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绘画艺术的影响一个较为明显的方面,是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美术或绘画的地域风格。绘画作品的产生和风格,主要来自画家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描绘以及对地理事象的理解与把握,在绘画作品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描绘对象和画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国绘画在地域风格存在着南北差异。如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一文中曾指出:“北画擅工笔,南画擅写意。”如绘画历史上,北宗创始人李思训的绘画与南宗创始人王维的绘画风格大不相同,前者气势磅礴、用笔工致、画面繁复,后者飘逸潇洒、用笔简洁、画面空灵(见图64、图65)。有学者曾研究过我国地理环境的南北分异对古代山水画地域风格差别的影响,认为北方山水画风格豪迈,奔放雄浑;南方山水画婉约雅致,清淡秀丽。这种风格特征差异的形成与我国“北雄南秀”的地理环境的不同熏陶有关。具体来讲,北方山水画突出山石轮廓,以线条勾出凸凹,用坚硬的“钉头”“雨点”皴之,形成斧劈皴、折带皴等艺术风格;南方山水画山石轮廓不突出,山骨隐显,用细密的、长短不一的、有柔性的线条和润媚的点子表现出石的长短披麻皴、荷叶皴等艺术风格。又如在书画装裱上,我国形成有风格迥异的“京裱”与“苏裱”两大流派。以北京为代表的画“京裱”,作品以厚重古朴见长;以苏州为代表的“苏裱”,作品以淡雅秀丽取胜。这种“北刚南柔”或“北雄南秀”的地域艺术风格,均与我国南北的自然环境的视觉效应相吻合。如我国北方地区,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年平均气温较低,气温的日较差较大,因此北方山体的岩石以物理风化为主。卸荷裂隙、冰楔作用造成的岩石崩解和各种节理的频繁出现等,使北方山体常常呈现棱角分明、界面粗糙、犹如斧劈一般的视觉效应。而南方是我国气候的湿润地区,降水较多,气温较高,因此南方山体的岩石以化学风化为主,故山体多具有舒缓、起伏较小的外貌特征,而且温润的气候使得这些平缓的山丘为繁茂的植被所覆盖,这样南方的山体地貌便造成了柔和与圆润的视觉效应。这种不同地域人们视觉效应与审美情趣的差异,对我国画坛上的南北两大流派的形成与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图64 北宗创始人李思训的绘画
(www.xing528.com)
图65 南宗创始人王维的绘画
上面我们试就自然环境对绘画艺术地域特征差异形成的影响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这里我们不妨也就人文环境对绘画艺术地域特征差异的形成作一点简要说明。例如,中国画与西洋画在艺术风格上有显著差别,中国画比较注重用笔和追求神韵、意境,西洋画则比较注重于形体或追求空间感、立体感。换一句话说,中国画更接近于艺术的美,西洋画更接近于科学的真(见图66、图67)。这种绘画艺术风格上的差异无疑与东西方人文环境特别是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有一定的关系。如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气候温润且水热配合良好,农耕文化发达,人们多与土地打交道,这种地域环境孕育了中国文化和谐的风格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加之受诗词、书法等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们在进行绘画艺术创作时,善于把思想情感融合于描摹的自然景物之中,从而注重于诗情画意即意境的追求,这在山水写意画中表现比较明显。而西方的自然环境与人的结合上不如东方和谐,人们多从事工商活动,与大海(狂风恶浪)打交道,故在人地关系上人们较多地把自然放在对立面,目光总盯着自然,思想总想着征服自然,遂产生出“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加之受建筑、雕塑、几何科学等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们在进行绘画艺术的创作时,不大注重意境和神韵的追求,而更多地注重于绘画对象的自然形态的体与面或真实性,从而使绘画更接近于科学的真(如西洋油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