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殖民的历史遗留和文化传统,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的传媒体制和新闻文化深受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尤其是西班牙的影响。近代以来,获得独立之后的伊比利亚美洲国家,在传播体系和传媒经营等各方面又受到近邻美国的深刻影响,传媒商业化趋势渐显、信息新技术普及、传媒私有化不断加深、国家对传媒体系的管制逐渐放松等。整体来看,美国传媒对伊比利亚美洲新闻传播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类渠道,一类为通过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包括国际访问者项目、新闻教育、新闻价值观交流等,实现的价值理念传播;另一类是通过具体信息活动实现的新闻信息传播,主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途径实现。
一、价值理念传播
在探讨与美国的关系时,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经常会说到这么一句—— “离上帝那么远,离美国这么近。”简单一句话,道尽了伊比利亚美洲对这个亲密近邻说不清理还乱的情愫。
在新闻价值观方面,伊比利亚美洲国家深深受到美国的影响。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黄色新闻”在北美大陆处于发展顶峰之时,许多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的记者、编辑和出版商纷纷前往美国取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学者约翰·林特(John Lent)曾指出,美国媒体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之深,足以让 20 世纪成为美国的“媒体殖民时期”。[1]
伊比利亚美洲传媒业的经营体制一度受到美国模式的“洗礼”,除了古巴等个别国家外,该地区大多数国家的传媒体制都为公私并存、私营为主。伊比利亚美洲报业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后开始仿效美国报纸的独立经营模式,依靠广告收入,降低报纸售价,从而扩大了发行量,逐步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商业报纸逐渐上升,占据伊比利亚美洲国家报业的主体位置。许多国家在商业竞争的过程中出现了报团,报业逐步趋于垄断,有些大报已经为富商或有权势的家族所控制。
伊比利亚美洲地区的广播事业甫一诞生就受到北美商业模式的影响。墨西哥和乌拉圭率先于 1921 年办起私营商业广播电台,预示着这一地区广播时代的来临。随后,巴西、智利、阿根廷和古巴于 1922 年开办了广播。至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多数伊比利亚美洲国家都有了自己的广播,极少数加勒比岛国也于 70 年代有了自己的广播事业。[2]据统计,截至 2017年,墨西哥全国共有 1023 家广播电台,几乎都是私营的商业台;巴西则有 2695 家商用电台,阿根廷的广播电台也大体归私人所有。[3]
伊比利亚美洲的电视产业同样借鉴美国的商业经营模式,以开放市场、自由企业、私有权和广告支持为主要特色。“二战”之后,伊比利亚美洲一些国家在民主化浪潮中经历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以至于媒体所有权集中化加剧,媒体垄断趋势日益加强。例如,墨西哥两大电视集团特莱维萨集团(Grupo Televisa)和萨利纳斯集团(Grupo Salinas)拥有全国 95%以上的电视观众,几乎完全垄断了墨西哥的电视市场。而这些电视观众,几乎已经占到墨西哥免费电视市场的全部份额,同时也在新闻信息和娱乐节目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根据调研数据,目前墨西哥共有 863 个电视频道,其中特莱维萨集团拥有 321 个频道,而萨利纳斯集团旗下的阿兹特克电视台(Azteca)则掌有大约 211 个频道,二者控制了墨西哥 62%的电视波段。在墨西哥现有的五个全国性电视频道中,特莱维萨集团拥有三个,萨利纳斯集团则拥有另外两个。
二、新闻教育模式植入
伊比利亚美洲传媒业对美国新闻教育模式有很强的依赖性。早在 20世纪 30 年代,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的许多新闻工作者就从美国邮购相关资料与教材作为新闻专业教育的主要途径。195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世界传播研究的调查中发现,伊比利亚美洲国家几乎不存在新闻传播的专业教育。在此背景下,1959 年 10 月,厄瓜多尔政府和基多大学联合成立了“拉丁美洲新闻研究国际中心”(CIESPAL),从此开始了新闻传播教育和科学研究在整个地区的制度化进程。这一中心每年举办为期 10 周的新闻工作者研讨班,邀请来自北美、欧洲、亚洲和拉美地区的知名学者任教,每届都有来自将近 21个拉美国家的近千名新闻工作者参与培训。此后,整个拉美地区各国竞相设立专门的新闻教育机构,以进一步协调和整合本地区的新闻从业和传播研究。而各国高等院校开设的新闻课程近乎是美国新闻教育模式的直接翻版,重视与人文科学的联系,注重新闻技能以及新闻史学、理论等专业领域的研究。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拉美地区新闻传播研究奠基人之一的玻利维亚学者路易斯·贝尔特朗(Luis Ramiro Beltrán)就曾指出,拉美新闻传播学研究在理论本体方面主要受“北美取向”影响,具有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系统论和功能论特色,主要涉及媒介结构和功能以及教育传播等方面。[4]
美国长期对拉美国家传媒业实施“援助”计划,对象包括拉美国家媒体机构、记者协会、高校新闻学系、新闻培训机构以及新闻记者等。[5]美国著名的新闻从业人员进修奖学金——尼曼奖学金(Nieman Fellowship),从 1937 年起每年从美国和其他 88 个国家地区遴选 12 名(现增至 20 余名)资深报人作为尼曼研究员,资助其在哈佛大学下设的任何一个学院进修一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均为来自拉美国家的新闻工作者。拉美国家首位获此殊荣的新闻从业人员,是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先驱报》(The Buenos Aires Herald)的新闻编辑罗伯特·考克斯(Robert Cox)。[6]美国各大院校也会为拉美新闻工作者开设新闻培训课程、设立新闻职业奖金。例如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定期邀请美国各大出版商、媒体编辑或记者为来自拉丁美洲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培训、讲座;得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新闻系骑士基金会(Knight Foundation)1991年还面向拉美地区开设新闻远程教育课程;科尔比学院(Colby College) 2010 年将洛夫乔伊新闻奖(Elijah Parish Lovejoy Award)颁给了《达拉斯晨报》(The Dallas Morning News)墨西哥分社社长艾尔弗雷多·科查多(Alfredo Corchado),以肯定他对墨西哥抗击毒品的调查报道。
伊比利亚美洲国家本土基金会也会和美国企业、政府机构合作,支持各国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提升以及业务培训。于 1995 年成立的伊比利亚美洲新新闻基金会(FNPI,Foundation for a New Journalism in Ibero-America)举办了超过 300 场工作坊和论坛,为 8000 名来自伊比利亚美洲不同国家的新闻工作者提供经验分享、实践交流的平台,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新闻职业教育培训发展中心之一。
三、报业发展附着依赖
美国学者利奥·博加特(Leo Bogart)在实地走访拉美 21 个国家的多家报社后,对该地区报业的总体特点做出以下概括:行业竞争激烈、家族所有制传统依然浓厚、读者队伍精英化、依赖逐份销售、经常开展促销活动、自给自足与技术革新、职业化程度在提高、调查性报道招惹是非、与政府压制的不懈斗争、使命感强烈。[7]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伊比利亚美洲地区各国的报业市场结构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其中还是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在现代化报业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美国对各国发挥的影响作用极大,因而之后的发展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
伊比利亚美洲国家报业对美国的依赖在“二战”前后尤为明显。1938年,美洲国家间文化合作会议召开,美国国务院成立文化关系司(Division of Cultural Relations),以期加强美国与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的文化关系和知识合作。[8]文化关系司的主要活动包括在伊比利亚美洲国家主要城市设立美国文化中心、分发有关美国的文化资料;组织伊比利亚美洲国家新闻记者、评论家以及影响舆论的重要人物访问美国,体验美国的生活方式;同时还派出美国知名报刊的编辑、记者到伊比利亚美洲各国开展访问演讲。
随后,美国政府又在 1940 年设立美洲事务协调局(CIAA,O?ce of the Coordinator of Inter-American A?airs),明确规定协调局的任务就是综合利用电影、广播、新闻出版物等传播媒介在整个拉美地区展开宣传活动,扩大美国对这一地区文化产生的影响。同时,确定美国要夺取欧洲对拉美地区国际通讯的控制权,从而巩固自己在美洲的主导地位。[9]从此之后,大多数拉美国家的报刊媒体出于便利往往选择直接刊登美洲协调局提供的专题新闻和新闻图片。据估计,协调局下属的新闻部成立伊始(1944 年春),每周有 500 家左右拉美报刊使用美洲协调局提供的故事和图片,到 1945年时,报刊数量飙升至 1000 多家。[10]协调局每天还会向里约热内卢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发送打印图片、字模等设备材料,再由两地分别送往其他国家;而逢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时,相关新闻图片则通过无线传真由纽约直接传送至伊比利亚美洲各处。此外,伊比利亚美洲报刊还向美洲协调局订阅专题评论服务,即所谓特殊杂志服务(Special Magazine Service)。每周由协调局组织编辑三篇文章,包括从美国主要杂志期刊发表文章中进行选取和翻译、编辑,发送至整个伊比利亚美洲各国主要杂志。据统计,这项服务的发稿覆盖范围达到至少 4000 万伊比利亚美洲地区的民众。[11]
如今,美国的通讯社依然是伊比利亚美洲国家报刊的主要消息来源。许多研究表明,伊比利亚美洲国家多数媒体通常只采访和发布本国或本地区的新闻,国际新闻市场几乎完全被世界四大通讯社(塔斯社、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垄断,其中尤以美联社渗透力最强。[12]美联社在全世界有超过 250 个分支机构,全球编辑、传媒和行政雇员有 3700 名,其三分之二的员工是新闻采集人员。根据美联社网站统计,全球每天有超过半数的人通过美联社获取新闻。美联社每天生产大约 2000 条新闻故事、200 条视频以及 3000 张图片,全天候为全球成千上万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络用户提供文字、照片、图片和音像信息。
四、广播传播强力控制
伊比利亚美洲广播事业诞生于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最初是一些小型私人无线电台开始放送节目。直到 1930 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瞄准伊比利亚美洲广大的传播市场,与多家本土广播电台合作建立商业化广播网,推广美国“商业广播模式”。通过这些广播电台,每天发布大量伊比利亚美洲相关主题新闻节目、戏剧节目和教育节目等,并转录一些美国重要人物的演讲、访谈录以及其他重大活动。在此期间,美国一边为伊比利亚美洲各国提供广播节目,一边协助当地建设调频台、广播站等。“二战”期间,美洲协调局成立广播部,专门负责美国广告商、广播公司与当地超过 700 个广播电台之间的联系。
20 世纪 50 年代,伊比利亚美洲主要国家墨西哥(1950)、巴西(1950)、阿根廷(1951)和委内瑞拉(1953)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广播电台,伊比利亚美洲广播事业的诞生很快就适应了商业模式的引导,趋向于广播电台以及广播网络的集中化。各国私营性质的广电服务商十分乐于与美国政府或商界合作,一方面获得在本土“扩张”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回避各国政府对广播行业施加的管制措施。[13]
事实上,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全球的商业广播均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又对伊比利亚美洲地区影响程度最深。究其原因,综合看来有三点:其一,地理位置相近,早期没有能力独立生产节目的拉美私营广播公司或合法或非法地盗截美国卫星信号,后来则接受由美国正式提供的节目内容;其二,美国政府长期以来视拉美地区为其“文化帝国(Media Empire)”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整个地区的广播传播也从未有过丝毫松懈;其三,伊比利亚美洲各国本土广播行业乐于与美国合作,以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
五、电视传播辐射覆盖
长期以来,伊比利亚美洲电视市场一直处于美国电视媒体的辐射覆盖之下。在发展初期,伊比利亚美洲电视业没有力量独立出品本土节目,只能依靠外国的技术支持和节目引进。而美国作为邻邦和电视强国,一直致力于强化自身在整个拉丁美洲地区的文化影响力。由于各国传媒政策多元复杂,不能采取统一的战略方式进入。其中,部分国家对电视节目的引进和外资准入等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因而成为美国电视传媒进入伊比利亚美洲市场的首选门户。例如,智利对外国公民和外资机构进入广电领域一直没有任何法规政策限制,因而智利电视台(Chilevisión)被美国特纳广播公司拉美网收购,已经成为美国时代华纳集团的一部分。此外,大多数国家则奉行文化保护政策,着力保护本国文化和广电行业的发展。比如说,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禁止外国公民和外资机构持有电视播出执照,也禁止拥有电视台等传播机构;巴西对于外国资本进入电视播出机构有诸多限制,巴西主要电视台也没有在任何股票交易市场上市;乌拉圭则出台相关法规,限制境外公司在乌拉圭运营直播卫星电视(DTH)业务。[14]尽管如此,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
美国对伊比利亚美洲电视业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跨国电视机构的节目强势输出。美国电视节目在整个拉美地区的流通从 20 世纪 60 年起迅速发展,主要通过国际版权贸易的方式实现跨越国界的流通。其中,专业的国际电视节目交易平台 MIPTV、MIPCOM 以及 NATPE 等,为美国电视节目在伊比利亚美洲的流通提供了广泛渠道。[15]1982 年,总部设在亚特兰大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Cable News Network)向伊比利亚美洲地区输送信号。1985 年 9 月 1 日,有线电视新闻网正式创办国际新闻频道(CNNI,Cable News Network International),以英语为播出语言,主要面向在伊比利亚美洲地区经商、生活或旅行的美国人,当时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有线电视新闻网国内两个频道 CNN 美国台(CNN U.S.)以及 CNN 头条新闻(CNN Headline News)新闻节目的重播与转述。如今,国际新闻频道仍然是美国主要的跨国电视网络之一,旗下拉美频道与其他地区频道实现内容同步播出,只在诸如天气预报等地区节目上有所差别。1991 年,美国首个泛区域性电视频道“特纳广播电视拉美网”(Turner Broadcasting System Latin America)在拉美地区开播,使用英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三种语言24 小时连续播放电影、电视等节目。除此之外,美国福克斯集团旗下的福克斯儿童网(Fox Kids Network)也面向伊比利亚美洲地区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英语播出,还有专以西班牙语播出体育节目的福克斯美洲体育频道(Fox Sports Americas)在伊比利亚美洲地区十分受欢迎。
有调查显示,20 世纪 80 年代在美国出口的电视节目中,有 80% 流向了与其有着密切地缘政治与历史文化关联的国家和地区。[16]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在 1974 年和 1985 年发布的两个关于全球电视流动的调查报告表明,全球电视节目市场的结构长期保持着“单行道(One-way Street)” 的特征,即主要由美国流向其他国家,同时娱乐节目作为全球电视节目市场的主要形态,也恰恰是美国电视产业最大的优势。更大范围来说,全球的电视节目流动方向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美国学者克里斯·巴克(Chris Barker)认为,美国电视节目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拉美市场流通力,原因有三:一是,美国拥有较为发达的国内电视网络和节目市场,完全有实力消化制作精良电视节目的生产成本,以使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将节目销往海外市场;二是,美国电视节目具有成熟的类型化叙事模式,容易为全世界的观众所熟悉和认可,是一种相对稳妥的文化资源;三是,对于拉美地区来说,美国具有丰富的地缘文化资源,更容易被转化为拉美市场所需要的文化产品。[17]
除了强大的内容输出以外,美国对伊比利亚美洲电视业的影响还体现在大型传播集团的投资本土化以及内容在地化。本土化是美国传媒机构和传媒集团在伊比利亚美洲地区扩张的重要策略。在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哥伦比亚一些知名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都来自美国,例如 Fox Telecolombia隶属于美国新闻集团,Teleset 隶属于美国索尼公司,RTI 隶属于美国康卡斯特公司。在电视覆盖运营领域,美资背景的拉丁美洲直播电视公司(DirectTV Latin America)在整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间,其他美国传播机构和传媒集团也纷纷进驻拉美市场。2016 年 5 月,美国自由媒体环球集团斥资 74 亿美元,收购拉美电信运营商“有线电视与无线通信公司”(Cable&Wireless Communication),集团业务范围扩展到了拉美地区 20 个国家,用户规模逾 1000 万。[18]美国探索传播集团(Discovery Communications,Inc.)在全球纪实类节目领域颇具影响力,其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动物星球频道(Animal Planet Channel)等多个频道的诸多电视节目在世界多个国家热播。2017 年,美国探索传播集团旗下的拉美探索发现公司(Discovery Latinoamérica)购买了巴西绿意内容公司(Green Content)51.06% 的股份,加上此前在 2016 年已经斥资 327 万美元购入了48.94% 的股份,实现了对该公司的全资持有。即使一些国家的法规政策对外资进入本国传媒机构有所限制,但如果传媒机构是上市公司,外国资本还是能通过股票、期权交易等“中性投资”的方式进驻。但是外国投资者不能直接拥有这些传播机构或传媒集团,也不能享有表决权,仅能享有有限的投资权利。墨西哥的第一大电视传播机构特莱维萨集团在墨西哥证券交易所(BMV)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分别上市后,根据 2012年度特莱维萨集团公布的股份构成情况,美国企业家比尔·盖茨个人持有股份就高达为 7.4%。
如果说投资本土化是美国传媒集团对伊比利亚美洲传媒市场的直接接入,而在内容层面的在地化则是更加内在结构性的深层影响。跨国电视节目形态的输入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外国节目的直接进口经过编译后播出;二是购买电视节目模式以制作本国版本[19];三是对外国节目模式模仿、克隆并改编[20]。而这三种方式,都在美国电视节目对伊比利亚美洲传播市场输出的范围之内。
1999 年,墨西哥第二大电视台阿兹特克电视台从美国购入儿童片《天线宝宝》(Teletubbies)的版权后,将自制版《电视宝宝》(Tele Chobis)搬上银幕。片中场景加入了许多墨西哥元素——例如四个宝宝用熟练的墨西哥西班牙语交流,剧集中反复出现墨西哥特有的龙舌兰仙人掌、帝王蝴蝶和瓜卡马亚鹦鹉等,配乐极具墨西哥特色,取景地也常常选择殖民地时期的大庄园。可以说,《电视宝宝》的在地化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顺利和成功的,对原来的内容进行改造,融入大量本地视觉符号和形象特色。但究其故事模式和思想内核来说,《电视宝宝》很大程度上还是对美国原版电视节目的照搬。
此外,在引入美国电视模式进行在地化传播的过程中,电视肥皂剧表现更为突出。当肥皂剧这种节目模式被出口到伊比利亚美洲地区以后,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的电视制作人员对其进行了成功改编——播出时间从白天转到晚上黄金时间段;目标受众从家庭妇女扩大至男性和女性兼顾;叙事方式加入当地人喜爱的主题和演员阵容;增加长度和集数,甚至制作成长达数百集的超长剧集等等。在此基础上,伊比利亚美洲电视传媒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内容形态——电视小说(Telenovela)。而墨西哥和巴西凭借向地区其他国家输出电视小说,崛起成为传播能力覆盖整个地区的主要传媒国家。到 20 世纪 80 年代时,包括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在内的伊比利亚美洲国家就都已成为电视节目生产国和输出国,而电视小说是其中最主要的输出形态,约占输出节目总量的 70%。[21]除了面向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内容输出,电视小说的海外销售还延伸到了包括东欧、亚洲、中东在内的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其中也包括对美国的反向输出。对此,有些伊比利亚美洲地区的文化传播学者提出,电视小说“在全球的文化市场上已经达到了一个显著的位置。它们的成功阐明了全球化的一条秘密渠道。对于那些对好莱坞和美国电视工业垄断和控制了全球化感到绝望的人来说,电视小说现象说明了一个道理,全球化仍然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物保留了空间。它的成功往往被赞美为反文化霸权的例子”。[22]但是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内容输出并没能彻底扭转美国与伊比利亚美洲国家之间的信息传播结构和文化影响模式,所谓反向输出的电视小说也并未能够有效进入美国的主流内容消费市场,而仅仅是在美国西语裔人群的有限范围之内流通。
除了输出与反输出,近年来还有越来越多双方合作的节目内容形式出现。2017 年,美国家庭影院频道拉丁美洲公司(HBO Latin America)与阿根廷 Pok-Ka 公司合作,在阿根廷以超高清格式(4K)拍摄了八集原创剧《青铜花园》(El Jardín de Bronce)。该剧根据阿根廷小说改编,拍摄工作全部在阿根廷完成,并全部由阿根廷演员出演。《青铜花园》 2017年6月上线,并同时面向整个美洲地区播出。自2004年以来,美国家庭影院频道拉丁美洲公司(HBO Latin America)已经针对伊比利亚美洲国家制作了多部原创影视剧和纪录片,如《催眠师》(El Hipnotizador)、《宏伟的70》(Magnífica 70)、《商战》(El Negocio)和《阿维拉先生》(Sr. ávila)等。[23]这样由美国资本推动,扎根本土文化的电视节目,接下来有可能成为进一步占据整个伊比利亚美洲西语市场的主要内容产品。(www.xing528.com)
六、网络媒体绝对优势
作为互联网技术和全球贸易的新兴市场,伊比利亚美洲地区成为世界网民数量和社交网络用户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社交媒体应用非常活跃。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9年3月发布的《全球新兴经济体移动设备使用情况》报告数据显示,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在本地区的活跃度排行,依次为沃茨阿普(WhatsApp)67%、脸书(Facebook)62%、油管(YouTube)30%、照片墙(Instagram)20%、推特(Twitter) 14%、色拉布(Snapchat)10%、怀贝(Viber,音译)2%、探得(Tinder,音译) 1%。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大部分都是美国的互联网公司。[24]美国在伊比利亚美洲地区主要从事网络视频业务,通过网络平台提供视频点播、直播、包月订阅等服务。在网络媒体领域,美国已经在伊比利亚美洲西语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
美国奈飞公司(Net?ix)是伊比利亚美洲地区的主要网络电视平台,在该地区网络电视用户中所占比例达到了 15%,位居第一。另外,谷歌(Google Play)和苹果电视(Apple TV)在单次视频租赁业务领域位居市场前列。美国奈飞公司成立于1999年,2007年开始涉足网络视频订阅服务,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电视公司之一。2017 年,奈飞公司在全球的订户总数为 1.04亿,其中国际订户约占一半。在整个拉丁美洲地区,奈飞公司的用户规模位居第一,约为350万。奈飞公司非常注重本土化,而且采取标准化的运营模式:与本土的付费电视运营商或电信运营商建立合作关系,采用本土化风格和当地语言界面,播出一定本土比例的节目内容,使用本土语言配音或字幕等。
本节从新闻价值观、新闻教育、信息活动三个层次出发,透视美国对伊比利亚美洲新闻传媒业的发展历史及市场现状的影响。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科技,向伊比利亚美洲国家输送自己的媒介经营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念。20世纪后半期,美国新闻传播业在伊比利亚美洲地区进行“嵌入式”的全面占领。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相比,广播、电影和电视的影响要大得多。电视甚至开始把整个拉丁美洲的人口都纳入以美国主导的西方文化影响之下。[25]美国对伊比利亚美洲新闻传媒业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带来一定的推动。一些实力雄厚的本土传媒集团相继成立,经过多年的本土经营和国际扩展,有些业已具备不可小觑的地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1]MICHACL S. Latin American Journalism[J]// 童清艳. 美国冲击与痛苦调整——南美洲新闻事业.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6(2):58.
[2]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新闻广播、电视与出版[R/OL].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2007-04-26.
[3]金勇,贾静,王伟. 拉美国家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及启示[J]. 传媒,2017(24):64.
[4]BELTRáN L R. Investigación sobre Comunicación en Latinoamérica:Inicio,Trascendencia y Proyección[M]. La Paz: Universidad Católica Boliviana y Plural Editores,2011:48.
[5]刘涵喆. 打造提高国际传播力的境外舆论平台——美国援助外媒计划对我外宣工作的启示[J]. 军事记者,2009(11):48.
[6]GILES B. Latin American Nieman fellows[J]. ReVista: Harvard Review of Latin America,2011(2):7.
[7]博加特,展江. 拉美报纸的十个特点[J]. 国际新闻界,1997(3):61-62.
[8]THOMSON C. The cultural-relations program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J].Oxford: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1942,16(3): 137-138.
[9]赫尔曼,麦克切斯尼. 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M]. 甄春亮,等译.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9.
[10]SADLIER J D. Good Neighbor Cultural Diplomacy in World War Ⅱ[M].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12: 119.
[11]ROWLAND W D.History of the Office of the Coordinator of Inter-American Affairs[M].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7: 45.
[12]童清艳. 美国冲击与痛苦调整——南美洲新闻事业[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6(2):59.
[13]SINCLAIR J. Latin American Commercial Television: Primitive Capitalism,A Companion to Television[M]. WASKO J(ed.).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5: 504.
[14]PINON J. A multilayered transnational broadcasting television industry: the case of Latin America[J].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2014,76(3):211-236.
[15]STEVENSON N.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Social Theory and Mass Communication(2nd ed)[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2002: 103.
[16]WATERMAN D. World television trade: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privatization and new technology[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1988,12(2): 145.
[17]BAKER C. Television,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ies[M].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9: 52-53.
[18]李宇. 拉美地区电视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 现代视听,2016(8):82.
[19]陈欣钢,田维钢. 电视节目形态的跨国流动与本土重构——以真人秀节目为例[J]. 当代传播,2012(1):100.
[20]陈阳. 文化混杂、本土化与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J]. 国际新闻界,2009(10):61.
[21]罗格斯,安托拉. 电视小说——拉丁美洲的成功[J]. 斯洛,译. 中外电视,1989(4):53.
[22]马蒂尼. 拉丁美洲电视剧风靡全球的历程[J]. 胡俊,李光,译.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6(7):63.
[23]李宇. 新兴媒体时代电视国际传播的本土化策略——以美国家庭影院频道为例[J]. 现代视听,2017(6):83.
[24]美国皮尤研究中心. 全球新兴经济体移动设备使用情况[R/OL]. 皮尤研究中心,2019-03-07.
[25]拉兹洛. 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M]. 戴侃,辛未,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