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系数C和Morisita扩散I指数均可反映种群个体在空间散布的非随机性。平均拥挤度反映了种群中生物个体的拥挤程度,数值越高,表示某个体受其他个体的拥挤程度越大。
根据15块临时样地调查资料,分布测定聚集度指标。虽然不同的指标反映结果略有差异,但各个指标均反映了对开蕨种群为聚集分布,表现出一致性。表11中结果显示,对开蕨种群在分布的群落内均呈聚集分布。从平均拥挤度M*指标来看,首先是p5样地对开蕨种群拥挤度最大为10.282,其次是p6、p13、p3、p2样地。根据样地概况分析,对开蕨种群以聚集状态集中分布在群落内,p14样地内平均拥挤度M*最低,仅为0.853,主要是由于在所分布的群落调查的10个草本样方仅分布于两个样方,且总数仅3株。
表11 对开蕨种群空间分布聚集性指标
注:C集群分布;R:随机分别;N:缺少该类型。
从所测定的几个聚集度指标来看,各指标值均符合对开蕨种群正常的分布状态,即呈聚集的片状分布状态。(www.xing528.com)
对开蕨种群空间的聚集分布状态,与多数珍稀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致,且该结论与蕨类植物的生长习性相吻合。但是由于对开蕨孢子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野外孢子繁殖的对开蕨种苗较少,野外对开蕨种群主要利用根状茎进行繁殖,产生的分株大都集中在母体周围,这大大限制了种群的分布范围。由此可见,对开蕨本身的繁殖特性,以及对生长环境条件的需求导致其种群呈现聚集分布,这是它们对生境的不同适应性所致。
不同群落中,对开蕨种群的聚集强度存在差异,对开蕨种群分布格局,决定对开蕨种群的生物学特征和环境条件两方面相互作用,是由种群特征、种内关系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所决定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与环境条件存在一定因果关系,或者说种群的分布格局是种群对环境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因而种群格局通常反映着一定环境因子对个体行为、生存和生长的影响。而聚集分布往往出现于成熟且结构较为稳定的种群中,在大多数自然情况下,种群个体常是聚集分布,这从一方面说明了对开蕨种群自身目前在群落中基本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其特征是种群个体分布很不均匀,常成群、成块或成斑块状密集分布,各种群的大小、种群间的距离、种群内个体密度都不相等。结合对开蕨生态遗传分化等研究,我们认为目前对开蕨各种群虽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结构,但是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分化较为严重,人为破坏较为严重,因此,无论从物种水平或是基因水平来看,都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