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上,林木葱茏,且庙宇神像众多,佛香缭绕
高州观山,位于高州鉴江西侧,海拔657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高州著名的山岳,也是“岭南百景”之一。
据说,西晋末期,浮山岭下的读书人潘茂名在城东的东山偶遇仙人指点,到观山挖玉井汲泉,采药炼丹,给高州百姓治病。遇到水灾,他就乘着石船救助灾民。在高州人们享受太平日子的时候,潘茂名在西山(观山)白日升仙了。从此,观山又名仙山、升真岗。山上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既可远眺群山,也可俯瞰鉴江,高州城秀景尽收眼底,因此仙山也被称为观山。
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在南北朝时期兴盛一时,当时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代诗人杜牧所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印证了南朝寺庙之多。
明朝初期,人们在高州观山的中部兴建了观山寺,随后,玉泉寺、吕祖殿、潘仙殿、报德祠、观心阁等道教庙宇和多座亭台逐渐建起来。于是,观山上形成了以道教建筑为主体的宗教建筑群。各寺庙亭台布局错落有致,回廊百折,庭院精致,在雅静幽深的秀丽山色衬托下,兀自生发出一轮庄严肃穆、神秘圣洁的光辉。
明知府孔镛游历观山后,感慨万千,咏七绝一首:“偶来山上觅灵踪,路入琼花夹翠松。琳馆也随兵燹废,独留仙井最高峰。”在孔镛游览观山时,琳馆因兵荒马乱而荒废了。今天,除了玉泉寺、吕祖殿以及部分亭台古建筑尚存,其他古迹已在时代的变迁中被部分或全部拆除。观山寺仅保存了正殿遗址供后人缅怀,最高峰上的仙井也早被掩埋。观山上各寺庙曾经的辉煌,我们只能通过前人的描述加以想象。
明万历年间,知府张邦伊再度修建观山寺,在寺内创设佛殿、僧舍,并在寺门口竖立潘仙道像。
◎观山寺现在只保存了正殿遗址供后人缅怀,最高峰上的仙井也早被掩埋,我们只能通过前人的描述自行想象其时宏伟的景观
当时高州举人冯名望游观山寺后,题咏《观山寺》:“鉴江几曲绕西流,隔水青山郭外幽。古刹久虚经幻劫,荒林新辟见山丘。桄榔霭合疏钟出,睥睨烟深半岭收。山海不缘兵火解,谁传梵语到峰头。”明万历举人龙南知县李元畅写下《游观山寺》:“苏门不可到,鸾啸学孙登。急雨扶秋色,孤云伴定僧。竹房全凿翠,茶鼎半绕藤。礼罢渚天黑,归途影佛灯。”两诗把观山寺的幽雅环境尽写无遗,令人神往。清乾隆二年(1737年),政府对观山寺进行全面修葺。小家碧玉的吕祖殿建于修葺之时,每间独立的小房皆有诗意的名字,如“芥子山房”“云林书屋”“翠微深处”等。重修后的玉泉寺更是清幽典雅,富有神韵。仙踪虽逝,但仙人遗留下来的仙气仍在观山萦绕,庇佑苍生。
◎仙踪虽逝,但仙人遗留下来的仙气仍在观山萦绕,庇佑苍生
◎很多虔诚的香客登上观山,在各路神明面前细诉他们的烦恼与心愿,让木鱼声抚慰其内心的焦躁
平日,观山静谧清幽,但每逢农历初一或十五,观山会变得热闹非凡。除了高州本地的信徒,很多虔诚的外地香客也会匆匆赶赴观山,在各路神明面前细诉他们的烦恼与心愿。袅袅的香烟弥漫山间,抚慰了不少焦躁不安、无所适从的灵魂。
珍贵的碑刻文化也体现在这片古老的寺庙群上。这些碑记中有诗碑、记事碑、捐题碑以及各个名家的题词手记、碑记等。其中,最为珍贵的是雕刻于观山寺半山腰钓鱼台上的一首回文诗。
顺读如下:
悠悠绿水傍林偎,
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
冷井寒泉碧映苔。
鸥飞满浦渔舟泛,(www.xing528.com)
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烟上走,
流溪远棹一篷开。
倒读则为:
开篷一棹远溪流,
走上烟花踏径游。
来客仙亭闲伴鹤,
泛舟渔浦满飞鸥。
苔映碧泉寒井冷,
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观落日,
偎林傍水绿悠悠。
此诗顺读、倒读都有独特的韵味和意境,其精彩绝妙令无数文人折服。有学者考证此诗刻于明朝,也有学者认为是清朝进士高州曹江人陈天锡所作。虽然无法确定作者是谁,但它的文化价值已广受认可。
清朝书法家周朝勋对曰:“观山寺驻观山寺香月清观山观日引人入胜,鉴水河流鉴水河淡云秀鉴水鉴天促我超凡。”
民国民主革命者、诗人熊英诗云:“奇峰倒浸一弯水,照影重来十五年。阅世尘颜嗟老矣,饱霜乔木尚嫣然。高人隐处名山重,林罅窥江妙句传。可惜良辰风日好,不曾携酒过平川。”
高州观山,一座融历史、文化、民俗与艺术于一体的大观园,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仍以其特有的原始神秘气息,成为人们心灵皈依的圣地。
怎么去
观山寺群位于高州市观山路4号,乘坐公交车2路、3路或12路至观山寺站下,步行200米左右即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