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藏高原冻土区现状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区,然而近30年的时间里,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一直呈现区域性退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① 多年冻土退化为季节性冻土;② 多年冻土总面积减小,同时季节性冻土面积增加;③ 季节冻结深度减少,同时融化深度增加;④ 地温升高;⑤ 多年冻土分布下界升高。其中在青海高原中、东部的季节冻土向片状连续多年冻土过渡区退化显著,1981—2000年间有3.1×104 km2(约4.3%)的冻土销声匿迹,同时季节冻土面积增加3.1×104 km2。巴颜喀拉山南坡清水河地区的岛状冻土分布南界向北萎缩了5 km,黄河、清水河沿星星海南岸、黑河沿岸、花石峡等岛状冻土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出现了冻土层不衔接和融化的情况,甚至有些多年冻土慢慢消失。1991—2000年巴颜喀拉山南坡多年冻土下界上升90 m,北坡下界上升100 m,1995—2010年布青山南坡分布下界上升80 m,北坡下界上升50 m。
伴随着多年冻土的退化,多年冻土区水文、土壤及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冻土区的地下水水位降低;土壤温度逐步升高,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水分含量降低;植被类型则由沼泽化草甸变为典型和草原化草甸,最终演化成沙化草地;植物的群落则从湿生、中湿生慢慢转变为中生、中旱生甚至旱生,草本植物高度变低,植物覆盖度降低,高寒沼泽、湿地和河湖萎缩,土地进一步荒漠化和沙漠化使地表覆盖条件改变。
(2) 东北冻土区现状(www.xing528.com)
受区域气候快速变暖的影响,位于亚欧大陆南界附近的我国东北地区的冻土退化强烈而且日益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自末次冰期以来,在中国境内的冻土南界在1.0℃年均气温等值线附近变动。与末次冰期极盛期相比,南界已经北移了约100~150 km。19世纪以前,东北地区的人为活动很少,直到20世纪前,自然环境基本未受到扰动。20世纪30~40年代,受战争破坏,自然环境遭受空前浩劫,原始森林被破坏殆尽;20世纪50~90年代,小兴安岭森林覆盖率急速下降,结果由于植被和有机物让覆盖层破坏,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的残留欧亚大陆多年冻土加速退化。
受冻土发育特征和气候变化的强烈区域差异的影响,多年冻土在南界和岛状多年冻土区以及受人为活动影响大的地区退化较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