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环境对人类戏曲舞姿地域差异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戏曲舞姿地域差异的影响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各地方戏曲中“舞”所占的比重、地位有所不同,舞姿造型也存在较大差异。秦腔受陕北民间舞的影响,舞姿动作幅度较大,刚劲有力,节奏强烈。此外,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北方戏剧中的武技动作明显高于南方,这一点是作为南北戏剧题材差异的衍生物而存在的。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地理环境对地方戏曲特征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地理环境对人类戏曲舞姿地域差异的影响

王国维先生在《戏曲考源》一文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可见,“舞”在我国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各地方戏曲中“舞”所占的比重、地位有所不同,舞姿造型也存在较大差异。

戏曲中的“舞”是吸收了民间的舞蹈艺术。对此,中国戏曲史学家张庚先生有过这样的论述:“戏曲表演的主要部分在形成的当时处于一种特定的事情当中,那就是必须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来戏剧化,或者说,必须利用传统舞蹈的手段来塑造人的外部形象。”[5]舞蹈来源于生活,而各地生产和生活方式又是受地理环境制约的,这就使得各地区的舞蹈有着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一经形成,便作为一种相对稳定因素得到传承,进而影响到戏曲。例如,由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思想把人作为“五行之端”“天地之心”看待,所以戏曲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取自然环境中的万物之形为其所用。上至日月星辰、云雨风雷,下至山川草木、鸟兽鱼虫,都可以取其有利于塑造某一类人物的一种神态纳入舞台艺术。像戏曲表演程式中的云手、云步、旋风步、鹰展翅、双飞燕、燕惊人、鹞子翻身金鸡独立、踹鸭、乌龙绞柱、跨虎、扑虎、趟马、卧鱼、鲤鱼打挺、倒提柳、兰花指、绕花……这简直是一个行云流水、龙腾虎跃、鸟语花香的万千世界,可是它们都被演员用优美的神态和身段体现了出来,将人物的内心世界物化。又如,陕北民间舞蹈以陕北秧歌、安塞腰鼓、威风锣鼓等为代表,其风格特点是粗犷健美,奔放热烈,与博大深厚的陕北黄土地融为一体。秦腔受陕北民间舞的影响,舞姿动作幅度较大,刚劲有力,节奏强烈。东北冬季气候寒冷,有些节日庆祝活动大多在夜晚举行,观众为了抵御寒冷只好加入表演的行列中,于是出现了几十上百的人扭的“大秧歌”(见图61)。“二人转”群众娱乐活动在东北乡村风行也与东北乡村冬闲的环境有一定关系。藏族舞蹈手足的摆动幅度较小,一般脚高不过膝,手高不过头,比较适合高原低气压和氧气稀薄的环境(因为动作幅度小可减轻疲劳感)。至于新疆舞蹈动作变化剧烈,与“早穿皮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有一定关系。内蒙古舞蹈那昂首挺胸、抖肩带动双臂和复杂多变的马步都是马上生活的真实写照。舞蹈中手的造型多用“勒马式”“单鹰式”与“双鹰式”,动作粗犷剽悍,这与草原环境颇融合。江南越剧舞姿动作袅娜多姿、轻盈舒曼,则与水乡的地理环境熏陶有关。西南地区是动物的王国、鸟类的天堂,该地区的戏曲舞蹈中以鸟类为主的动物姿势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孔雀舞等;该地区地形崎岖,行路困难,表现在戏曲舞蹈方面就强调脚上功夫,表演者注重下肢的使用,常常通过俯仰、摆手、顿足等来反映攀登的艰难。此外,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北方戏剧中的武技动作明显高于南方,这一点是作为南北戏剧题材差异的衍生物而存在的。

图61 东北大秧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地理环境与戏曲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讲,由于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导致了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地域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导致了戏曲的地域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地理环境对地方戏曲特征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产生这种影响的主要原因与机制是,自然万物是人类文化产品创作必不可少的参照物,地理环境通过参与人的性格、气质塑造与心境情感的激发,从而对文化风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多是间接的,需经过心理因素、社会经济条件等中介,因此,这种影响往往比较隐秘,这也是人们对此研究较少的原因之一。地理环境与戏曲文化艺术之间关系中的许多奥秘,尚有待人们不断探索,这也是当今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注释】
(www.xing528.com)

[1]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35页。

[3]欧阳予倩主编:《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编》,艺术出版社1956年版。

[4]李肖冰:《西域戏剧发生之端绪》,《戏剧艺术》1989年第1期。

[5]张庚:《张庚戏剧论文集》(1959—1965),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