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藏高原植被类型及其退化趋势

青藏高原植被类型及其退化趋势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藏高原植被类型青藏地区植被类型主要有山地荒漠、山地灌丛、高山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几类,生长季大约从5月初持续到10月中旬。高寒草原为草原群落的一种植被类型。植被类型有以营养繁殖为主的多年生草本、垫状小灌木或垫状植物。植被退化趋势明显。

青藏高原植被类型及其退化趋势

(1) 青藏高原植被类型

青藏地区植被类型主要有山地荒漠、山地灌丛、高山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几类,生长季大约从5月初持续到10月中旬。

高寒草原为草原群落的一种植被类型。分布于长江源、黄河源,由耐寒耐旱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小半灌木组成,以紫花针茅、沙生针茅、羊茅、青藏苔草、西藏蒿草为主。它一般在海拔4 000 m以上。环境为寒冷而潮湿,日照强烈,紫外线作用增强,空气稀薄,土壤温度高于空气温度,昼夜温差极大,年平均温度不到1℃,植物生长季短,年降水量约400 mm,相对湿度70%以上。植物多低矮丛生,叶面积缩小,根系较浅,植株形成密丛。我国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和南部,帕米尔高原及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亚洲中部高山。植被类型有以营养繁殖为主的多年生草本、垫状小灌木或垫状植物。如针茅属紫花针茅、座花针茅,以及克氏羊茅、假羊茅,还有莎草科硬叶苔草,小半灌木有藏籽蒿、藏南蒿、垫状蒿等。垫状植物有垫状驼绒藜、垫状点地梅、垫状棘豆、垫状蚤缀等。

高山草甸又称为高寒草甸,分布于果洛、玉树、那曲一带,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其植被组成主要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矮蒿草、小蒿草、线叶蒿草、短轴蒿草等多种蒿草为主,常伴生中生的多年生杂类草。植物种类繁多,莎草科、禾本科以及杂类草都很丰富。密丛性短根茎蒿草属,为重要的组成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层次不明显,生长密集,植株低矮,有时形成平坦的植毡。草类如蒿草、羊茅、发草、剪股颖、珠芽蓼、马先蒿、堇菜、毛茛属、黄芪属、问荆等,小灌木如柳丛、变色锦鸡儿、藏北锦鸡儿、矮生金露梅、甸旬水柏枝仙女木、乌饭树等,下层常有密实的藓类,形成植被的茎层。

山地灌丛则主要分布在高原东部的中低山和河谷地区,以杜鹃、窄叶鲜卑花、金露梅、香柏、高山柏和乌饭叶矮柳灌丛为主。

青海共和至玉树公路走廊多年冻土区沿线植被以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原沼泽草地类型为主。由于地势高峻、气候严寒,常年受寒风袭击,高大森林、乔木在这里已无踪迹,灌木也难正常生长,偶有金露梅、沙棘等灌丛分布,株高也不到10 cm。这里草本植被发育生长的特性与其他地区草原植被相比较,具有以下特征。

1) 植被组分简单,群落外貌单调

无论是高寒草原还是高寒草甸群落,每平方米均有植物8~15种,比其他同类草地种类要少。植物组成中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为优势种。伴生种较少,使得草地景观单一。

2) 植物生长低矮,生产量低

在多年冻土地区严寒、大风的气候条件下,植物返青迟,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萌芽,9月初地上部分开始枯萎,生长期短,一般整个生长期不足100天。植被生长十分低矮,草群层次不明显,基本上是一层。绝大多数草地类型植株平均高度只有5~15 cm。有的高山嵩草平均高度只有2~5 cm。由于生长低矮,生产量都较低,一般每公顷产鲜重都在1 050 kg左右,低的只有300 kg。

3) 植物适应能力强,根系发达

在长期生存选择过程中,这里的植物对高寒干旱的严酷生态环境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如草甸生态系统植物同样具有发达的根系。以早熟禾为例,地上部分一般有7~12 cm高,较为稀疏,而地下部分一般长12~14 cm,且十分密集。一般来说,多年冻土地区植被地下生物量往往是地上生物量的数倍,甚至达到数十倍之多,这充分表明高寒地区植物适应高寒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

4) 植被的退化

由于高寒、干旱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植被生存环境极为脆弱,部分地段及风口地段、西向坡、迎风面出现黑土滩、沙化和植被退化特征,且较为严重。

植被退化趋势明显。植物个体群落组配和草地质量发生了变化;草地植物变为矮小稀疏和差劣。生物多样性下降、盖度变小,第一性生产力减少。草原面积退化率不断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年平均退化率为4.6%~7.6%。(www.xing528.com)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十多年来群落结构和组分趋于简单化,生物量及群落中优势种的比重明显下降,伴生种内中旱生植物如梭罗草、胎生早熟禾、青藏苔草、粗壮苔草等禾草和耐干旱的莎草科植物种类明显增加。这些植物耐寒性能强,根系特别发达,草层总盖度变化不明显。

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和鲜草产量等变化并不明显。优势种仍然是以密丛短根植物藏嵩草为主,但样方内植物种类数量有所增加。群落中潜入了一些中旱生禾草及杂类草,如胎生早熟禾、梭罗草、紫堇、圆穗蓼和蒲公英等,使得群落中伴生种类增加,优势种嵩草属植物在群落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2) 大、小兴安岭植被类型

大兴安岭地区地带性植被为寒温带针叶林,以兴安落叶松为单优势种,混生有樟子松白桦、蒙古栎、黑桦、紫椴、水曲柳、黄菠萝等。

大兴安岭北部在植被区划上基本属于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带,地处连续多年冻土地带,是东西伯利亚山地南泰加林向南的延伸部分,在区系植物地理上属于达乌里区系,植物种类多为西伯利亚和达乌里区系所共有,拥有植物1 200余种。

大兴安岭植物垂直分布不明显。以白卡尔山和英吉里山为例,一般在海拔1 200~1 400 m的石质山顶,呈现高山带寒原性状,多地衣、藓类植物,除有成片的偃松外,还有岩高兰、刺尔草等高等植物。1 200 m以下为落叶松针叶林带。约300~500 m间为落叶阔叶林带,西部白桦、山杨为主;东南部以白桦、蒙古柞、里桦为主。大约在300 m以下为森林草原带。

按照生物地理群落学的观点,兴安落叶松可划分为许多林型,主要有落叶松—杜鹃林、落叶松—草类林、落叶松—杜香林、落叶松—蒙古柞林、落叶松—杜香—水藓林、落叶松—溪旁林、落叶松—绿苔—水藓林和落叶松—偃松林等。

大兴安岭南段大部分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地处岛状融区多年冻土地区。这一地区的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基本与北部相同,由于受人为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兴安落叶松林的成分大大减少,而蒙古柞、黑桦、白桦的成分相应增加,东南坡以蒙古柞、黑桦占优势,西坡的外缘分布有白桦、山杨林。兴安落叶松退居于大兴安岭山地轴部和海拔比较高的山体,分布面积而论,西坡多于东南坡。北部的落叶松林由南北分界线沿轴部向南延伸至毕拉河和扎敦河流,由北向南大致呈一楔形,由此向南于主岭上断断续续,至乌奴耳和绰尔河流向南又开始逐渐增多,其分布宽度逐渐加大,直到阿尔山天池上,由北向南又呈一倒楔形。

兴安落叶松林在本区的主要林型有落吉松—杜鹃林、落叶松—草类林、落吉松—蒙古柞林、落叶松—杜香林、落叶松—杜香—水藓林和落叶松—溪旁林。大兴安岭东南坡多落叶松—杜鹃林、落叶松—蒙古柞林和落叶松—草类林,而西坡除落叶松—杜鹃林、落叶松—草类林外,主要是落叶松—杜香林、落叶松—杜香—水藓林和落叶松—溪旁林,排水不良的地段尚分布有落叶松—绿苔—水藓林。

小兴安岭—老爷岭地区地带性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主要植物有红松、臭松、红皮云杉、水曲柳、核桃楸、黄菠萝、山葡萄、北五味子、狗枣子猕猴桃等。

小兴安岭植被东区系植物地理上属长白区系,拥有植物2 000余种,其中有一半是东南亚特有种,在未经破坏的森林中,林冠上下木与活地被物都很密,有常绿的半寄生植物,还有藤本植物。

小兴安岭南以松花江为界,北至呼玛与大兴安岭相连。本区亦可分为两段,大致以北纬49°为界,北部为阔叶林区,南部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占优势的林区。

小兴安岭北段在植被分布上是由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林逐渐过渡到大兴安岭植被区的地段。大致由红松阔叶林过渡到蒙古柞林或黑桦—柞树林,而后转入蒙古柞—樟子松林、蒙古柞—兴安落叶松林和兴安落叶松林。

小兴安岭南段以红松洞叶林占优势,红松树高可达35 m,直径1 m余,在林中占有上层林,幼年喜阴,多生于阔叶林下,长成原转为阳性树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