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练习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理解并熟练掌握我们所期待的某种操作技能,是所有训练人员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本节从实际需要出发,介绍如下训练基本原则和一些常用技术与方法。
一、技能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正确的动作概念的建立,是技能形成的关键。所谓动作概念即练习者能够对自己将执行的动作,进行语言上的描述或概括(有时这种概括,常常被那种描述为“心领神会”的现象所替代),然后才有可能在他头脑中闪现出应该如何去动作的表象,在能够想象出如何去动作的前提下,正确的动作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想象不仅局限于单纯的视觉范畴,还常常包括动觉、触摸觉等方面)。
有人(沈德立等,11983)让大、中学生被试学习镜画技能(即按镜象描摹图形),结果发现凡是已经形成镜画技能的被试,都掌握了镜画技能的动作概念(镜画中的前后方位与运动方位相反);凡是未形成镜画技能的被试,都没有掌握镜画技能的动作概念。这表明动作概念是否掌握,决定着技能是否形成。同时,这个实验还发现,动作概念形成的早晚,对技能掌握的快慢也起着重要作用。
正确的动作概念的建立,并不是单纯孤立于训练的初始阶段,它应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的始终。因为人们形成正确动作概念要经历感受、消化、理解、顿悟、概括等一系列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则需要在整个训练中去反复体验。自然,这就要求训练者在不同阶段中提出建立动作概念的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二)恰如其分的动作示范
动作示范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往往被认为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更好地帮助练习者感受一些具有外部特征(如速度、角度、形态等)的操作行为。但是应当看到,这种技能的学习主要是依赖练习者的内部动觉来完成,他们所要获得的不仅仅是某种外部行为的表现,而更重要的是学会将这些外部动作与执行动作的感觉(即动觉)进行联结。为此,我们必须就“示范”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第一,当需要示范时,应该力求使练习者有更多的感受通道参与,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视觉通道。科利格与普瑞查德(Colleg and Pricherd, 1984)在比较范例由视觉通道提供或由动觉通道提供,或由视觉、动觉两种通道同时提供的效果的实验中证明:参与接收示范的感受通道越多,其示范的效果就越好。
第二,示范的多寡取决于所学技能的性质。实践表明,示范并非多多益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歌唱技能的训练时,教员过多的示范不仅无助于学员对发声技能的掌握,反而常常会导致学员产生各种误解。所以,对于那些更多地带有外部特征的技能而言(如组装机器,插秧等)反复示范自然是必要的,但是对于那些更多地依靠本体感觉来掌握的技能(如骑自行车等),则应控制示范的次数,提供更多的产生本体觉的机会,以便更快地形成动觉表象。
(三)及时、清晰、丰富的反馈
反馈是技能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对训练的影响和应用反馈的主要作法有如下几点:
第一,有反馈才能有进步,没有反馈就不容易获得进步。
有一实验(H.W.Stockbrage et al, 1958)很好说明这一点。实验要求甲、乙两组人进行步枪射击练习,每人400发,但甲组在射击活动靶的过程中没有反馈,其动作的调节完全听任自己的判断;乙组则给予反馈,即有电动记录器随时报告中靶的情况。当400发发射完后,再使甲、乙两组都在没有电动记录器的情况下,再射400发,实验结果如图4-5所示。
图4—5 反馈对步枪射击的影响
如图所示,在最初400发中,由于甲组不知道射击结果,进步缓慢;而乙组了解射击结果,进步较快。但是在后来的400发中,两组都不知道结果,这时甲组仍保持缓慢进步,而乙组进步停止,至800发时,两组成绩相差无几。由此可见,有反馈的效率要比无反馈的效率高。
第二,反馈的频率影响进步的速度。
不同频率的反馈其效果是不一样的。例如,比洛丹(Bilo-dean, 1959)等人的实验表明,当要求被试去操纵一个杠杆的位置时,在给予不同的反馈频率下,即(1)无反馈、(2)两次实验后、取消反馈、(3)六次实验后取消反馈、(4)每次均予反馈,被试的进步不一样。其结果如图4-6。显然,图中曲线表明,反馈的频率越高,被试进步就越快。同时,这一实验也再次证明了有无反馈的重要性。
图4—6 不同频率下的反馈对作业成绩的影响
第三,反馈的内容越具体、越特定,进步的速度就越快。
有人(Tronbridge and Cason, 1932)要求四组被试在剥夺视觉的情况下去划一条三英寸长的直线,并比较了他们在无反馈、无关反馈(即试验之后接受一个与动作结果无关的刺激)、只告以正确与否的反馈、告知错误数量的反馈这样四种条件下的技能进步情况。实验结果如图4-7所示。
图4—7 反馈性质对作业成绩的影响
由图可以看出,定量反馈组(告知错误数量)比定性反馈组(告知对错)的错误少得多,而且练习一个单元(10次)后,就达到相当准确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无关反馈组的成绩比无反馈组还要差,这很可能是由于那些无关刺激(反馈),导致被试判断混乱,从而进一步干扰了概念的形成。由此可见,反馈的信息应该简练,针对性强,否则难免“画蛇添足”。
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还表明:反馈的通道越多,越有助于技能形成;反馈越及时,也越有助于技能形成,时间延迟则效果递减;技能形成的初始阶段,反馈的作用最为明显。
(四)练习时间的适当分配
每次练习时间较长且连续不间断地练习叫做集中练习;每次练习时间较短且练习之间有一定时间间隔的练习叫做分配练习。许多研究表明,练习时间的正确分配对于练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分配练习比集中练习优越。有一项实验(杨博民, 1986 )就手枪模拟射击的不同时间间隔的分配练习和集中练习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分配练习优于集中练习。实验分五个组进行,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仅取其中三个组进行比较。第一组为多次短时休息组,该组在实验的半小时内练习射击5个单元,每个单元射击20次(下同),各单元之间休息2分钟;第二组为一次长时休息组,该组在实验的半小时内只练习第1和第5单元,其它时间休息;第五组为不休息组,该组在实验的半小时内连续射击五个单元。实验结果如图4-8所示。
从这三组的练习结果可以看出:分配练习优于集中练习,即第一组、第二组的成绩均优于第五组。第五组由于半小时持续练习,中途出现疲劳,使成绩下降。本实验的第二组虽然比第一组少练三个单元,但最后成绩却比第一组稍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第二组在第一个单元的射击中已初步建立了有关的视觉和动觉联系,并且这些联系在随后的较长时间的休息中得到较好的加工和巩固,于是在第五单元射击中就表现为较大的进步,而练习较多、休息较短的第一组则没有充裕的休息时间用来对获得的视动联系进行加工,同时被后面的更新的联系所干扰,妨碍了正确的视觉和动觉联系的建立与巩固。因此在操作技能的训练中,时间间隔的安排不宜过短。当然,这也并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应该以练习的性质、强度、条件为转移。
图4—8 三种练习方式的比较
(五)正确利用迁移
关于迁移的基本原理前章已做阐述,此不重复。在操作技能的获得中也存有迁移现象。比如,一个会骑自行车的人,就比较容易学会驾驶两轮摩托车。但是,一个先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再去学骑三轮车,反不如根本不会骑自行车的人学得快。这就是正迁移和负迁移的表现。有一实验( R.M.Gagne and E.A. Bilodean)研究的正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正迁移现象。令被试位于形似飞机座舱的“方向保持练习器”中,练习器的底盘可由主试操纵旋转,底盘边缘竖立着一个靶盘,随底盘转动而转动,但座舱不随之转动。被试在练习器内用脚控制“座舱”旋转,使其前端对准不断转动的靶。实验组被试分为两组,在十次练习中甲组对准直径为7cm的大目标靶,乙组对准直径为0.5cm的小目标靶。从第11次开始两组交换大小目标靶。控制组也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对准大、小目标的练习,但10次练习后不交换目标。用对正目标的时间为练习成绩指标,结果如图4-9所示。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在第11次到第20次的练习成绩与控制组的成绩一致,这说明实验组的甲、乙二组从第11次到20次的练习中都有迁移的存在,而且几乎是100%的迁移,这种迁移是正迁移。在操作技能形成中产生正迁移的原因是所学习的新技能与已掌握的原有技能包含有部分共同成分,这些共同的成分在原有技能中已经掌握。而在新技能的学习中就不再需花费什么气力了。在上述实验中操作技能的动作成分几乎完全相同,因此会产生几乎是 100%的迁移。
图4—9 方向保持练习器上技能的迁移
负迁移与正迁移相反。其产生原因是当两种操作技能在动作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中某些共同刺激物却要求相反或不同的动作方式时,就产生干扰,形成负迁移。控制光点追踪的人造技能实验(D.Lewis and A.H.Shephard)是对负迁移的说明。令被试左右手分别转动两个旋钮,以控制一个光点按一定的轨迹移动。练习前半部分后,转动旋钮的方向与光点移动方向的关系与前完全相反。例如前半部练习中顺时针转动旋钮,光点由上向下(由左向右)移动到,后半部分练习中再顺时针转动旋钮,则光点移动改为由下向上(由右向左)移动,结果见图4-10。明显地看出后半部分的练习成绩明显下降,其原因不在于转动旋钮动作本身和光点移动轨迹,因为与前半部分练习比较,无变化,是共同的刺激物,而在于控制光点移动方向的动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即练习前后部分的动作方式完全相反了。但前半部分练习的动作方式在后半部分的练习中仍起作用,结果后半部分的动作方式受到干扰,致使成绩明显下降。在此原有技能所形成的动力定型越巩固(练习成绩越高),对新技能学习的干扰就越大。
图4—10 光点追踪操作中技能的干拢
技能学习中也可能同时出现既迁移又干扰的现象。比如,用惯了英文打字机的人再学习用俄文打字机时,字母与手指的反应关系发生了变化,容易出现干扰;但是,手指的灵活性,手指的定位能力等仍然起着有效的作用。当然,技能学习中也存在只迁移不干扰或只干扰不迁移,以及既不迁移也不干扰的现象。
根据技能相互作用的规律,我们在练习时就要考虑到实际的职业技术活动中某一技能的结构、原理和心理活动特点,尽可能地寻找或创造有利于技能形成的练习程序来进行训练。比如,打乒乓球有利于训练飞行员的反应敏捷性和动作灵活性,而它又不会对驾驶员的动作产生干扰。我们的训练方法还要注意是否会产生负迁移。如果一种训练既包含正迁移又包含负迁移,那么我们尽可能把这种训练方式或训练器械进行分解,保留产生正迁移的部分,剔除负迁移的部分。
二、 技能训练的技术与方法
技能训练的技术与方法非常多,在使用中它们常常是交织在一起,形成各种组合,以至千变万化。为了表述方便,本节将从建立新的技能和消除错误动作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新技能建立的技术与方法
1.逐步练习法(www.xing528.com)
逐步练习法是指以逐次练习接近最后目标的方式去不断建立并实现期待行为的一种塑造行为的方法。此方法首先强调确定终点行为(设为Bn) 。由于终点行为是个体原来不具备的,是新的行为,所以如何引发和接近新的行为,就成为训练中的主要工作。第二步必须找出起点行为(设为B1)。 B1应该是大多数个体容易做到的行为。第三步要规划的则是从B1到Bn之间的过渡行为,即一系列的次级行为(设为B2、 B3、 B4⋯⋯Bn-1)。上述过程称为“行为链设计”,这是使用逐步练习法的关键。
行为的逐步形成理论的倡导者斯金纳把这种设计整个练习过程的工作称为“编序”。他认为:“很复杂的行为不能够立刻全部加以增强,也不够轻而易举地分割为支离的各个部分而——增强时,就必须加以编序。” ( 1968 )
为了明确地说明问题,我们姑且举一个训练动物的例子:训练老虎跳火圈。其训练程序为:
(1)先让老虎循着一条路跑;
(2)再让老虎在这条路上越过一个障碍物;
(3)训练能连续跳过多个障碍物;
(4)再把障碍物换成圆形物;
(5)最后将圆形物点火,让老虎通过。
上面一系列步骤就是“编序”。实际工作中往往每一步骤还要分成几个小步骤。显然,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要使每一行为单元的步骤及所有行为单元之间,尽可能做到有条理、有顺序,具有连贯性。
值得指出的是,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更多问题的是对过渡行为的设计。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训练层次不清晰,即对每一过渡行为没有明确的设计,从而常常使得学员在“行进”中失去次级目标。②行为链之间的间距过大。由于第一个问题的存在,学员没有更接近的目标可寻,只好从起点行为直接跨到终点行为。毫无疑问,这样势必导致学员屡遭失败,难于适应,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而这种情绪对训练的正常进行是极为不利的。
2.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又称念动训练。这是一种完全凭借一些言语信号(根据训练目的特别设计的暗示语),使个体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常常是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从而促进技能形成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在于运用了“内心想象”的技术,促使个体在头脑里尽可能迅速地“召唤”出要想的形象: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大量的研究及实践充分证实了表象训练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例如,有人(胡智、杨博民等,1980)利用表象训练促进飞碟射击运动员手动作稳定性提高。结果发现,凡参加表象训练者,均比那些单纯进行手动作稳定性训练的被试,在手动作稳定性上有明显的进步。
那么,如何进行表象训练呢?实践表明,表象训练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个体能否生动地想象出自己在完成具体技术动作时的情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点,表象训练的最初阶段,大都是帮助个体适应这种作法,即让个体先从最简单、最熟悉的情况开始,然后再逐步提高想象的难度。我们以车工刃磨车刀为例来说明其基本程序:“闭上眼睛⋯⋯想象通常你训练的地方⋯⋯有没有?现在,请你想想自己使用的训练器械(例如工具、机床、沙轮、量具等)⋯⋯‘看见’了吗?好,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再去‘看’自己所练的最简单的技术(如摇动车床手柄、拆卸工件等)”。当个体能够较容易地做到这些后,再向更复杂的内容过渡。 “‘看’你磨的车刀,后面⋯⋯前面⋯⋯主截面⋯⋯前角⋯⋯主偏角⋯⋯注意,在你的头脑中出现的图象越清晰,越完整,你在这幅图象中完成自己的动作也就越容易;越顺利,‘看见’了吗?现在请你再‘看’⋯⋯”
一些个体在主动“召唤”某种表象时往往碰到困难,这时借助某种“道具”是会有帮助的。例如,使自己的五指分开,向前伸出,然后,两眼注视着手,几秒钟后再闭上眼睛,同时努力去复制手的表象。同样,这种方法也可以很好地帮助个体去搜集正确的操作表象,如先可观摩别人的操作情境或者是自己成功的场景,然后闭上眼睛在头脑中再现它们,直到那种情景变得就象看到一样清晰。
表象训练应当与其它训练方法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关于表象训练的研究及实验报告很多,但是在我们职业技术训练领域开展的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探索。
3.模拟训练
广义上讲,模拟训练是指为个体提供一种模式化了的训练情境,以求形成有关技能的正迁移。狭义上说,则大多是指在那种具有特殊作用的练习器,即模拟器上从事的训练。下面我们主要谈谈利用模拟器进行训练的问题。
模拟器有多种,如飞行模拟器、石油钻井平台模拟器、汽车驾驶模拟器、炮兵射击瞄准模拟器以及简单的练习人工呼吸的假人等等,可谓千姿百态,不一而足。
有人(C. А. Косилов, 1969)在训练锉平金属工件的操作的初始阶段,为受训者提供了一种形成使锉刀保持平稳的装置。当锉刀向前倾时,会触到相应的触点开关,蓝灯就亮;当锉刀向后倾时,红灯会亮。另有人(Т.А.Кoрнeeвa, 1976)为了更好地培养学员使用锉刀的技巧,设计了更为完着的锉削模拟器。这种模拟器可以把锉刀的运动轨迹用图形显示出来,从而使锉刀面保持在准确的位置上。同时它还可以测量锉刀的运动速度、倾斜(动幅)的大小、锉刀面的飘移情况、倾斜的平移交替出现的周期,以及锉刀面维持水平状态的稳定程度。
模拟器在训练中的主要功效在于,通过模拟器可以诱发出实际操作时的心理反应;及时地对操作者的操作予以阳性或阴性的强化。这正是设计与研制模拟器的心理学原则。
(二)错误动作消除的技术与方法
1.消退技术
对个体因受到强化而频频出现的某一特定错误动作,采取不予强化的方法,使错误动作的强度减弱直至最终不再出现,这种方法称为错误动作的消退技术。
一个“将12写成21”的个案研究(Hasazi and Hasazi , 1972)显示了这一方法的主要特征。
一个名叫波布的8岁男孩,经常把二位数字倒过来写,即将“12”写成“21”。观察表明,波布之所以倒写二位数,是由于教师对此行为有过多的注意。因此,矫正策略是控制并调整教师对于波布倒写位数的行为的注意。矫正过程如下:建立基线1,即起点。然后在第一阶段教师停止对其倒写给予帮助,不管怎么写,一律批改为正确,并且特别对顺写行为给予注意(见实验1),数日后,重新恢复原来的行为对应关系,即让教师故意对其倒写数字给予特别注意(见基线2)。数日后,教师对其错误再重新不给予注意(见实验2)。矫治结果如图4—11。
图4—11 消退技术对倒写数字矫正的结果
波布一例表明:①消退技术的关键在于发现造成错误行为的增强物在并将其撤除,②矫正时不但要撤除引起错误行为的增强物,同时应对正确行为给予强化,例如教师对波布的正确书写给予特别的关注。
2.增强相克动作
错误的动作可以借助消退技术来消除,但是最好同时引进一种与错误动作对立的相克动作,同时对相克动作予可强化。这样不仅使错误动作得到抑制,而且还可以建立一种新的适当动作。
相克动作是指与某动作不能并存、不能相容的动作。例如,我们认为某人起步先迈右脚是一个不符合要求的动作,又认为正确的动作应是先迈左脚。此时这两个动作互为相克动作,也就是说,这人不可能同时既迈右脚又迈左脚。所以如果我们强化他先迈左脚的动作,而不去理睬他迈右脚的动作(消退),他就是逐渐建立起行进时先迈左脚的习惯,从而使先迈右脚的错误得到抑制。
3.负练习法
负练习法的基本原理是:如果不断地实践一个反应,那么即使对这一反应给予强化,也会导致它的消退。就操作技能动作的矫正而言,如果想要达到使某个错误动作消退的目的,可以连续诱发该反应,从而使这一反应逐渐消失。
例如,有人(陈立、朱作仁,1959)用这种方法训练纺纱女工消除错误动作。研究者让女工先做一次对的动作,接着安排做二次错的动作,并让其说出错误的原因。这样重复练习三次,结果四名被试中有三名消除了错误的习惯。后来又用同样方法对名被试进行实验,结果有15人改正了错误。
运用负练习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此方法最适宜那种不随意动作的异常行为矫正:
(2)若想产生更理想的效果,应当配以其它矫正技术;
(3)实际中支撑那些错误动作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如情绪因素等),因此,还要特别注意消除其它因素。
操作技能的训练只有遵循科学规律,采取正确的训练方法进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还应看到,各条原则和方法之间相辅相成,无论是哪条原则和方法的独立使用,其效能总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坚持综合运用,统筹安排,才能使这些原则和方法发挥最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