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函谷关:老子访友、寻得灵宝符

函谷关:老子访友、寻得灵宝符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文献记载,函谷关有新旧之分。关口设在谷中,因而取名为函谷关。新函谷关在今河南新安县东,西汉元鼎三年把函谷关移到这里,距旧关有三百里之远。东汉中平元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设置了八个关口,函谷关为八关之首。玄宗派太监到“函谷故关尹喜台西边”寻找,果然找到了灵宝符。老子到了函谷关,拜访老朋友尹喜。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还认为,关尹子是秦国人,并不是函谷关令尹,而是家住函谷关。

函谷关:老子访友、寻得灵宝符

老子一行风尘仆仆,来到了一个关口。这个关口后来叫做函谷关,当时有没有这个名称,由于文献阙载,就不得而知了。

据文献记载,函谷关有新旧之分。旧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是战国时期秦国设置的。这里东自崤山,西至潼津,绝岸壁立,谷深道狭,险峻如函,所以通称函谷,号称天险。关口设在谷中,因而取名为函谷关。新函谷关在今河南新安县东,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把函谷关移到这里,距旧关有三百里之远。东汉中平元年(184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设置了八个关口,函谷关为八关之首。到了三国时期,于魏正始元年(240年)被废弃了。如今遗址尚存,陇海铁路经过此地。

通常认为,老子西行时出的关口就是河南灵宝境内的旧函谷关,因为这里是进入秦国的必经之地。另据记载,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正月,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奏说:“玄元皇帝下凡了,在丹凤门大路上现形,告知赐给的灵宝符在桃林县故关令尹喜住宅旁边。”玄宗派太监到“函谷故关尹喜台西边”寻找,果然找到了灵宝符。于是,下令在大宁坊建造玄元庙。同年二月,又下令把桃林县改为灵宝县了。所谓老子下凡等事固然荒诞不经,但通过这个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函谷关演变的历史过程,了解到老子在西游途中与尹喜相见的关口就是旧函谷关。

有一种意见认为,老子所出之关为散关。比如,晋代人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说:“老子西游时,在散关遇到了关令尹喜。”散关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因此,反对这个说法的学者指出:散关是秦国西部的一个关口,出了散关就是西域,所谓散关之说是道教徒们为了证实“老子化胡”说而杜撰的伪证。

老子到了函谷关,拜访老朋友尹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至关,关令尹喜曰……”。对“关令尹喜”这四个字,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1)有人以“关令”为官名,“尹喜”为关令的姓名。汉代人刘向在《列仙传·关令尹》中就说:“关令尹喜是周朝的大夫……当老子西游时,喜先看到了一种气,便知道有个真人将要经过这里……尹喜也自己写了一本书,共有九篇,书名叫《关尹子》。”显然,刘向认为关令是官名,尹喜是关令的姓名。这一说法对后世颇有影响,南朝宋人裴驷的《史记集解》、唐代人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中就引述了这一说法。

(2)有人以“关令尹”为守关的关吏,“喜”为关吏的名。汉代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收录《关尹子》九篇,并注释说:“名字叫喜,担任关吏。老子过关的时候,喜辞去关吏职务,跟随老子而去了。”严格来说,这种说法中掺杂了后人的观点。比如,班固只说“名喜”,担任“关吏”,而没有说姓什么,更没有说担任“关令尹”。因此,这种说法或许与上述第一种说法根本上是一致的。

(3)有人以“关”为姓,以“尹”为名。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史记》的“关令尹喜曰”一句中,本来没有“令”字,“关尹”是老子友人的姓名,“喜”是动词,表示欣喜之意,并非关尹之名。因此,所谓“关尹喜曰”,是“关尹喜悦而发言”的意思。究其根据,源于周庄。在《庄子·天下》篇中,记载关尹其人,与老聃并举。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还认为,关尹子是秦国人,并不是函谷关令尹,而是家住函谷关。

比较而言,第一种说法简单明了,所以本书采纳了这一观点。

尹喜和老子是老朋友了,他的学术观点也和老子相同。尹喜原先居住郑国时,有一位徒弟名叫列御寇,人称列子。据《列子·说符》记载,列子学射箭的时候,射中了靶心,高兴地向关尹子报告。

关尹子问道:“你知道你是怎样射中的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那么,还不行。”(www.xing528.com)

列子回到家里,又练习了三年,然后又来向关尹子报告练习的情况。

关尹子仍然问道:“你知道你为什么射中的原因了吗?”

列子回答说:“知道了。”

关尹子高兴地说:“那就可以了。要牢牢记住其中的道理,不要丢失了。不仅是射箭要知本,而且治国与治身都是如此。所以圣人并不注意存亡本身,而关注存亡的原因。”

在这里,关尹子提出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思想,与老子讲的“知常”说以及“既认识万物,又保持万物的根本”的要求一样,是认识论的重要原则。

尹喜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气功大师。有一次,他的学生列子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至人潜入水下行动而不窒息,踩在火上而不觉得烫脚,走在万物之上而不战栗。请问他凭什么到了这个地步了呢?”

尹喜回答说:“这是保守纯和之气的缘故,不是凭普通的知巧和勇敢就能做到的。坐下吧,我告诉你。凡是有具体形貌、声音、颜色的,都属于万物。物与物之间,为什么差别很大?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超越他人,比其他人先到了这个地步?这只不过是因为有具体颜色的缘故。其实,物在无形中形成,能达到无所谓变化的境界。能够达到这个极限的人,他物怎么能阻挠他!他将处于不过当的限度,而藏心于无始无终的变化之中,神游于万物的本原与归宿,始终专一地守持本性,涵养自己的精气,与天地合德(本性一体),以通向自然造化。像这样的人,他的天性完备,他的精神凝聚,外物怎么能侵入呢?”

尹喜又对他说:“酒醉的人从车上掉下来,即使受伤也不会摔死。他们的骨节和别人完全一样,而受到伤害的情况却不相同,这是因为他的精神凝聚,坐车了也不知道,掉下来了也不知道,生死惊惧都不能进入他的心胸中,因此,他碰撞外物而不惊惧。酒醉的人都可以这样,何况得自然之道的人呢?圣人与自然统一,所以没有什么东西能伤害圣人。”

这一番问答实际上讲的是气功学原理。潜入水中不窒息,踩在火上脚不会被烧伤,都是被现代气功所证实了的。从原理上说,那就是要保守纯和之气。要做到保守纯和之气,又必须懂得天地万物的根本大道。只有这样,才能不为外物所侵扰,从而保守纯和之气。这个观点与老子所说的“专气致柔”完全一致。

后人对老子和尹喜的学术观点有这样的评述:“以天地万物的本原为精致,以有形的物体为粗糙,认为储积实际是不足,恬淡地与造化之神独自共处……这是关尹、老聃所爱好道术。他们建立了常无与常有统一的学说,把一切归于最高的太一,以柔弱谦下为处事的范式,以空虚不排斥万物为实质。”在《庄子》《列子》中,都把老子和关尹并列。现在有人认为,可以说老子与关尹是道家学派的两个创始人。当然,历史上也有人鄙视关尹,把他的著作也贬得一文不值。

尹喜盛情款待老子,两位老友切磋学术观点。老子回忆并述说了自己近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从担任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到丢官归家,从孔子到周朝问礼到自己在家探求自然法则,以至现在准备出关隐居,这几十年里思想的变化,政治观、人生观的重大转变。尹喜听得很有兴趣,建议老子把它写下来传给后世。按老子的本意是不想留下文字东西,但经不住尹喜的劝说,终于答应把自己的道术观点总结一下,写出来。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老子写出了五千言,分上下篇。上篇以“道可道,非常道”起首,所以后人称之为“道篇”;下篇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开头,所以后人称之为“德篇”。此外,这上下两篇又被合称为《道德经》。这部五千言的《道德经》由尹喜保留,经列子传给了后代。自庄子以后,开始广为流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