理学工作者还自行设计、编制了一些量表。心理测验的广泛应用对于职业教育的学生选拔,职业心理特点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 心理测验的种类和作用
(一)心理测验分类
心理测验的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标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按测验的目的来分,可以分为:
1.职业能力测验。在职业能力测验中,又可分为职业一般能力测验和职业特殊能力测验。此外,还有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又称职业性向测验),这种测验主要测潜在的职业能力。潜在职业能力是指个人在给予一定的学习机会后,可能达到的水平和将来工作的适宜程度。
2.个性(人格)测验。主要用于测验性格、气质、兴趣等个性特点。有的多相个性测验中包括了个性特点的几个或全部内容有的测验则只测个性的一个方面,如兴趣测验,气质测验等。
按测验材料不同可分为:
1.文字测验。所用测验材料是文字的,回答时也须用文字进行。这就要求受试者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2.非文字测验。测验材料是声音、图画、 实物、 工具、模型。受试者只要简单记号,指点或操作,可以不用语言或书写,适合文盲或其他不适合用文字测试的人使用。非文字测验还可以是文字测验的补充形式,与文字测验一起使用。
按测验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
1.个别测验 一个主试者对一个被试者个别面对面地进行测验,这样便于主试者对被试者观察和控制,缺点是时间不经济,对主试者需要较高的训练。
2.团体测验 即一个主试,同时测验多个受试者。团体测验省时,收集资料多,但是受试者行为不易控制,容易产生误差。
(二)心理测验的作用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理测验可以对学生的能力、 个性、 兴趣、潜能等进行测量,它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发展趋势,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可以为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它有利于我们因势利导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职业道德。具体说来,心理测验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有:
1.选拔学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门类繁多,各种专业都面临着选材问题。即选择具有哪些特点的学生,才能在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时具有最大成功的可能性。只靠目前按文化程度和生理条件来选拔学生是不够的,还应当对各种职业工作活动进行分析,找出这种活动所要求的心理特征,预测学生从事职业工作的适宜性。例如美国自从1942年制定了飞行员选拔方案后,淘汰率由65%降低到36%。我国从50年代也开始注意到了对航校学员的心理选拔的研究。
2.咨询指导(www.xing528.com)
通过心理测验使普通教育的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特征,可以作为择业参考,发展方向的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更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工作。
3.定向培养
对已经入学的学生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分配专业,安排工种,因材施教。同时做到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4.心理诊断
可以利用一些心理测验对学生进行心理诊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5.理论研究
主要是搜集资料,建立或检验假说。心理学中许多理论都是在测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用测验来检验。如卡特尔对人的个性提出的十六个因素,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都是靠测验得到检验充实和发展的。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能力潜力特质,能力和技能的评价标准,气质、性格与职业的适宜性的关系等许多理论向题,可以通过测验收集资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而使这些理论得到充实和发展,更好地为职业技术教育服务。
职业技术教育心理测验虽然对学生的专业选拔与考核有较大的意义和作用,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心理测验使用不当,不仅会使测验结果失真,而且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其次,心理测验的价值和论理问题一直是许多国家,许多部门有争论的问题。尽管如此,国外还是广泛应用了这项技术,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了解心理测验的意义、目的及其局限性,其目的更重要的是在我们自己研究的基础上逐步编拟出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行之有效的心理测验。
(三)有效心理测验的条件
心理测验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不能随便编制和使用,否则不能达到测量的目的:甚至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是:
1.明确测验目的
就是要明确某项测验所测量的心理功能是什么,例如比奈量表是测验儿童的一般能力,韦克斯勒成人量表是测验成人的一般能力,而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测验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是测验个性的。个性测验就不能拿来测验能力。所有的测验都有各自特殊的目的。在选用测验时,首先要了解本测验的主要目的,看它是否符合要求,然后再决定是否使用。
2.测验应用范围
一个测验,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要明确是个人测验还是团体测验,它对被试者的年龄、性别、智力、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等条件有什么要求。例如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就分为用于儿童、学龄前儿童和成人三种量表,如果不加区别便使用,就得不到可靠的结果。
3.测验应标准化
一般来说标准化的测验是较可靠的,便可以使用。标准化测验一定要具备如下条件:第一,要有固定的施测方法、标准的指导语、一定的内容、标准的答案、统一的记录方法。第二,要有常模。常模就是比较标准。即用编制好的量表对按一定条件下选取的样本进行测验,求得分数的分配。然后再用这个分配作为衡量个别被试心理品质的尺度。例如我们把一个编制好的机械能力测验用来测验随机选取的一大批初中毕业生的样本,求得分数平均数是90分,标准差为10 分,如果有一个初中毕业生用这个量表测得分数是95分,那么可知这个初中毕业生的机械能力属于一般水平。
选择的测验应该是可靠的。所谓可靠性是测验的稳定度。就是在同样条件下受试者的两次测验的结果若是一致的,便说明测验是稳定的,可靠性大。正如一把尺子前后两次量同一块布的长度。结果应是一样的;如果前后两次量得结果不一样,说明这把尺子测量长度时不稳定,是不可靠的。考验测验的可靠性可以用如下的方法:
(1)再测法 用同一组测验在不同时间对同一组被试测试两次,并计算出两次测验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就称为倍度系数。
(2)复本法 在编制测验时,同时编制的两分性质、分量、难度均相等的测验叫做复本。可以同时用它们进行测验,也可以先后分别进行测验,将所得的两部分分数求其相关系数。
(3)分半法 将测验前后劈开, 或分为奇数题和偶数题,使测验分为两半,然后再求得两半间所测得的成绩的相关系数。
5.有效性(又称效度)
效度是指测验的真实性,准确性。没有效度的测验是不能选用的。效度是指这个测验测量出所要测验的东西有多少是真实的。例如,我们测量学生的智力,而测验的结果确能代表智力而不是其他,我们就说此测验效度高。考验效度的方法如下:
(1)内容效度 通过分析工作的要求和确定测验是否包括从事这种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来考察。例如选择秘书时,打字和速记测验当然与工作有关,而机械能力测验与工作表现无关。内容效度只能依靠专家判断。即由专家来确定测验和测验项目对某种工作是否适合。
(2)结构效度 它指的是测验实际测量了所欲测量的结构和特性所达到的程度。例如把新编制的智力测验施测的结果与另一性质相同而被公认具有较高结构效度的测验结果比较,以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来确定新的智力测验所能测量的智力结构和特性。
(3)关联效度又称实证效度 它是指同时或是过一段时间收集与心理测验有关联的资料来确定测验的有效性。例如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对学生进行机械能力测验,过一段时间收集他们机械技能学习成绩,求它们的相关来确定测验的效度。
有效的心理测验除了要注意上述原则外,在进行测验时还应该注意测验者必须经过严格的心理测量学的训练,具备普通心理学基本知识。测验过程中要态度如一,不能对被试者有任何暗示。其次受试者对测验目的,要有所了解,并引起做这一测验的兴趣,取得受试者的合作。
测验时要注意环境的安静,室内整洁,光线充足,尽量排除外界于扰,以免影响测验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