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选择西行秦国,认定最佳选择

老子选择西行秦国,认定最佳选择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权衡利弊,前思后想,认定只有西行前往秦国才是最佳选择。从思想根源上说,老子西行前往秦国,与由余的事迹不无关系。秦穆公把由余视为尊贵的客人,热情款待,并向他咨询征伐戎王的具体情况。公元前623年,秦国就采纳由余的谋略,征伐戎王,并夺取了戎王所属的十二个小国,开拓千里疆土,于是称霸于西戎了。老子选择秦国为归隐之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门生杨子是秦国人。

老子选择西行秦国,认定最佳选择

诸侯争霸,战祸横飞,哪里才是安度晚年的理想之地?老子权衡利弊,前思后想,认定只有西行前往秦国才是最佳选择。为什么呢?因为秦国现在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秦人推崇的一些东西比较接近老子的思想,老子特别想去秦国看一看,归隐在那里。

从思想根源上说,老子西行前往秦国,与由余的事迹不无关系。

由余的先人是晋国人,后来逃到了西戎部落。公元前626年(秦穆公三十四年),戎王听说秦穆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就派遣由余到秦国来考察。秦穆公特地让由余参观豪华的宫室和积聚的财物,以显示秦国的富裕。

不料,参观之后,由余却说:“这些宫殿,若让鬼神来建造,会使鬼神也劳累。若让百姓来建造,会使百姓都受苦。”

秦穆公感到奇怪,问道:“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来管理国家,然而还不断发生混乱。现在,你们戎夷之人没有诗书礼乐法度,用什么治理国家,不也太困难了吗?”

由余笑笑说:“这恰恰是中国所以不断发生动乱的原因。自从至高无上的圣人黄帝制定礼乐法度以后,虽然自己带头执行,也仅仅收到了些许治理效果。到了后世,君王骄淫奢侈日甚一日,借法度的威力,变本加厉地压迫下层老百姓。下层老百姓困苦贫弱到极点,就自然埋怨上面的大人,又希望大人们能施行仁义。上下互相斗争指责,互相篡夺杀戮,以至于灭了整个宗族。这都是由诗书礼乐法度造成的。而我们戎夷之人不是这样的。上面的人怀着朴实的道德,款待他们下面的人,而下面的人胸怀忠信,侍奉他们上面的人。处理一个国家的政务如同管理一个人,不知道用什么来治理,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治。”

听完由余讲的道理后,秦穆公退出来,问内史廖:“我听说,邻国如有圣人,则是敌对国家可忧虑的事情。现在,由余为人贤能,这对我没有好处,怎么办呢?”

内史廖说:“戎王居住在偏僻、闭塞的地方,没有听过中国的音乐歌舞。您试着送给他歌伎,使他丧失志向;替由余向戎王请求留在秦国,使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疏远;或者挽留由余,不按时派回去,使他违背约定的日期。如果这样,戎王就会感到奇怪,肯定会怀疑由余。只有他们君臣之间有隔阂,才可以得到由余。况且,戎王一旦喜好歌舞,必定荒废政事。”

秦穆公很满意,说:“好!”

于是,秦穆公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并向他询问戎夷的地理形势和军事情况。把这些事情都搞明白之后,让内史廖把十六名歌伎赠送给戎王。戎王接受了歌伎,并且很喜欢她们的歌舞表演,从此沉湎于歌舞,终年不理政事。到了这个时候,秦国才让由余回去了。

由余回国以后,多次劝谏戎王,但戎王不听。秦穆公又几次派人到戎地挑拨离间,并邀请由余。于是,由余离开了戎王,归附秦国了。秦穆公把由余视为尊贵的客人,热情款待,并向他咨询征伐戎王的具体情况。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三十七年),秦国就采纳由余的谋略,征伐戎王,并夺取了戎王所属的十二个小国,开拓千里疆土,于是称霸于西戎了。

这虽然是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但是由余的治国之道,对诗书礼乐法度的批评,和老子现在的看法非常一致,所以老聃为之折服。这是他在乱世之中远赴秦国的根本原因。试想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坚定的意志和信念,能轻易地抛弃自己的家乡而流落他乡吗?

老子选择秦国为归隐之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门生杨子是秦国人。老子不会不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没有去过秦国,此番远行,人生地不熟的,肯定有诸多不便。如果杨子陪他去秦国,就再好不过了。虽然当时杨子在鲁国,不知何时回来,但老子相信杨子早晚来到自己身边。因此,老子临行前给邻人留下话,说自己打算去秦国隐居,如果杨子来了,就转告杨子,让他到秦国都城的郊外等候。

再说,杨子到鲁国游学,住在一个姓孟的人家里。茶余饭后,闲来无事,彼此之间也谈论一些各自关心的事情。有一次,他们谈论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孟氏问道:“人哪,好好做个人得了,为什么要追求名呢?”

杨子回答说:“因为有了名,就可以致富。”

孟氏问道:“已经富了,为什么还没完没了地追求呢?”

杨子回答说:“为了取得高贵的地位。”

孟氏问道:“已经有了高贵的地位,为什么还要不停地追求呢?”

杨子回答说:“那是为死后考虑。”(www.xing528.com)

孟氏问道:“已经都死了,还为了什么呢?”

杨子回答说:“为子孙后代着想。”

孟氏问道:“对于子孙后代来说,名有什么好处吗?”

杨子回答说:“名虽然使他们身体受苦,内心着急,但是,一个人有了名誉,可以使他的宗族享受到恩惠,可以为父老乡亲谋取利益,给子孙后代带来的好处就更不用说了。”

孟氏说:“凡是追求名声的人一定廉洁,如果廉洁,就会变得贫穷。追求名声的人一定谦让,如果谦让,就会变得卑贱。”

杨子说:“管仲担任齐国宰相时,君主放纵他也放纵,君主奢侈他也奢侈。由于志向相同,君主采纳他的建议,大政方针得以实行,齐国就成为霸主。但他死后,他的后人不过是管氏而已。田氏担任齐国宰相时,君主的钱财盈余则自己减少,君主聚敛钱财则自己施舍,老百姓都归向田氏,因而占有齐国,子孙享受恩惠,至今没有结束。可见,追求真实的名声就会贫穷,追求虚假的名声就会富裕。”

杨子还说:“办实事的人不追求名声,追求名声的人不办实事。所以,名声只是虚假的东西。从前,尧、舜假装把天下让给许由、善卷,而没有失去天下,享受了百年福祉。伯夷、叔齐真的把孤竹国君主的位子互相逊让,最终使孤竹国灭亡,饿死在首阳山。真实和虚伪的区别,就这么简单明了。”

杨子的这些言论传到老子耳朵里,老子自然心中不快。因为老子主张以无私成其私,人人无私助人,每个人也就得到他人的帮助,而杨子却认为人只要使自己高贵就行,人人都高贵,天下自然就安定。老子强烈批判社会现实,对现实极其失望,主张不显露自己的才华,不追求个人的功名,而杨子却怀有一种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他自以为自己可以实现明王之治,富贵可以唾手而得。显然,杨子把老子的教诲都丢到一边去了。

不过,杨子还没有忘记老师。在鲁国停留一段时间后,就策马南下,想看看老师生活得如何。到了沛地,得知老师早已返回曲仁里。赶到曲仁里,又得知老师已前往秦国,约定在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东郊相会。于是,杨子马不停蹄,向西追去。

老子骑一头青牛离开了曲仁里,如同闲云野鹤,悠悠西行。刚走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地界,杨子就赶上来了。师徒相见,少不了嘘寒问暖,其乐融融。

走了一段路,老子想起了杨子与孟氏的对话,不禁仰天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刚开始的时候,我还认为你是可以教诲的,现在看来,你是不可教诲的。”

杨子倾听老师的批评,一言不发。

到了旅店,杨子无微不至地侍奉老师,为老子拿来梳洗用具。还把鞋脱在门外,然后跪着膝行到老子跟前说:“刚才弟子想请教先生,因为先生走在路上没有空,所以没敢问。现在有空了,请问我犯了什么过错?”

老子说:“名声是办实事的人应当摈弃的,你知道吗?”

杨子意识到老师生气的原因了,但他仍然坚持说:“现在有名就能得到尊荣,没有名就会处于卑辱的境地。有了尊荣的地位,生活就可以逸乐。处于卑辱的境地,生活就忧苦。忍受忧苦违反人的自然本性,逸乐才是顺从人的自然本性的。所以,名是实所依赖的。怎么能丢弃呢?当然,要防止为了保守名誉而妨害实际利益。”

老子说:“你的神态那样傲慢,谁愿意和你相处呢?洁白的东西表现出来总好像含垢而污浊,最富于道德的人让人看起来总好像不足的样子。一个人要知其雄、守其雌,水给予万物以利益,但它从不争名利,甘心处于众人所恶的地位的人才是接近于道的。重要的是实质而不是名,名总是附属于实的。”

杨子羞惭地说:“弟子敬领老师的教诲了。”

说完了话,师徒二人一齐上街,闲逛了一圈,回到了旅店。

起初杨子来旅店投宿时,旅店的人看到他那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还以为来了什么大人物呢,男主人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为他送来面巾梳子,原先坐着的人给他让位子,连厨师也从灶台躲开了(唯恐饭菜不合这位贵人的口味)。但等到他们从街上回来,旅店的人看到杨子已变得十分平易近人,大家甚至敢于和他争席位取乐了。

毫无疑问,有杨子陪伴在老子身边,对老子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别的都不用说,就日常起居而言,需要杨子在身边尽心侍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