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各种自然条件中,以土壤、气候、地形等对农业的生产影响最大,这些自然条件从其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上看,完全是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土地是农业生产的直接对象,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和自然基础。气候是农业发展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因为农业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必须有一定的光、热、水分才能完成其生长发育过程。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尤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目前很难根据人们的需要来调节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在各种自然条件中,以土壤、气候、地形等对农业的生产影响最大,这些自然条件从其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上看,完全是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这里主要以地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为例,说明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和布局的作用。

(1)地形。土地是农业生产的直接对象,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和自然基础。土地地表形态的特点对农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农业地理必须科学评价地形条件对农业的作用。地形对农业发展和布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仅简要举例说明。

地形类型不同,对农业有着不同的影响。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对农业发展非常有利,尤其是对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以及建立大规模农业基地提供重要条件(见图34)。当前世界主要农业基地都分布在平原地区,例如北美大平原是加拿大、美国的重要谷仓,西欧大平原是欧洲重要农业基地。

图34 平原农业机械化

丘陵地比平原起伏大,无大山和高峰,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都低于山地,即使适于耕作业,但大规模机械化与水利化都受到一定限制。山地海拔高,地形起伏大,平坦地面少,坡地占绝对优势,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尤其不利于农业的机械化与水利化发展。山地的农业耕作比较困难,有些地方完全依靠人力与畜力(见图35)。

由于高度每增加l00米,气温降低0.6℃左右,所以山地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呈垂直变化,以鄂西山地东部边缘地带为例,8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作物为玉米马铃薯等旱田作物,500~800米的低山,水稻渐多,旱作物相对减少;200~500米的丘陵地区,稻与麦为主要作物;500米以下,双季稻比重显著增大。

图35 山区农业耕作

地形起伏对农业意义也非常重大。坡度大小不仅影响农地质量的好坏,而且直接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农田基本建设。一般来讲,坡度5°以下有利于开垦耕地,5°~10°适于开辟果园,15°以上可作牧地,30°以上只可植树种草。

地形上的坡向对农业生产也非常重要。南坡(向阳坡)日照时间多,热量足,水分少;北坡与此相反。一般说来,同样作物南坡作物比北坡要早熟3~7天。

(2)气候。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生物对光、热水分的要求。气候是农业发展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因为农业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植物动物),必须有一定的光、热、水分才能完成其生长发育过程。如果缺少这些条件,或者某些方面不足,植物或动物就不能生存,或者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发育。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和布局的主要影响如下:

①光照与农业。太阳辐射能对于生物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如果无阳光及其热量,地球上就不可能有生命。阳光使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在光的作用下,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碳水化合物(制造有机物质的必要因子)。植物体干物质有90%~95%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产生的,只有5%~10%是由土壤的养分产生的。通过光合作用使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潜能,成为植物各种生物活动的能源,用于绿色体的增长和器官(茎、叶、花及果实)的形成。农作物种类不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谱(光质)成分、光照强度和光照持续时间的要求也不同。

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叶绿素的选择吸收性的影响,能吸收大量红、黄、紫色光线,以红光最多,绿色光几乎完全不能被吸收。红-橙黄光照可加速各类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不同对光谱的要求也不同。掌握不同植物的光谱特性,对温室用人工促进作物生长有重大意义。

光照强度的变化对光合作用强弱影响很大,大多数植物要求光照强度较大,但达到一定强度时,光合作用速度就不再增加,这就是“光饱和”现象。光照强度过高时,反而能因失水过度和气孔关闭,而使光合作用减弱。一般农作物都属喜阳植物,如玉米、小麦萝卜烟草等。在一般阳光照射下,都能满足作物的光照强度的要求。(www.xing528.com)

②热量条件与农业。温度:农作物发育的温度热量是植物生长发育绝对必须的条件之一,温度高低直接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和各种生理机能。对植物的各种主要机能来说,有三个主要温度界线,即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最适温度。以棉花为例,最适温度为25~3l℃,最低为15℃,最高为46℃。在最适温度范围内生命过程进行最好。在最低温度以下或者最高温度以上生命活动将受到抑制甚至停止。但这并不是植物的致死温度,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或降低到足以引起植物内部组织严重破坏时的温度,为该植物的最高(或者最低)限界温度。植物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

积温:植物除要求一定温度条件进行生命活动外,各个发育期还需要积累一定温度总和,其积累温度称为积温。当日平均气温高于作物生长最低温度时,作物才有生长活动的表现,该日的平均气温叫做活动温度,计算由一个发育期到另一个发育期所经历天数的日平均温度总和,称为活动积温。通常将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作为计算农作物生长的积温(因为一般作物生长最低温度都为10℃左右)。积温对分析农业的热量条件意义重大。如果某地区或生长季内的积温不足于这种植物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积温,即表明该地区或该季节内种植这种作物的热量条件不够,作物不能达到正常的成熟。例如从活动积温看,我国青藏高原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与黑龙江北部在1500~2000℃,而我国水稻生育期间要求积温在2000~2500℃,可见这些地区种稻不大可能,而东北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积温在3000℃左右,华北积温在3000~4500℃,都可以种稻,但只够每年一熟,长江流域积温在4500℃以上,为一年两熟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北纬25°以南积温达到6500℃以上,一年可以三熟。

无霜期:终霜之后到来年初霜之前的一段时间为无霜期(最低温度高于0℃),亦称为生长期。无霜期长短对农业发展和分布影响很大。我国广东、广西、台湾、福建等省部分地区几乎全年无霜(多在325~350天),因此全年都可栽植作物,可达一年三熟;长江中下游无霜期可达250~300天,四川盆地达300天以上,作物大多一年可以两熟;黄河中下游一带无霜期约为150~250天,作物大多两年三熟;内蒙古、东北各省无霜期达150天以上,作物大多一年一熟。

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尤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目前很难根据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温度。由于温度对农业发展十分重要,往往几度之差就可造成严重灾害。

③水分条件与农业。降水是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大量水分,植物体90%以上是水分,没有水植物就不能生活。水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需物,而农作物吸收养料时也必须通过水分,因为农作物所需要的土壤中的养料必须溶于水中,然后农作物才能吸收,例如收获1公斤干玉米需400升水;如以玉米为例,每公顷需要600万升水,一般作物也需要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

降水:农业用水绝大部分来自降水,因此降水的数量、分布、季节变化、效率、强度以及湿润程度等等,对于农业发展和布局影响很大。

降水数量:降水数量是水资源的最重要条件。无论农业用水或者其他方面的用水,必须有一定的降水保证。例如我国,就是以400毫米等雨量线将全国划分为两大部分,西北部为干旱部分,东南部为湿润部分,二者在农业上有着显著区别。大兴安岭西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甘肃西部、新疆南部为我国干旱地区,农业上以畜牧业占绝对优势,与此相反,东南湿润地区以耕作业为主,尤其是水稻种植业占重要地位。因此,在分析农业布局时必须分析各地区降水数量。

降水季节:对农业影响较大的不仅是降水数量,降水的季节也很重要。例如我国东部、朝鲜和日本等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雨季与耕作期在同一时期,水热配合良好,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而地中海沿岸、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智利中部、非洲南部、澳大利亚南部等地中海式气候区,降水的80%以上集中于冬季,夏季干旱少雨,农作物主要靠人工灌溉。

降水变率:各地区虽然有大致的降水量,但历年也有所变化,有些地区有时各年雨量可相差几倍。降水变率影响到降水量利用的价值,降水变率愈小利用价值愈高。降水变率大,容易形成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不利。降水变率的大小主要与各地雨量来源有关。一般来讲,以地形雨、锋面雨为主的地区降水变率较小,以台风雨、对流雨或季风降雨为主的地区降水变率较大。同时还与地理空间因素有关,例如我国北方的降水变率要远大于南方。

降水强度:降水强度也直接影响到降水量的利用价值。降水强度较小则有利于农业生产。降水强度的大小决定于降水来源的变化条件。例如,受台风影响较大的地区,降水强度很大,有时一次强台风就可能降下全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受季风影响的地区,也能形成较大强度的降水,例如我国河南省的林庄日降水量曾高达1005毫米(1975年8月7日)。高强度的降水能给农业生产乃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土壤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对农作物的生产和发育的意义十分重大。土壤水分不足,会使植物体内的水分供应与消耗失去平衡,细胞失去膨压能力,叶片卷缩,严重时使植株呈凋萎状态,甚至于枯死。土壤中的水分过多,土壤中的空隙全部被水分所充填,达到饱和状态,缺乏空气,土壤根系和微生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不利于植物生长。一般作物最适宜的土壤水分为饱和含水量的70%~75%。但是不同的作物要求的土壤水分是不同的,例如,燕麦是在土壤水分达60%产量最高,如果土壤水分提到80%,则产量降低20%;马铃薯则土壤水分达80%,收获量最高,如果达到100%,收获量要减少30%。因此,合理布局农业必须重视土壤中水分状况。过多需要排水,过少需要灌溉。

空气水分:空气的湿度(空气中含的水分)大小直接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空气干燥加大了植物的蒸腾作用过程,往往会引起萎缩,叶面气孔关闭,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同时也会引起土壤水分消耗过多,形成土壤干旱。相对湿度过高,对植物生长也不利,如果长期生活在高湿条件下,植物的保护组织与机械组织发育不良,生长不健壮,容易引起倒伏,同时在高湿条件有些病菌繁殖较快,也容易引起病害。不同作物对空气湿度要求不同,水稻需要空气湿度较大,小麦相对要求空气湿度较小。同一作物在不同发育时期对湿度要求也不一样。一般作物在生长前期要求湿度高,而成熟的后期要求湿度小。故一般作物后期要求多晴少雨的天气(特别是棉花等)。

(3)土壤。土壤也是影响农业的基本因素。俗话说“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壤的机械成分、酸碱度和营养物质的含量(或肥力)都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种植。如花生、棉花宜在沙质土壤中种植,水稻宜在黏土地区种植,茶叶宜在酸性土壤种植,水稻对土壤肥力要求远比旱粮高。农业布局应合理利用土壤资源。

由于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各种具体影响,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具体自然条件又很不相同,这就影响到世界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影响到各地区农业生产季节的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影响到各地农作物种类之差异。同时,它也部分地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操作方法,甚至影响到农作物能否生长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正确全面地估计自然条件对农业的有利与不利作用,因地制宜,自觉地克服自然条件劣势或缺点,更好地发挥自然条件优势,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