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书院,这种烙刻着鲜明时代印记的古建筑,始于唐,盛于宋,总在科举考试、学子云集的地方出现。
高州当然不会缺少书院。不过,所有的思潮或运动跨越千山万水来到高州,都成了蜗行牛步。高州出现古书院,已经是明朝的事情了。当时高州城的“九街十二巷”已相继形成,一座座书院相继出现在那些大街小巷里,成为高州文化的象征。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真正有能力的人常匿于市井之中,虽身处喧嚣尘世,却大智若愚,淡然处之,成为最终的人生赢家。吴国伦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这个湖北省阳新县的进士,像很多不幸的正直文人那样,因遭奸臣忌恨,被贬到当时荒凉的高州,任高州知府。面对淳朴热情的高州人,吴国伦忘记自身的坎坷和痛苦,与高州人并肩站在一起。
◎这座书院的前门,踏入的不一定是莘莘学子,但它终会被历史铭记
◎这间位于仓边街的旧书院如今破败不堪,过路的人或许也难以想象这里有过琅琅书声吧
周边倭寇侵犯高州时,吴国伦带领高州人,亲临前线督战,痛击倭寇。在太平年代,他捻须沉吟:要改变高州蛮荒的面貌,百姓需要被教育。京城学校那些模糊的面貌在他脑海中慢慢变得清晰起来。心念一动,马上行动。他挨家挨户走访,极力邀请高州名流带头捐资。1569年,在高州城东(现高州中学初中部),南岳书院终于建成,一车车的书往宽大明亮的书院里送。藏书两万多册的南岳书院,立刻吸引了众多高州学子前来求学,吴国伦亲自给学子上课。
历经了440多年的风霜雨雪,南岳书院曾改名“高文书院”,后又改成高州中学,为高州的发展培育了大量的人才。譬如清朝状元林召棠,曾就读于高文书院,后来被高州知府聘为高文书院教授。
我们寻找高文书院时,只找到一汪碧绿的池水——传说中的墨砚塘。历史绝尘而去,连个背影都没留下。可当时高文书院的出现,点燃了高州各地建造书院的热潮。
古高州郡下辖六个县,六属的读书人都要来高州城参加府试和更高一级的院试。六属的宗族眼看着高文书院的成功,匆忙集资,也要在高文书院周围购地,兴建属于自己姓氏宗族的“私家”书院,这样既可以就近沾些官气、运气,也可以为族人读书赴考提供一个居所。于是,在城东的常平街、升平街、仓边街、东门巷、中山路东段、北直街一带,一座又一座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当城东地区也容纳不下那么多书院时,远一点的后街、永镇街、新安街、大陵驿巷也成了理想的书院建造点。一百多座高州书院就这样横空出世。每三年一次的大考马上开考了。各地方的学子早早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了高州城。陈姓的学子来得最早,他们找到自己宗族所建的大文范书院,安顿下来,进入了紧张的备考复习。
◎北直街的唐氏书院里,曾经的书香味四散而去,只留下岁月赋予的沧桑痕迹
从文明的系统上看,古书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以时空为线索的文化脉络,渗透了古代高州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完成了历史使命,承受了太多的风雨,古书院再也直不起曾经傲岸的腰杆。
目前,高州除了常平街、后街、北直街、环城东路等地仍能看到几座古书院外,其余的均已凋敝、破败或坍塌,消失殆尽。尚存的古书院也许今天还可看到,明天说不定又被拆了。(www.xing528.com)
现实让人唏嘘,唏嘘叹息之余还需要理智客观地进行辨析。一座座破旧颓废的古书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难以承担科技发展带来的福祉,让寻访者见之心惊胆寒。拆旧,并不是要一味拆除破废的古建筑,也并不是要破坏当代人与先贤的心灵交流和互动,而是通过拆旧和建新重塑古建筑所凝聚的精神,传承被赋予了新时代内涵的古书院文化。
◎在现代高楼建筑之间的古书院,显得更加渺小
◎书院这副破败衰落的样子,似是逃不开被拆除的命运
拆旧建新,如何建、怎么建,才是真正考验当代人的大问题。在制度措施健全而资金短缺的尴尬现实面前,我们更需要精神支柱——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共同提高百姓对文物的保护意识。
高州古书院本来就是以宗族姓氏为单位建起来的,如能发掘其氏族的向心力,一起参与修建,像粤北的南雄珠玑巷那样,带来的将是双赢的局面。
退一步而言,古书院被拆除了,还可以在原址上兴建一座小型纪念馆,我们大可将古书院的影像等资料保存展览。这样的倒下或矗立,会不会孕育出城市新文明的种子?
高州古书院,何时能穿越风雨的迷茫,走向现代的建构?
小贴士
▲保存完好的南皋学舍
南皋学舍是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旧址,位于高州市政府门前30米右侧与环城南路交汇处,原是一座建于清朝的古建筑,为州府学宫生员所居,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民主革命时期为农民协会办事处使用,但其建筑形制不变。南皋学舍既是革命旧址,又是一处富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品位典雅的古建筑。
1926年9月,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在此以黄学增、朱也赤为首,统一领导广东南路15县2市的农民运动。历时一年多,先后建立了10个县农会,146个乡农会,为广东省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旧址原是清朝书院南皋学舍,总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砖木结构,由两座互相贯通的二层阁楼式单体建筑合成,面阔共七间,分前中后三进,总进深31.6米,面阔30米,进间有天井,院落式布局,硬山顶。檐底彩绘精美壁画,门楣题写励志、吉祥词语,还题有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对联。1999年,按原风格进行全面维修。现西座辟为“高州革命斗争史展览馆”,东座开办“高州市书画院”,展示和交流名人墨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