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歌唱风格与音色技巧-声乐演唱技巧与舞台表演实践

歌唱风格与音色技巧-声乐演唱技巧与舞台表演实践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格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一)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是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美声唱法即优美的歌唱,并兼有美丽的歌曲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还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一种声乐学派,因之通常又可译作美声唱法、美声学派。

歌唱风格与音色技巧-声乐演唱技巧与舞台表演实践

不同风格的音色表现有美声、民族、原生态、通俗等。风格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歌唱的风格、特色就是指演唱的个性(其中包括演唱者的演唱个性和独有的色彩),要获得演唱特有的风格和特色与演唱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个人素质、生活阅历、民族、艺术造诣等有关,但最关键的是音乐语言和演唱技术技巧。

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它是通过艺术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内在和深刻,从而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时代、民族或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或达到了成熟的标志。风格的本质意义还在于,它既是艺术家对审美客体的独特而鲜明的表现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者对艺术品进行正确的欣赏、体会、品味的结果,因而它在某种更深刻的意义上揭示了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本质特征之——现实世界与审美客体的无限丰富性与多样性。风格是由艺术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与由作品的题材、体裁以及社会、时代等历史条件决定的客观特征相统一而形成的。风格的形成有其主、客观的原因。在主观上,艺术家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艺术素养、情感倾向、个性特征、审美理想的不同,必然会在艺术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各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显著特征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就是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和具体表现。在客观上,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必然要受到其所隶属的时代、社会、民族、阶级等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而艺术品所具体表现的客观对象,所选择的题材及所从属的体裁、艺术门类,对于风格的形成也具有内在的制约作用,这就是形成风格的客观条件。艺术风格具有多样化与同一性的特征。现实世界本身无限丰富的多样性,艺术家各不相同的创作个性,以及艺术欣赏者审美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即使是同一艺术家的作品,也并不排除具有多样风格的可能性。也正是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极大地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同一艺术家的多样风格由于其创作个性的制约而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风格特征。不同艺术家之间的风格区别也不能不受到他们所共同生活的某一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需要和艺术发展的制约,从而显示出风格的一致性。风格的多样化与一致性相互联系、渗透,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现象,在进行艺术评论时应注意区别。在艺术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同一类型的风格往往会形成一种艺术流派,各种艺术流派的发展、演变不仅构成了艺术的发展历程,而且也反映了各时代社会思潮和审美理想的变化。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首先是它以音乐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为特点。美声唱法即优美的歌唱,并兼有美丽的歌曲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还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一种声乐学派,因之通常又可译作美声唱法、美声学派。美声歌唱不同于其他歌唱方法的特点之一,是它采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其次是它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美声唱法在演唱技术上的特点如下:①呼吸,要求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因此,排斥啜泣时的锁骨部位的呼吸法和胸式呼吸法,主张胸腹混合式的横膈膜呼吸法。②起音,美声学派把轻松、明亮、准确、圆润的起音,看作是正确发声的关键,是调整气息及喉头状态以及集中共鸣的最基本的手段。起音分软起音和硬起音两种,初学者宜以练软起音为主,跳音练习也是一种很有益的练习,它实际上是一系列的起音,有利于锻炼呼吸支持、喉头的积极配合和集中声音的共鸣。良好的起音应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在良好起音基础上的演唱,可以使声音有弹性,有持久力,节约声带和体力消耗,延长演唱寿命。③声区,声区的统一是美声歌唱训练中的试金石,美声唱法取得声区统一的主要方法是,强调唱好各声区间的“过渡音”,就是唱上行音阶时,要把前一个声区的最后3个半音,唱得稍带下一个声区的特征(即虚些、假些、暗些);唱下行音阶时,较高声区的最后下行的3个半音,要唱得稍具有较低声区的特征,即实些、真些、亮些。破坏声音连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起音不准确,滥用滑音;声区不统一,音量忽大忽小,音色忽明忽暗,或出现破裂音;呼吸控制不佳,气息逼紧;元音的共鸣部位不统一,特别是“窄”元音(i,e)和“宽”元音(a,o,u)之间的不统一等,都影响声音的连贯。④音量,美声学派注重追求圆润、明亮、优美而抒情的音质,它的格言是“追求音质,音量自然会来”。它十分重视在一个单音上渐强渐弱的控制能力的训练,这不仅是训练呼吸控制和音量变化的能力,而且还可使声音松弛富有弹性,音色有多样变化,以丰富艺术表现力和促使声区的统一。⑤音质,明亮、丰富、圆润而又具有金属色彩、富于共鸣的特殊音质,是美声歌唱的特征之一。人们往往从音质上来检验学派的正统性。良好的音质是良好的声带闭合、适度的气息冲击、适度的喉的低位置、适度的软腭提起,喉部及咽部肌肉积极但又不僵硬、不紧张的配合,正确的舌位,松弛的下巴和口型,自然而美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等因素综合协调一致的产物。理想的音质是既明亮又圆润,既结实又松弛,即所谓“又明又暗”。⑥微颤,歌唱中正常的微颤应是每秒钟6—7次,过快或过慢都会破坏声音的连贯或造成不悦耳的音质。过慢的微颤又称声音“摇晃”,是喉头压得过低,过分追求声音的“深度”或洪大音量所致;四个世纪以来,美声歌唱的演唱风格、演唱技巧随着时代、作品的发展而发展,至今仍盛行不衰。

(二)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主要是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所用的技术方法及一些规律。它们既是从戏曲、曲艺、民歌这些民族传统唱法中提炼和继承下来的,同时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优秀的结果。语言规律的差别以及对咬字、吐字、语言在演唱上的不同处理与强调程度,是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的原则区别。语言既是咬字、吐字的依据,也是发声、用气、共鸣等技术手段的依据,又是音乐曲调的依据。而语调、语气、语势则是形成风格的主要因素。民族唱法是借鉴西洋、民间、戏曲等手法民族化了的唱法,由于迎合了中国的语言规律和音乐欣赏习惯,深受中国人民的欢迎。与此同时,它又与西洋唱法、民间唱法等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呼吸上看,民族唱法是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适用于灵活多变的民族歌唱气息应用,而一些西洋唱法采用稳劲的腹式呼吸,民间唱法则多用胸式呼吸。例如《好日子》《好运来》《祖国之恋》等歌曲。一般说来,中国的民族唱法适应中国人体格小、嗓子薄、说话发声靠前的特点,讲究声音的高亢嘹亮,假声的独特运用。民族歌曲多是当地语言音调的高度旋律化,丰富的“润腔”是它重要的欣赏点。(www.xing528.com)

(三)原生态唱法

原生态唱法,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原生态唱法是近几年才被大众慢慢认识的,特别是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把这种唱法与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并列一起,因此涌现出了大量的原生态歌手。歌曲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走西口》等歌曲。原生态唱法只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种说法,学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原生态唱法却是一种原始的未加工过的唱法,着重用本民族语言、曲调演唱。

(四)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始于中国20世纪30年代得到广泛的流传。通俗歌曲、流行歌曲、大众歌曲、时代歌曲等的演唱方法,介于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之间,产生并传唱于城市及广大青年群众之中,从文化市场的小剧院游乐场、歌舞厅和音乐茶座等市民文化中逐渐形成一种青年人和城市人所喜爱的自唱、自演、自娱、自乐的通俗易懂的娱乐性、抒情性或发泄性音乐,并得以商业性的货币资助和现代化的电声传播而风靡歌坛,冲击和充实着有基础、多特色的唱法,称为时代的弄潮儿。这种唱法开始叫流行歌曲唱法,后来称通俗唱法。在演唱时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很少使用共鸣,故音量较小。如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千言万语》《恰似你的温柔》等,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通俗唱法声音的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真声唱,接近生活语言,轻柔自然。如歌曲:《执着》《铿锵玫瑰》《快乐老家》《不见不散》《神话》《死了都要爱》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