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适宜性:心理依据与人才分配

职业适宜性:心理依据与人才分配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众多的复杂因素中,人们的职业适宜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或专业的活动效率的高低,在一定意义上主要取决于其职业适宜性的高低。因为职业适宜性从个体的职业个性品质及其发展水平上保证了个体顺利完成职业活动并取得成就。职业适宜性是保证社会对人才的合理分配与使用的重要心理依据。社会分工需要择业者个体以其职业适宜性来配合与补偿社会分配的不足与局限性。

职业适宜性:心理依据与人才分配

一、职业适宜性的概念

职业适宜性不仅是进行职业心理选拔、职业咨询的重要依据或基础,而且也与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及职业活动有密切关系,为它们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学理论依据。因此,研究探讨什么是职业适宜性的问题,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对于提高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以及职业活动的效果与效率起着极其重要作用。

企事业用人单位甄选员工时,首先应考虑从业者是否具备该种职业或专业活动的结构特点所要求的相应条件。各种职业或专业活动的特点、规律及其要求的不同,决定了要对择业者进行多方面的职业选拔,诸如政治思想素质的选拔、身体素质和健康的选拔、文化知识的选拔、职业心理的选拔等等。另外,不同的职业活动,选拔的侧重点、选拔的内容标准及要求也各不相同。

从整体来说,用人单位在对择业者的政治思想、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心理品质诸方面,采取一定的手段与方法进行考核或测试之后,确定某些择业者基本上具备从事这种职业或专业活动结构特点所要求的条件,能够顺利完成相应的职业或专业活动任务,那么就认为,他们具有从事这种职业或专业活动的适宜性。

心理学方面来说,职业适宜性就是运用职业心理学基本理论分析各种职业或专业活动类型结构的特点、规律及其对从业者的个性心理品质及其发展水平的要求,并揭示择业者或就业者主体个性心理品质的各个侧面及其发展水平,诸如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需要、职业动机、职业信仰、职业理想等与职业或专业对人要求的一致性。即从业者主体的职业个性心理品质及其心理结构发展水平基本上能够符合某种职业或专业活动结构特点的要求,能够完成相应的职业或专业活动的任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适宜性。这种职业适宜性是我们进行职业心理选拔的依据或基础。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的职业适宜性,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同时,人们的职业适宜性也是有很大的个别差异的,不仅有水平高低的差异,而且有广度和类型的差异。就某种职业或专业而言,有的人职业适宜性的水平比较高,有的人职业适宜性的水平较低;就不同职业或专业而言,有的人适宜从事操作性较强的职业或专业,有的人则适宜从事创造性较强的职业或专业;有的人适宜从事多种职业或专业活动,有的人则只适宜从事少数某些职业或专业活动。

研究探讨如何提高人们的职业适宜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高职业活动效率。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极其复杂的。在众多的复杂因素中,人们的职业适宜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或专业的活动效率的高低,在一定意义上主要取决于其职业适宜性的高低。因为职业适宜性从个体的职业个性品质及其发展水平上保证了个体顺利完成职业活动并取得成就。据统计,某城市一年内职工人数的增长率为11.4%,而工业劳动生产率率下降了10.7%。当然降低的原因也是极其复杂的。但是,在复杂的原因中,部分新职工的职业个性心理品质及其心理结构水平与其所从事的职业或专业活动的要求不相适宜,即职业适宜性比较低,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有利于人们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既是人的职业适宜性的心理基础,又是人从事与其职业适宜性相符的职业或专业活动实践的结果。人的个性也是在职业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成长的,只有在从事与自己的职业适宜相应的职业活动实践中,才有可能尽快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因为在这样的职业活动实践中,能够把人的个性心理结构中各种构成因素、各个侧面的潜力,全部动员起来,参与调节和控制人的职业行为。与此同时,也就全面和谐地发展了人的个性。如果一个人从事与自己的职业适宜性不相匹配的,即不相适宜的职业或专业活动,那么在这样的职业活动实践中,不但其个性品质不可能全面发挥作用,如果调节、控制不好,甚至会对其职业行为起某种消极影响。在这样的职业活动实践中,一个人的个性是不可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的。

第三,有利于社会对劳动力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职业适宜性是保证社会对人才的合理分配与使用的重要心理依据。社会对劳动力的分配和使用,当然应考虑择业者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特点及心理结构的发展水平,做到人尽其人,才尽其用。但是,对人才的分配与使用的合理是相对的,社会职业需要与个人的主观要求往往会有一定的距离,人们的职业适宜性则应是消除这种距离的重要心理基础。社会分工需要择业者个体以其职业适宜性来配合与补偿社会分配的不足与局限性。因为职业适宜性是可以改变的,从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看,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是辩证统一的。社会为了使更多的劳动后备军适合于未来职业活动特点的要求,总要对劳动后备军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以培养和提高亿万劳动者的职业适宜性,达到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和合理地使用人才的目的。

二、职业适宜性的形成

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的职业适宜性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一个人的个性品质越是不断丰富和日臻完善,其发展水平越是逐步提高,就越为从事某种职业或专业的适宜性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人的职业适宜性可以在职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职业实践活动是职业适宜性形成和发展的途径之一。人的职业个性品质及其发展水平是在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及职业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人的某种职业或专业的适宜性既是进行该种职业或专业活动的前提,又是从事该种职业或专业活动的结果。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职业适宜性形成与发展的内部动力。在同样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及职业活动中的人,其职业适宜性的高低却可能很不相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的主观努力不同。职业活动环境仅为人的职业适宜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人的内因(主观努力)才起作用。因此,在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及职业活动中,要十分重视启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有利于职业适宜性的形成与发展。

为此,在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及职业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和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一个人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直接受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等个性倾向所调节和控制。一个人只有真正树立起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并不断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只有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树立起远大的职业理想,才有可能正确地进行选择职业、职业定向;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专业以及不断发生的专业变革与转向;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职业活动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促使人的职业适宜性健全而迅速地形成与发展。它们是在高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适宜性的内部动力。因此,培养人们正确的职业观,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对于职业适宜性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正确的职业观、远大的职业理想使人能够正确对待职业需要,进而培养高层次的成就需要,并能充分发挥职业需要的动力作用。一个人能否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需要,与其职业观是否正确密不可分。职业需要即使正确合理也往往与客观现实有种种矛盾,如与社会职业需要的矛盾,与职业结构的变化或个人职业心理品质的矛盾等等。随着职业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职业需要也会不断提高和发展。个人职业需要与社会需要矛盾的解决,职业需要的满足,必须有正确的职业观作指导,才能更好地调节与控制自己的职业需要,提高需要的层次水平,处理好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进而才能充分发挥职业需要动力作用,不断促进职业适宜性的形成与发展。(www.xing528.com)

第二,正确的职业观,远大的职业理想,影响着人们的职业态度,有利于良好的、积极的职业态度的形成与巩固。良好的、积极的职业态度,可以促使人的职业适宜性不断形成与发展。积极的职业态度,能促进良好的职业性格特征不断形成,使其不良的性格特征得到改造;积极的职业态度,可以使人的职业效率系统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可使人的职业能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积极的职业态度可促使人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积极的职业态度,也必然要影响人的职业行为调节着人们的职业活动。这些都将促进人的职业适宜性的形成与发展。不正确的职业观,缺乏远大的职业理想,往往会使人形成消极的职业态度。消极的职业态度,可阻碍良好职业性格的形成,职业能力水平的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利于人的职业适宜性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只有具有正确的职业观和远大的职业理想的人,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兴趣,并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努力培养良好的职业兴趣品质,以促进职业适宜性的形成与发展。用人单位在选择人员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满足个人职业兴趣的要求。但是,社会需要与个人职业兴趣的矛盾毕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正确的职业观和远大的职业理想,才能自觉地处理好自己的职业兴趣与社会需要的矛盾,才能根据社会的职业要求,转移自己的职业兴趣,并不断培养新的良好职业兴趣品质,从而促进自己的职业适宜性的形成与发展。

(二)培养广阔、稳定的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心理动力。一个人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浓厚而又稳定的兴趣,不仅能唤起热爱本职工作的热情,还能增强战胜职业活动中的困难与挫折的信心与毅力;不仅能推动人刻苦学习与钻研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能激发人的职业行为,提高职业活动效能。当然在培养稳定的职业兴趣的同时,不能忽视广阔职业兴趣的培养,应该培养人们形成良好的职业兴趣品质,使其形成一个有效能的职业兴趣体系。

良好的职业兴趣品质的培养,对人的职业选择、职业培训、职业活动及其成就水平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是培养与提高职业适宜性的重要内容与措施。

第一,良好的职业兴趣品质,可使人思想活跃,摆脱狭隘的职业观念。广泛关注新鲜事物,对职业发展的新信息、新趋向、新动态的敏感,能够使人很好地适应职业急剧变革。

第二,良好的职业兴趣品质,可以开阔人们的职业视野,扩大人们的职业知识领域,使人掌握广博而精深的职业知识,从而提高人们的职业定向和专业转向的准备性。

第三,良好的职业兴趣品质,是人们职业技能的掌握,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情感性因素,有利于人的职业技能的广泛迁移及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从而提高人们的职业适宜性。

第四,良好的职业兴趣品质,是职业学习的先导和从事职业活动的内部动力。热爱某种职业或专业,并对其产生高度的注意力,不仅工作尽心,精益求精,还能注意学习,积累经验,掌握职业或专业活动的规律及特点,有利于提高人的职业适宜性。

根据人的心理特点,培养人的良好职业兴趣品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兴趣是在个体职业需要的基础上,在职业活动实践中,通过一定的职业学习和职业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及职业活动,都不应忽视良好职业兴趣品质的培养。

(三)扩大知识领域,掌握渊博的科学知识

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在现代化的大生产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或专业活动,都要以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为基础。一个人所掌握的专业科学知识越渊博,运用越熟练,越有利于其职业适宜性的形成和发展。渊博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不仅有利于基本技能和专业具体操作技能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基本能力和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不仅有利于劳动者智力的开发,而且有利于掌握专业活动的规律。因此各种类型的、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都应针对自己的特点,让学员掌握好必要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他们职业适宜性的形成与发展打好基础。

(四)提高人的职业能力

一个人的职业能力的结构特点及发展水平是影响其某种职业适宜性水平的关键性的心理因素。这是因为:职业能力与职业活动效率紧密相关。职业能力不仅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而且借助职业活动效率的结果影响人们的个性积极性,进而影响人的职业适宜性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一个人的职业能力的因素有先天素质、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教育、培训等仅为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外部因素,而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发挥作用。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内因和外因、先天和后天因素相互统一起来,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其关键在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有关部门,千方百计地提供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的职业实践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