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气功,是以锻炼提高武术技能需要的攻坚抗击力为前提,以武术固有气法为基础,借鉴医疗保健气功气法的程式化锻炼形式、练功体验和功理,交融形成的。
以拳式为形的程式化武术气法锻炼,是早期武术气功的雏形。拳家为了掌握气法中常用的规律性用气方法,借鉴医疗保健气功气法的程式化锻炼形式,将便于提高以气助势、以气助力水平的拳式固定为气法锻炼术式,使其形成程式化的功法。南宋初无名氏辑编的《八段锦》功法中,就已有“射雕式”“攒拳式”。“射雕式”的练法是下肢保持马步桩,两手交替向左右撑拉如挽硬弓,其流传歌诀为“左右弯弓似射雕”。“攒拳式”的练法是下肢保持马步桩,两手交替攒拳前冲和侧冲,其流传歌诀为“攒拳怒目增气力”。纵观这类术式,其明显特征有四方面:其一,它是以武术招式的程式化重复为锻炼内容,这是先前诸家气法不曾采用的术式;其二,它讲究鼓气作势和贯气伸屈,这是先前诸家气法不曾采用的气形配合练法;其三,它具有技击含义,诸如练射雕式含开弓射雕之意,练攒拳式有控拳出击之意,这是先前诸家气法中没有的用意之法;其四,它以增气力为锻炼目的,不同于先前诸家法只追求医疗保健效果,更注重技击。总的来说,《八段锦》的出现标志着有别于先前诸家气法术式的武术气功术式已经出现,这些术式的技击含义和追求意、气、劲、形统一的特点,标志着武术气功区别于其他气功的特征。
武术气法与养气、练气交融,是武术气功深化的关键。要发挥武术气法以气助势、以气助力为技击服务的作用,必须有气可用。且要求气能随意而行。《易筋经·内壮论》中述:“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少林宗法·用力暗诀》述:“力从气出,气隐显力,无气则力何自而生乎?”《形意拳术抉微》中述:“气不充则力不足”“欲力之足,必先求气之充”。武术气法的这一要求,促使拳家拳派主动向先前的诸家气法汲取养气和练气的方法,并逐步融炼出自身的养气和练气之法。
武术气功养气的方法有很多种,但皆不外通过静心平息,存养气息,以求全身内气凝聚充盈于丹田。太极拳的“气沉丹田”,形意拳的“聚气于丹田”,少林拳的“气贯丹田”等,皆是此意。将气存入丹田的修炼之法,在汉代就有记载,荀悦在《申鉴·俗嫌》中说:“邻脐二寸谓之关,关者所以关藏呼吸,以禀受四体也。……故道者,常致气于关。”“关”即指“丹田”。“致气于关”,就是将气存入丹田。
武术气功的练气,是在获得气聚丹田、充盈鼓荡、欲溢其外的感觉(即气感)时,练习以意识领引此“气感”在体内运行。做到“以气行气”“以气运身”(见《太极拳经·十三势行功心解》);“意行则(气)行,意止则(气)止”(见《易筋经·内壮论》)。这种练法最早是见于医疗保健气功。在魏晋时期,已有以意引气攻疾疗病的气法。《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记载:“凡行气欲除百病,随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宋代的张悦著《鸡峰普济方》中记载得更为清楚:“意者气之使,意有所到则气到。每体不安处,则微闭气,以意引气到疾所而攻之,必瘥。”保健气功中以意引气循经运转的锻炼方法,在唐代司马承祯所著的《天隐子》中就已有记载,其中记一法为:“存想自身,从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上脊膂,人于泥丸,想其气如云,直贯泥丸……气从脊膂上彻泥丸,此修养之大纲也。”如此等等。
武术气功与各派气功的融摄情况,在明天启四年(1642年)天台紫凝道人的《易筋经》中就有多种记载。儒家气法的“养气”,医家气法的“引导按跷”、按摩拍击,道教服丹药以助功效的修炼法等,都可以在《易筋经》中找到其踪迹。当然,这种融摄多是简单地拿来,而不是以完善武术气功自身为目的的消化吸收。儒家的养气,旨在修身。孟子的“养吾浩然之气”,是养育济世的最高正气和节操。医家的“按跷”“按摩”旨在治疾。《黄帝内经·素问卷四异法方宜论篇》中记载的以导引按跷治“痿厥寒热”;《黄帝内经·素问卷七血气形志篇》的以按摩治“形数惊恐,经络不通”。《备急千金要方·老子按摩法》记载的以自我按摩、拍击作为养生的锻炼法。《易筋经》中对人体进行揉、拍、木杵捣、石袋打的锻炼,其法极类似于医家的按摩拍击,其归纳起来则在于凝气于中、积气充固、运气畅达。《易筋经·膜论》追求“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坚齐固矣”。以获得全身“无一处惧打,无一处不打人”的能力。
武术气功在与其他气功家长期融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的体系。这在《易筋经》中就已能看出。(www.xing528.com)
《易筋经》中所述修炼的目的是“以血气之躯,易为金石之体”。所谓金石之体,即“有形之身”“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达”;内壮外强、内强外勇之体,“内壮既得骨力坚凝”之后,“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能迥异寻常。以意弩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易筋经》确立的这种强身与技击统一,而以强身为基础的锻炼观,正是武术气功锻炼的宗旨。
《易筋经》的修炼原则是“炼有形者,为无形者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这里的“无形”即指人体内在的“精气与神”;“有形”指人体的外形“筋骨肉(皮)”。“炼有形”与“培无形”相互辅佐,就是武谚中所说的“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易筋经》确立的这种内外兼修观,正是武术气功的锻炼原则。
《易筋经》将练功的全过程分为“内壮”和“外壮”两个锻炼阶段,并规定了先练内壮后练外壮的程序。《易筋经·外壮神力八段锦》认为:“内壮既得骨力坚凝,然后可以引达于外,盖以其内有根基,由畅达外方为有本之学。”“内壮”锻炼阶段又依次分为“凝固”“充周”“畅达”三个步骤。这里的凝固,是指通过守中锻炼,将全身内气凝聚腹内而不外溢;充周,是指积气充满任督二脉;畅达,是指气能随意畅手,“意行则行,意止则止”。“外壮”锻炼阶段,依次分为外导、假力、实操三步骤。外导,是将内壮锻炼获得的气,引达于四肢;假力,指凭空作势,进行推、拉、举、按重物般的术式锻炼;实操,即借助绿豆、热水、大树、巨石等,磨炼皮肤和增长实际攻击力。此外,不论练内壮还是练外壮期,都要遵循揉拍和捶打用力“初行功时,以轻为主”“渐次加重”;对身体的刺激程度要由浅渐深,随“渐次加力”而“震人于内”。《易筋经》确立的这种内壮既熟,再练外壮,循序渐进地增大锻炼负荷的练功方法,正是武术气功普遍遵循的锻炼程序。
《易筋经》中记载的各种功法,涉及锻炼人体各部的方法,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采精华法”属静功吐纳养气之法。“易筋经十二势”属动功导引行气法。“十二月行功”和“内壮神勇功”中采用的揉、捣、捶、打身体之法,属硬气功中的排打功法。“下部行功”中攒、挣、搓、拍睪丸,摔、握、洗、束玉茎等法,属硬气功中的铁裆功法等。《易筋经》中记载的这一系列的功法,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武术气功法的概貌。
总的来说此言差矣,在武术运动自身发展的需求下,以提高攻坚抗击力为前提,以武术固有气法为基础,以融摄诸家气法为旁参,形成了有别于医疗保健气功的武术气功。因此,可以说《易筋经》是武术气功体系形成的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