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以水土养人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以水土养人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研究报道,在保加利亚的莫斯利安山村里,有65位百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主要原因与当地优美宁静的地理环境有关。在我国曾有“居山者仁,临水者智”或“山生仁者,水生智者”的说法。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不同地域环境中的人类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与性格特征。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西北地区的人的情感反差很大的特殊心理特征,主要是由于特殊地理环境“教化”的结果。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以水土养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而地理环境则是最普遍、最基础、最重要、最宏大的客观事物或现实世界,它深刻作用于人的心理与行为。关于地理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我国古代学者刘勰进行过一些研究,其《文心雕龙·物色篇》说明了心理世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气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其大意是:“春和秋交替着,阴沉的天气使人感到凄凉,暖和的天气使人感到舒畅,景物的变化,使人的心情也跟着动荡起来……新年光明媚,情怀欢乐而舒畅;初夏阳气蓬勃,心情烦躁而不宁;秋天天高而气象萧森,情思阴沉而深远;冬天大雪纷纷渺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心理的关系的系统论述。近年来,有人研究和论述过气候与人的性格、天气与人的心理的关系。有人研究认为,纬度和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民族性格。越是趋于寒带,阴霾越重的地区,民族性格越严谨和缜密;反之,越是趋于热带,晴朗阳光普照的地区,其居民的性格就越是任性(或自由)和浪漫。天气对于人的心理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如风和日丽——赏心悦目;雨过天晴——心平气和;秋高气爽——心旷神怡;烈日炎炎——烦躁;雷电交加——恐惧;暴雨将至——沉闷;春雨纷纷——多思;秋风萧瑟或秋雨连绵——忧思。

地理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关系很大。优美的环境对于人的心理产生良好的积极影响,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甚至有助延年益寿。据研究报道,在保加利亚的莫斯利安山村里,有65位百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主要原因与当地优美宁静的地理环境有关。“浙江在线”2007年10月20日报道,浙江奉化市的南岙村荣获“中国长寿村”称号(人均寿命80.9岁),其原因也与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有关。优美宁静的环境还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灵感,许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常能在风景如画的游览胜地产生创作冲动,原因也在于此。如世界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在位于东阿尔卑斯山的维也纳森林里饱赏了飞鸣的流泉、低吟的微风、芬芳的空气和悦耳的鸟语之后,创作了风靡全球的乐曲;中国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谢冰心的许多作品是在大海的怀抱里产生的;当代文豪郭沫若曾多次谈到,秀丽的四川乐山风光,从小陶冶了他的性情,每当他置身于壮丽河山的怀抱时,便诗潮如涌,他说他的许多优秀作品常常产生于饱览了胜景佳境的风采之后。相反,不良的地理环境则常常使人情绪消极,感觉迟钝,心理麻木。例如,随着都市化的发展,都市环境与居民心理的关系已成了心理学家的重要研究课题。人们研究发现,都市环境使人与自然隔离了,降低了人的优越感和与环境的亲和感。人们在现代化的摩天大楼面前,往往会感到渺小;在车辆如流的街道上,往往觉得自己是障碍;在坚硬的混凝土、钢铁设施面前,又会自叹软弱无力。长期生活在这种“硬化的环境”里,人们不知不觉地产生的忧伤和自卑心理,会使人的尊严受到威胁。人们发现,都市居民由于混杂居住在高楼大厦,彼此互不相识,平时关门闭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从而在心理上无形地造成了孤僻、冷漠、自私等不良性格,人们之间互助精神差,人际关系和群体观念淡薄,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许多城市建设部门聘请心理学家,请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城市设施,改善城市环境。

地理环境还深刻影响到人的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或心理品质。法国学者J.博丹(1530—1596年)曾说过:“一个民族的心理特点取决于这个民族所赖以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丹纳(1828—1893年)认为,种族个人不是孤立的,也要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以浪漫的笔触描写了地理环境与人的性格的关系:“因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的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的倾向,并且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了干扰或凝固的作用。”民族间的深刻差异往往源于所居的地理环境,气候的不同、地域的差异将影响居于其间的种族的性格。日耳曼民族和希腊拉丁民族之所以显出巨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所居住的国家之间的差异。丹纳认为:“有的住在寒冷潮湿的地带,深入崎岖潮湿的森林或濒临惊涛骇浪的海岸,为忧郁或过激的感觉所缠绕,倾向于狂醉和贪食,喜欢战斗流血的生活;其他的却住在可爱的风景区,站在光明愉快的海岸上,向往于航海或商业,并没有强大的胃欲,一开始就倾向于社会的事物,固定的国家组织,以及属于感情和气质方面的发展雄辩术、鉴赏力、科学发明、文学、艺术等。”在我国曾有“居山者仁,临水者智”或“山生仁者,水生智者”的说法。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或文化区域的人们,性格总是有差异的。《史记·货殖列传》指出:关中丰缟一带民有“先王之风”“重为”;中山一带男子“悲歌慷慨”,女子“游眉富贵”;燕赵之民多“雕悍少虑”;齐人“宽缓阔达”“足智”“好议论”;邹鲁人“好儒”“俭啬”;西楚之民“剽轻易怒”;南楚之民“好辞”“巧说”“少信”;赵人“浇薄”;海岱之人壮;崆峒之人武;燕赵之人锐;凉陇之人勇,韩魏之人厚。而到了当代,有人通过人群性格评价了中国十多个城市的特点——北京:最大气的城市;上海:最奢华的城市;大连:最男性化的城市;杭州:最女性化的城市;南京:最伤感的城市;苏州:最精致的城市;武汉:最具流动感的城市;厦门:最温馨的城市;广州:最说不清的城市;重庆:最火爆的城市;深圳:最有欲望的城市。

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不同地域环境中的人类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与性格特征。生活在草原的人比较剽悍;生活在平川的人比较机警;生活在北方的人性格比较豪爽;生活在南方的人情感则较细腻;住在海边的人往往较坦荡、开放;住在深山的人往往较朴实、狭隘和保守。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西北地区的人的情感反差很大的特殊心理特征,主要是由于特殊地理环境“教化”的结果。西北人的情感反差大突出地表现在待人上,如果认定你是个好人,对你热情仗义,甚至可以为你两肋插刀、肝脑涂地;假若认定你是个坏人,则疾恶如仇,横眉冷对,与你不共戴天,老死不相往来。正像一首通俗歌曲所唱的,“爱要爱个死,恨要恨个够”。这种心态行为与该地区特殊的环境作用有关。大家知道,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变化极大,气温上,可以早穿皮袄午披纱;降水,要么长时滴雨不下,要么顷刻暴雨如注;风,要么热浪炙人,要么寒冷凛冽;河流,要么断流干涸,要么泛滥决堤;土地,要么是水草丰美的绿洲,要么是荒凉干旱的荒漠;同是一山,山顶冰雪透凉,山下黄沙滚烫……人类是自然之子,大自然好比孩提的母亲一样,是人类的第一位老师,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极端行为”时时处处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使西北人在心理、行为上深深地打下了“自然烙印”。不仅情感如此,连新疆舞蹈亦是这样——节奏鲜明、动作激烈,可谓大起大落、变化很大(见图3)。

图3 新疆舞蹈

从不同地方的人吵架、打架的方式不同,就可看出各地人不同的性格。有人总结说,黑龙江人是先吵后打,吵得火起,或恼羞成怒,才大打出手;山东人是先打后吵,三句不合,便动起手来,打完之后,再说个是非曲直;西藏人是只打不吵,对手倒下后,胜者扬长而去;四川人是只吵不打,吵得一塌糊涂,拳头始终没有举起来(但原属于四川的重庆人例外,素有“重庆娃儿砣子硬”之说。原因是重庆“火炉山城”与“巴人遗风”孕育了重庆娃儿火爆脾气);只有湖南人是边吵边打,文韬武略一起来,整一个文武全才。所以这里会出现文韬武略、自成一家的曾国藩吧!

在我国,南方人与北方人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北方人高大强壮,南方人瘦小灵活,北方人大多豪放粗犷,热情外向;而南方人则多感情细腻,稳重内向,善于算计。这同地理环境的作用有一定关系。庄驹先生在《人的素质通论》中分析认为:中国北方,少山多平原,放眼四眺,周围几十里一览无余,所以北方人的性格多为豁达爽朗、大方而不拘小节。南方则相反,多山地、河流而少平原,地形多阻隔,条块分割严重,山高谷深,峰回路转,人们的视野被禁锢在狭窄的空间内,再加上人多地少,只得精耕细作,从而养成精打细算、小心谨慎、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聪明才智的思想习惯。同时,南北方的气候差异,也给人的心理素质与性格特征带来不同影响。例如,南方气候温和湿润,风和雨细,各种花草树木争荣斗艳,生机盎然,使南方人养成了温柔活泼、感情丰富而细腻的性格;而北方的气候比较寒冷干燥,植物稀少,景观单调,环境质朴。因此,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多形成冷静、单纯、朴实、粗犷的个性。此外,北方人保守,南方人开放;北方人粗犷厚道,南方人细腻精细;北方人敢作敢为,南方人三思而行;北方人讲究交情信义,南方人讲究利益实惠;北方人强悍,南方人柔弱;北方企业家敢于大胆管理,南方企业家擅长灵活经营;北方学者善于实用之学,长于实地考证,野外勘察,而南方学者善于抽象之学,长于静安沉思、推究事理……都可找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背景上的原因。

蔡栋等在《南人与北人——各地中国人的性格和文化》中曾经精辟地论述了地理环境与人的性格特征的关系。该书中提到的一些人文地理现象耐人寻味。如:北方人豪爽英武,是否粗鲁好斗?南方人精明能干,是否刁钻圆滑?北京人文雅散淡,是否懒惰奴性上海人机灵细致,是否小气狭隘?两广人务实进取,是否浅薄迷信?湖南人勤勉旷悍,是否褊狭任性?江浙人风雅巧智,是否孱弱虚荣?山西人朴实恒毅,是否土气鄙陋?安徽人俭朴尚学,是否躁急木讷?山东人淳厚朴拙,是否愚忠刻板?湖北人随和机巧,是否难以捉摸?西北人质直侠气,是否保守好闲?河南人坚忍平和,是否贪财尚力?东北人豪迈剽悍,是否强横霸道?西南人刚柔互济,是否轻懦易足?这些说法不一定很确切,但是可以从人地关系上或多或少探究出一些原因。

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水网海滨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万物生机盎然,所以,人们往往对周围事物很敏感,比较多愁善感,也很机智敏捷。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开门见山,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便养成了说话声音洪亮,处事直爽,待人诚实的性格。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地舒展自己,性格豪放,热情好客。然而,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高楼林立,企业众多,人口稠密,气温较高,降水相对较少且变率较大,空气不够清新畅通,这种憋闷的环境常使城市人形成了孤僻、忧郁、焦躁的性格。(www.xing528.com)

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还深刻影响到人的行为特征。例如,居住在“火炉”城市(如武汉、重庆等)的人,脾气大多不好。如《旅伴》2014年第9期就刊载过题为“烂天气是坏脾气的罪魁祸首”的文章。文章中说“武汉只有两个季节,只有冷得要死的冬天和热得要命的夏天”。长期在这样气候环境中生活的人的脾气怎么好得起来呢?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酷热的气候常使人心烦躁,坐立不安,那里的人性格较粗鲁,易暴躁和发怒,相互之间常常为区区小事而生气甚至打架斗殴,民事纠纷较多,社会治安管理难度较大;而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和睦、温柔的性格,具有较强的耐心和忍耐力。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称为世界上“永不发怒的人”,且视死如归。挪威人特别喜欢红色,这个与高纬度寒冷的气候有一定关系。芬兰人宁静、平和的心态和性格这与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有关。英国、新西兰两国居民普遍爱出境旅游,尤其爱到阳光充足的国家和地区去游览度假,这种生活行为与逃避本国的不良气候有关。气候的年变化对人行为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如一年之首的春季,对于气候环境敏感的人,新陈代谢会产生突变。年轻人易“春心荡漾”,萌动爱恋之情,毛发和胡须的生长速度也明显加快。这一时期,患精神病的现象也比其他季节为多,如乡村俗语所说“菜花黄,疯子忙”。

地理环境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最为奇特的地方是美国阿拉斯加最北部的巴罗镇,该镇是一个仅有4400人的小镇,这里每年从11月19日到翌年1月23日,一连65天,全部是漆黑又寒冷的世界,完全与阳光绝缘。每年11月,当地居民知道黑暗即将来临,就会举行通宵达旦的舞会,以振奋人们的精神。因为生活在黑暗世界里,会构成一种极大的环境压力,令人心烦意乱,无法忍受。美国的离婚率居世界第一位,而巴罗镇的离婚率又占美国第一位,往往比其他州高出两倍多。每年的黑夜世界过去之后,巴罗镇的男人大多更换了太太,别无他因,他们只是无法忍受黑暗的折磨,只好以离婚和结婚来改变生活气氛。这里的自杀率同样令人咋舌,全镇的4400个居民,平均每年就有500宗自杀事件发生,也就是说,约每9个人中就有一人自杀。幸好自杀的成功率并不高,否则9年之后,这里的人都会死光。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当地的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精神科主任杰特说:“巴罗是世界上最黑暗的地方,由于长时间都是生活在黑暗世界里,人人都会产生一种郁闷、孤独的感觉,所以只好用更换配偶来冲淡这种感觉,倘若这种方法也失灵了,就只剩自杀一途。”[1]

近年,国内外均有人研究过犯罪这种特殊心理行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例如,瑞士警方报告,在刮起佛恩风时,抢劫案件时有发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所有法庭,至今尚遵循这样的陈规:对发生在西洛可风季节的犯罪行为,应从轻发落,因为灼热的西洛可风往往使人头晕目眩,丧失理智。美国的研究人员还发现,气温升高,会使人情绪亢奋,攻击行为和暴力犯罪增加;天气阴沉,淫雨霏霏,会使人情绪低沉,暴力犯罪率降低;云量递增,盗窃与攻击行为也随之增加;气压降低,常使人焦躁不安,自杀事件增多等。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在犯罪类型上,暴力型犯罪率北方高于南方,智慧型犯罪率南方高于北方(即“北抢南骗”),一些犯罪率高的地区多有特定的地理背景特别是人文地理背景。

图4 人类的“逆时针方向行为”

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涉及转向时大多按逆时针方向运动,例如,拉碾推磨、赛跑、赛马、赛车、打扑克与搓麻将抓牌的顺序等都是逆时针转圈(见图4)。人类的逆时针方向行为是有启示意义的。例如,曲阜孔庙东边的商店收入大大高于西边的商店。原因在于游人习惯于按逆时针方向运动,先到东边商店。自然界中动物行为及植物生长(如牵牛花等攀援植物多呈逆时针方向往上攀援,自然生长而扭曲的树木的扭曲方向呈逆时针)也遵循这一规律。而这一规律的成因主要与地球自转有关,因为地球上的生物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形成发育成长进化过程中,一直是在这种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摇篮”中长“大”的,因而人类大脑的神经系统乃至血液循环系统都是在这种实际存在而又无形的“力量”下、无形的环境框架制约、规范中“成形”的、“定格”的,即人类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完全适应、顺从、吻合、同步了这种转动方向。因此,人类涉及转动的行为时多与地球自转同向,否则,神经、血液系统会出现紊乱,导致行为别扭,感到不舒服。这是北半球的现象,南半球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总之,地理环境究竟怎样起作用影响人类的心理及行为,许多方面还是个难解之谜,有待人们不断研究和探索。

【注释】

[1]宋淑云:《世界最为奇特的巴罗镇》,《百科知识》2001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