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后,中国对伊比利亚美洲的国际传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过60余年的发展,中国对伊比利亚美洲公共外交体系日趋完备,在媒体传播和文化交流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战略选择”,为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奠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一、媒体传播发展迅速
进入 2010 年以后,中国的主要国际传播媒体均已实现在伊比利亚美洲地区的实际落地和市场布局,对伊比利亚美洲国际传播进入提升传播实效、建立传播新格局的全新发展阶段。中国媒体开始致力于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新趋势,努力构建国际舆论引导新格局。不同新闻媒体立足于自身特色,基于各自的精准受众定位,形成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多元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中国对伊比利亚美洲传播矩阵。
2010年1月,《今日中国》秘鲁版在秘鲁首都利马正式出版,时任总统加西亚为创刊号题词,第一副总统亲自在创刊号撰写文章。此后,《今日中国》逐步与当地新闻机构建立日益密切的合作关系。《今日中国》拉美分社与墨西哥国家通讯社、秘鲁安第斯通讯社先后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伙伴不仅大量转载《今日中国》刊登的中国新闻消息,同时还向分社提供反馈对中国新闻有关的本土舆情。如今,《今日中国》已经被墨西哥总统府和外交部新闻司列入新闻发布的对象单位。自2013年以来,今日中国杂志社还非常重视运用微传播手段扩大传播渠道,加强与海外本土化机构的联动,充分发挥海外社交媒体的作用。举例来说,2014年和2015年的两会期间,今日中国杂志社拉美分社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脸书(Facebook)上开设两会专题报道页面,对两会开幕式进行了视频直播。[1]
进入2010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西语新媒体业务也继续不断创新,积极推进“可视化广播”的尝试,以小成本、平实简单的原创视频风格赢得受众欢迎。在当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国际台派出的报道团队拍摄制作了大量原创视频节目,一举填补了西语网站在这一领域的空白。4月21日,玉树地震全国哀悼日当天,国际台语言广播制作特别广播节目予以配合,[2]成为广播媒体在突发事件新闻评论领域的积极拓展。视频节目从无到有有力拉动了西语网站多媒体流量的猛增,全年流量达到12.9G字节。11 月 2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墨西哥建立了蒂华纳 AM1470 中波台,作为国际台在海外的第50家分台,同时也是国际台在伊比利亚美洲开设的第一家整频率落地电台。自此,国际台西语广播在伊比利亚美洲实现实际落地。蒂华纳位于墨美边境,距美国的圣迭戈仅19公里。AM1470电台覆盖人口超过600万,在蒂华纳和周边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国际台西语部节目在当地时间18:00至次日06:00播出,每天播出共计12个小时。蒂华纳中波电台的开播,大大提升了国际台西语节目在该地区的播出覆盖率,开始推进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传播”。自此,国际台西语对外传播开启了“本土化”的全新时代。
2010年底,国际台西班牙语部在脸书(Facebook)开设了官方账户,早于在国内社交媒体开展传播互动。[3]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国际台不仅大大提升了信息发布传播的时效性,同时也增强了中国媒体与当地受众的联系交流,大大拉近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2018年11月,国际台的西语移动客户端正式上线,为伊比利亚美洲广大受众了解中国、认识世界提供了更为直观、贴近和互动的全媒体服务,实现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国际传播。截止到 2018年底,国际台西语脸书账号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200多万,中国形象在伊比利亚美洲西语社交网络用户眼中变得愈发清晰、生动、鲜活起来。除了网络传播和社交媒体以外,国际台西语部也开始尝试建立立体的精深传播体系。2013年,国际台西语部开始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发行《视点中国》杂志。自此,《视点中国》本着“连接你与中国”的创刊理念,逐步成为伊比利亚美洲各国驻华大使、友华学者等精英受众群体的案头读物,大大提升了中国对该地区传播的层次和深度。
自从2015年首届金砖国家媒体峰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以来,中国与伊比利亚美洲媒体的合作与交流呈现出积极的良性发展势头。中国与伊比利亚美洲各国将进一步加强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全面、深入地报道双方各领域新闻,从而增进中拉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例,国际台西语部制定了全新的对外传播发展策略,强调要在节目内容和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推进可视化广播、社交平台直播、网络互动等新媒体形式,打造适合受众喜好的新媒体传播产品。要把握温故知新、推陈出新和新益求新的三原则,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为此,国际台西语部注重新闻的时、度、效,推出了全年每日播出的新闻专题节目《每日资讯》,内容涵盖中国新闻、国际新闻及对象国家新闻三个版块,同时辅以深度时事评论,坚持以“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人类胸怀”彰显中国价值。在借助社交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国际台西语部深入研究海外受众群体特征,精确描绘受众群体画像,更加精准地制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内容策略和传播方式。举例来说,多年以来国际台西语部组织的中国知识有奖问答是与海外受众开展积极互动的品牌活动。随着受众群体的年轻化、渠道的网络化以及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国际台西班牙语部借助社交媒体平台推出了全新的受众互动形式。比如,2014年世界杯期间“我为足球狂”的线上线下互动、与四川大熊猫基地合作推出的“提问大熊猫”交互式线上问答、第四届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上线的“互联网之光”体验式直播等等,这些活动一方面提升了中国在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等领域新闻信息的对外传播,另一方面也有效推动了国际台本身的媒体品牌传播,在互动中实现与海外受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立体传播效果。在传播内容创新上,国际台西语部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广播节目和纪录影片。其中,微纪录片《体验中国》讲述了西语国家青年人在中国留学、工作和生活的故事,最大吸引力在于引发了国外受众对同乡在中国的生活状态及其融入中国社会情况的关注。[4]这样的故事题材和内容形式,不仅主题鲜明、贴近实际,经由社交媒体和网络传播易于受众的搜索、观看和进一步扩散传播,适于信息时代的新媒体传播,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就传播内容来说,除了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之外,大量来自中国的电视剧、纪录片等优质节目内容也开始进入伊比利亚美洲受众的视野。2019年 1 月,精品古装剧集《琅琊榜》西班牙语版登陆阿根廷主流电视媒体,并且很快赢得当地受众欢迎受到热捧。此后,包括现代剧《恋爱先生》等国产电视剧的西班牙语版纷纷销往古巴、秘鲁等众多伊比利亚美洲西语国家。伊比利亚美洲大众媒体频现中国声音,使伊比利亚美洲国家人民能更直观地认识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文社会。此外,中国电视媒体向伊比利亚美洲电视媒体提供的纪录片内容也多种多样。其中,伊比利亚美洲各国电视媒体尤其对于来自中国的美食、体育及旅游风光等相对更加“软性” 题材的纪录片更加热衷。例如,由央视西班牙语频道(现为中国环球电视网 CGTN 西语频道)制作的《学做中国菜》节目在古巴播出之后,一直广受当地受众欢迎,成为当地媒体一再重播的经典中国节目。相比之下,关于中国的社会、历史等题材的纪录影片,在当地的受众市场更为受限。
与此同时,节目联合制作也是增进中国与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电视媒体深度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联合制作的内容题材上,多数伊比利亚美洲媒体均表达了对于展现中国以及本国自然风光、社会发展和人文风貌的期望,认为不能仅仅满足于报道中国及本国的新闻消息。2016年8月起,央视西语频道与委内瑞拉南方电视台共同合作推出《文化之约》(西语名为Prisma),开创了中国与伊比利亚美洲电视媒体合作开办电视栏目的先河。该栏目以介绍中国与拉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动态为主,通过对国际社会上有影响力的文化界人物的访谈等内容,搭建中拉文化对话平台。2017年初,以中阿建交 45 周年以及马克里总统访华为契机,CGTN 西语频道与阿根廷美洲传媒集团旗下英特格拉文化公司合作,制作了名为《跨越》的系列专题片,介绍中阿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收视效果良好。2018 年,央视纪录片频道与阿根廷国家电视台通过深度合作,彼此在对方国家拍摄纪录片《魅力阿根廷》和《魅力中国》,并于当年年底在本国电视媒体播出。在此过程中,阿根廷多家媒体机构都对与中国媒体的深入交流合作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希望在向阿根廷民众介绍中国的同时,也将“南美明珠”阿根廷推介给中国观众。除此之外,巴西、阿根廷等南美足球强国的媒体,也积极保持与中国展开体育节目,特别是足球节目合作的强烈意愿。[5]
此外,在双方交流合作逐步深入的基础上,中国与包括伊比利亚美洲在内的整个拉丁美洲地区新闻媒体之间在新闻报道业务领域的深层交流也在持续推进。2016 年底,习近平主席在中拉媒体领袖峰会上宣布,在设立中拉新闻交流中心、邀请拉美部分媒体记者赴华工作学习的基础上,中方还将在未来五年为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培训500名媒体从业人员,实现双方媒体事业共同繁荣。[6]2017年,在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框架下,中国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新闻交流中心(China LAC Press Center,简称 CLACPC)正式成立,由中心负责邀请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记者来华参加采访、交流、学习及文化体验等活动,帮助记者在华开展新闻报道工作。同年5月,第一期拉美记者班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办,来自拉美地区八个国家的11名知名媒体新闻工作者来到北京,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集中学习调研。此后在2018年和2019年,拉美媒体访华项目持续推进。通过会议研讨、文化学习、人文参访、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拉美各国的媒体从业人员得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与现状,大大增强了双方之间的人文社会层面的深层互通理解。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延展和深化,中国对伊比利亚美洲的新闻传播更上一个台阶,《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纷纷制定针对策略,传播“一带一路”倡议及其相应合作机制和具体进展。在“一带一路”框架之下,中国与伊比利亚美洲地区各国媒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全面提升到战略机制层面。2018年,中拉媒体论坛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来自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地区20多个国家、100余家媒体的近200名代表共聚一堂,围绕“深化媒体合作传播,助力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共同探讨媒体在中拉务实合作中的角色,共同探讨以新媒体合作打造中拉媒体传播平台,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言献策、凝心聚力。来自墨西哥通讯社、巴西金融资讯集团、阿根廷《号角报》、中国《环球时报》等 20 多家中拉媒体的负责人均在论坛上发言,发表了对双方未来合作的设想和期待。论坛结束时,各国媒体共同发表了《2018 年中拉媒体论坛公报》,倡议中拉媒体机构把握新兴科技带来的机遇,有效应对竞争和挑战,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创新引领,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7]
技术是国际媒体合作交流的助推器,也是中国国际媒体提升对外传播能力的重要保障。5G时代的到来,也从技术层面推动着中国同伊比利亚美洲的媒体交流走向纵深发展。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表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总书记对总台工作的重要指示,加快推进融合传播,形成“4K+5G+AI”智能化全媒体格局,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8]在此背景下,2019年,中国同巴西媒体的合作在金砖国家框架下取得了最新成果。2019年11月1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巴西旗手传媒集团和巴西环球传媒集团分别签署了合作文件。11月1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巴西国家传媒公司在巴西利亚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视听素材交换、内容共享、联合制作、合作传播、人员交流、广播电视和5G新媒体技术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签约仪式上,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致辞中表示,在两国元首的共同推动下,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已经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相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巴西国家传媒公司的合作将为增进两国民心相通,促进人文交流和经贸往来等增添新动力,注入新能量。
三天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巴西三大主流媒体牵手合作,开启了中巴两国主流媒体全面合作的新篇章。[9]
根据环球时报社下属的环球舆情调查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17年一年,中国媒体和拉美十国媒体对相互国家/地区的报道量分别为 158071篇和 85448 篇。截至2018年11月16日,拉美十国媒体对中国相关报道的数量达到137384篇,西语和葡萄牙语为报道主要用语。中国媒体方面,以中英文为报道语言,与拉美十国相关的消息、文章数量达到 241090篇。中国与伊比利亚美洲国家之间在媒体层面的互相关注和交流合作,已经日益成为常规渠道,为增进双方互相了解、促进双边合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人文交往全面铺开(www.xing528.com)
如果说新闻信息是国际传播中的硬通货,新闻媒体是国际传播中的传统渠道,那么以文化交流、内容合作为主的人文交往,就是国际传播当中的软流通。如今随着中国与伊比利亚美洲交往日益密切频繁,双方在人文领域的传播交流也更上层楼,中国对伊比利亚美洲的“软”传播也大大加强。
过去几年间,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功能的孔子学院在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到2019年9月30日,全球已经有158个国家/ 地区设立了535所孔子学院和1134个孔子课堂。其中,在伊比利亚美洲西语国家地区,已经在14个国家开始了26所孔子学院和2个孔子课堂。通过长期的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孔子学院 / 课堂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普通民众的广泛欢迎。2017 年11月21日,时任智利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赫里亚(Verónica Michelle Bachelet Jeria)在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庆典上表示,“明年3月卸任总统以后,我也想来孔子学院报名上课”。[10]在秘鲁、墨西哥等其他伊比利亚美洲西语国家,汉语课程已经逐渐被列入中学、高校的学分制课程体系。除了学分制课程外,各国的孔子学院 / 课堂还针对不同需求的民众开设了内容丰富、主题多元的语言文化课程,包括中国文化体验班、汉语水平考试(简称 HSK)培训班等。在授课时间上也相对更为灵活,有早晚班、周末班、短期密集强化班、长期班等,还定期举办中国文化宣传讲座等活动。在孔子学院 /课堂和当地教育机构、中文学校的大量工作推动下,中国文化学习已经在伊比利亚美洲遍地开花,培养了一批亲华、友华,并且对中国语言文化充满热忱的汉学力量。
在此过程中,还有大量的中国精品书籍也经翻译成西班牙语传播至伊比利亚美洲国家。近几年来,孔子学院拉美中心通过组织“中国作家论坛” 系列活动,已将多位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引入伊比利亚美洲各国,获得热烈反响。经由译介走进伊比利亚美洲的图书品质优良、种类丰富,既有《文心雕龙》《西厢记》等经典著作,也有钱钟书、巴金、鲁迅、莫言、麦家、王安忆等现当代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反映时代主题、介绍中国发展理念的作品,广泛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经济发展等各领域。这些译介书籍和文化活动为伊比利亚美洲国家人民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了解当代中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推动了中国文化在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的传播。
另一方面,在当今以社交媒体为资讯首要渠道的“自媒体”时代,全世界范围的网民数量持续增长,包括社交媒体在内的网络传播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较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传播尤其符合国际传播的需求。当前国外各类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直播网站都已成为中国面向伊比利亚美洲国家开展人文交流、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渠道。尤其,在大多数国家地区,由于网络使用的核心特征,主要用户都倾向于年轻群体,代表着各国的发展力量、未来趋向,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该事物的长期态度取向。Sensor Tower 商店情报平台数据显示,抖音、微信等各类手机视频和社交软件在拉美西语国家日益盛行,软件下载量日渐增长。[11]新媒体时代,我国青年一代正在用青年人自己的方式向伊比利亚美洲国家传播中国文化。
[1]安薪竹. 期刊本土化出版的探索与挑战——以《今日中国》为例[J]. 新闻世界,2015(5):85-87.
[2]宁夏在线.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大事记(2001—2010)[N/OL]. 宁夏在线,2017-03-28.
[3]国际台西语部的新浪微博于次年开设,晚于脸书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
[4]尹晓通. 新时代西班牙语对外传播的新思路——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例[J].对外传播,2019(2):34-35.
[5]李伟林. 拉美主流电视媒体对华合作需求分析与对策[J]. 国际传播,2018(3):81-89.
[6]李伟林. 拉美主流电视媒体对华合作需求分析与对策[J]. 国际传播,2018(3):81-89.
[7]李晓骁. 深化媒体合作传播——中拉媒体人共话“命运共同体”[N/OL]. 环球网,2018-11-21.
[8]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 马兴瑞调研总台5G 新媒体实验平台[N/OL].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2019-03-11.
[9]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巴西国家传媒公司签署合作协议[N/OL].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2019-11-01.
[10]环球网. 智利总统巴切莱特:我想去孔子学院学汉[N/OL]. 环球网,2017-11-23.
[11]许硕. 中国文化对拉美西语国家传播的新策略[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09-1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