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其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制约。人类的经济活动也不例外,与地理环境有着不解之缘。
对于影响经济活动而言的地理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地质、地貌、气候、水体、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矿产、能源、水利等自然资源以及地理位置。这些地理条件是社会物质生产经常、必要的条件。它通过社会生产方式这一中介间接影响到人类的经济活动。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同样的地理环境条件对经济的发展与布局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许多矿产资源在地下沉睡了千百万年,对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毫无作用,只有当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时,它们才陆续获得了实际的经济意义。就总体而论,地理条件不可能直接地决定经济发展与生产布局。但是,我们决不应据此而低估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与生产布局的重大作用。因为,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或者说在同样的社会形态范围内,地理条件对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各地区的经济差异与生产布局有着重大影响,对于某些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布局甚至具有决定性影响。例如,自然条件对于采矿业、农业和水力发电等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就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不仅是指没有矿藏就不能发展采矿业,没有水力资源就不可能建设水电站,而且即使在几个地区都拥有同类资源,但由于具体的地质、地貌条件不同,企业布局、劳动生产率水平也有很大不同。在农业方面,气候、土壤、地形、地表水等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
此外,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及自然生产力的多样性,是形成劳动地域分工和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例如我国,在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作用下,形成“东农(耕作业)西牧”、“南稻北麦”的农业大体格局。东北、西南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西南、西北、中南地区的水能资源,东北、华北地区的石油、煤炭资源,南方的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等等,既是构成我国生产布局格局的自然物质基础,也是影响我国各地区劳动地域分工和大宗物质能源流量与流向的主要因素。正确认识和利用地理条件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是形成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和加快经济发展以及提高生产布局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地理位置是指自然与经济要素在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是重要的地理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通常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个地理环境的性质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大致取决于其地理位置(主要是指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具体说来,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的类型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由其地理位置决定,某个国家或地区有没有这种或那种生产部门(尤其是农业部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深受其地理位置的影响。通过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对比,似乎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温带地区和临海地区的国家绝大多数高于热带、寒带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国家。特别是深居内陆、交通闭塞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一般都较低。例如,世界上共计有35个内陆国,其中有25个国家被列入最不发达或经济落后国家。即使在一个国家内部,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般高于内陆地区。可见,地理位置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重要作用。地理位置中的经济地理位置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因而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动态性或时序性。
地理位置深刻影响到生产布局。一般来讲,区位、交通、信息优越的地方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在那里合理布局企业,能够收到投资少、运费低、生产成本低、企业协作条件好和经济效益高等明显效果。地理位置或区位对于经济的发展始终具有重要影响,即使在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今,其影响仍然是存在的。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王恩涌教授有这样一句很经典的话:“如果说经济规律是支配市场经济发展‘无形的手’,那么地理学的规律就是支配区域经济发展的那双‘无形的脚’。”[1]一个地方距离消费市场、经济中心、交通枢纽的远或近,对外联系的方便与否,其经济效果大不一样。这也是日本等许多国家把大型企业集中布局在沿海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见图33)。总之,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发展与布局起着明显的加速或延缓作用,在特定条件下甚至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www.xing528.com)
图33 临海型工业布局
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着生产布局与经济发展,而生产布局与经济发展也给地理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例如,近现代以来,工业的“三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农业不合理的开发导致了森林、草原等资源的破坏,以及水土的严重流失和沙漠化的不断扩展……人类在经济发展中面对大自然铁腕的回敬几乎束手无策。环境对于经济、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严重性已超过了科技作用的范围,正在为世人所关注。当今人们不得不痛苦地承认,科技并非万能,经济发展不能为所欲为地掠夺自然、破坏环境,任何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做法都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目前,人们正在寻求一条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模式。199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和英国伦敦皇家学会联合发表了一个报告,指出“如果这个星球上的人类活动的模式再不改变的话,那么,科学技术就不可能阻止进一步的、不可逆转的环境恶化,以及世界许多地方的贫困”。在经济的狂热发展中,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对地理环境的轻视和对科技能力的盲目崇拜的传统观念已开始被人们抛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谓“发展”的概念以及增长的理论,如果扣去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损失,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发展”与“增长”。目前国际社会已开始考虑把环境和资源的损失计算到成本中去,“环境会计学”从而应运而生。这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已在重新考虑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及自然资源的关系。人类只能寻找一条尽量少毁坏环境的经济发展之路。只有尽量少毁坏环境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只有尽可能地少消耗自然资源、少破坏地理环境的经济增长,才是对人类有益的真正的经济增长。因地制宜,尊重自然,永远是经济发展应遵循的铁律。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