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尚书》:探求真理的机会,影响深远

老子《尚书》:探求真理的机会,影响深远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担任守藏室之史,老子也得到了绝好的学习和探求真理的机会。他贪婪地翻阅各种简簿,以充实自己。对他影响最大的恐怕要数《尚书》了。在这本书里,记载了从唐尧到周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讲话和文告,其中渗透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和许多精深的道理。相传五帝治理天下的时候,都不偏不倚,坚守中正之道,并发扬光大,使之在天下普遍传播,因此,凡是日月所能照耀的地方,风雨所能到达的地方,没有人不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服从五帝的统治。

老子《尚书》:探求真理的机会,影响深远

担任守藏室之史,老子也得到了绝好的学习和探求真理的机会。当时,天下典册绝大部分都收藏在藏室之中,老子到了这里真是如鱼得水。他贪婪地翻阅各种简簿,以充实自己。对他影响最大的恐怕要数《尚书》了。在这本书里,记载了从唐尧到周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讲话和文告,其中渗透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和许多精深的道理。相传五帝治理天下的时候,都不偏不倚,坚守中正之道,并发扬光大,使之在天下普遍传播,因此,凡是日月所能照耀的地方,风雨所能到达的地方,没有人不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服从五帝的统治。

在《尚书·大禹谟》中说:“人心容易产生私心杂念是危险的,道心是很微妙而难以被人们所明了的,人们只有精诚专一,坚持中正之道,才能够认识大道,转危为安,处理好人生,治理好社会。老子读到这个精妙的记载,深受启发。

在此之前,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比如“有”和“无”、“正”和“反”,互为存在的条件,没有“有”就无所谓“无”,没有“正”就无所谓“反”,反之也一样。这样的两个方面也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人们怎么能把握住它们呢?人们往往认识了这一点而忽略了另一点,把握了今天却放过了昨天和明天。人们的认识总是跳不出这样一个怪圈,总是不明白大道。讲的道理再多,也仅仅是在某一点上有些体会,而又恰恰丢了另一些。这岂不正是道心难明吗?现在有办法了,就是要坚持中正之道。人们一旦把握了中正之道,就可以破除偏执、克服片面,也就可以认识无穷的宇宙。他把这个认识和体会用“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加以概括,作为一种处世原则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尚书·舜典》中,记载了舜的故事。据说尧帝为了考验虞舜,把虞舜发配到大麓这个地方去。有一天,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虞舜镇定自若,似乎对狂风雷雨都视而不见。老子读到这里,掩卷沉思:为什么有些人身处恶劣的环境中就会惊慌失措、呼天喊地呢?不就是因为面临生命危险吗?如果一个人忘了生死,会怎么样呢?危险还能动摇他的心吗?为什么虞舜在恶劣的环境里能够做到不动声色呢?不正是由于他能够把生死置之度外吗?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是真正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是最善于尊重生命的人。由此他想到,一个人如果能像虞舜一样,把生死置之度外,那么他不管走到哪里,即使遇到犀牛和猛虎,也会像没有遇到一样,毫无畏惧,因而犀牛无法用它的角去伤害他,猛虎也不敢用它的利爪去伤害他。一个士兵上阵打仗,如果面对敌方的兵器视而不见,如入无人之境,那么他不会被杀伤。这就是忘我,也就是“无”的威力!

在《尚书·大禹谟》中,记载了虞舜称赞夏禹的言辞。舜说:“因为你不骄傲自大,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你叫板;因为你不兴师讨伐,所以天下没有人同你争功。”老子读后,点头称是。他想到,夏禹是那样的谦虚,他治理水患立有大功,却从不炫耀,这就好像明明知道自己是光明的,却甘居暗昧的地位。圭是古代帝王及诸侯有朝聘、祭祀、丧葬等大事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长条形,上尖下方,而夏禹用的圭却是黑色的。这其中的道理真是微妙深奥,不仅一般人难以认识,而且与一般的道理是相反的。然而,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大事业,使天下大治。一个人,越像夏禹那样不自我炫耀,越能让人们看清他的才德;越像夏禹那样不自以为是,越能表明自己正确的道理;越像夏禹那样不自我夸耀,越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越像禹那样不自高自大,越能显示自己的长处。由此,老子得出了与《尚书·大禹谟》相同的结论:“正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争。”

老子很敬佩夏禹,敬佩他疏通九河,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摩顶放踵,历时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敬佩他心里装着天下百姓,看到百姓被洪水淹溺,就觉得是自己和亲人被淹溺一样难受,真是一位极富慈爱心肠的人!更敬佩他在做了王以后,仍然那样朴素,饮食十分简单,衣服非常粗丑,宫室也很简陋,他是俭朴的模范。老子想:夏禹的这些优秀品德实在是人生最可宝贵的啊,这就是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有一天,老子还听人讲了一则夏禹的故事。有一次,夏禹登上船正要渡到江对面去,忽然黄龙把船背起来了。同船的人顿时五内无主,而夏禹却平静地笑着说:“我的性命掌握在天帝手里,我尽心竭力为万民奔波。生,只不过是我性命寄托的一种方式;死,乃是我生命的归宿。”夏禹说完了,黄龙也逃走了。夏禹和虞舜一样,很明白生死的真正意义,因而能够把生死置之度外。老子此时对有无天帝命运,并不清楚,但从这则故事中,他领悟到生的价值和死的含义。他很有感触地说:“是啊!生是人到世上临时借个地方住宿而已,而死才是人应该回归的地方。”

当时,周王朝从民间收集了很多歌谣,连同商代以及周朝历代君王歌颂祖先的诗,都保存在藏室之中。老子读到《诗·大雅·皇矣》,其中这样一段,与老子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以及此刻的处世原则非常吻合。诗句是这样写的:

上帝告诉文王说:(www.xing528.com)

我怀念你高尚的情操,

不张扬威严的号令和严厉的形色,

不滥用残酷的刑罚和无情的皮鞭。

你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认识,

其实你一切都要顺从上帝的自然法则。

从这首诗,老子自然联想到虞舜、夏禹的品德。他感到历史上的圣贤,不管是虞舜、夏禹还是周文王,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美德,这就是谦虚。他们从不自我表现,从不自以为是,而尊重自然大道。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对什么都一无所知,实际上一举一动都要严格遵循自然法则。老子很想效法虞舜、夏禹和周文王,让一般的人去表现自己的聪明和敏锐,而自己一定始终保持似乎什么也不懂的样子;无论对人还是对物,让别人去苛刻地挑剔,而自己一定要保持宽宏大量,好像并不察觉存在的问题。对一切小道理,不执意计较,似乎无知,恰恰是对大道理的认同。不追求声色之欲,因为没有这些欲望,所以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这正是周礼所要求人们做到的。

老子在担任周王朝守藏室之史以后,阅读了很多藏书(册)。除了历代档案资料、诗歌以外,他还读了《军志》《建言》《易》等书以及管仲所撰写的有关篇章。这一时期,他学习与研究的中心问题仍然是从他的老师商容那里继承下来的课题,也就是关于做人的道理、人的行为规范以及治理社会和管理国家的根本原则。这两个方面构成周礼的主要内容。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钻研,他已然成为精通周礼理论与实践的知名学者。

在藏室的简簿中,有关周王朝与诸侯国关系以及诸侯争霸的记载也很丰富。老子作为守藏室之史,每天都能接触这些简簿。接触多了,耳濡目染,对诸侯争霸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产生了他“小国寡民”的思想。他对诸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行径深恶痛绝,认为诸侯贪得无厌,接连发动兼并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祸患。他主张各国的统治者应该放弃或减少贪婪的欲望,停止兼并战争,这样人民就可以返璞归真,找回自然本性,国家也可以免于战乱而安定。在“小国寡民”社会里,人们和睦相处,不把各种各样的器皿、甲兵、车船等用于攻战,而用来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服务。在这样的社会里,人民远离战争,安居乐业。显然,老子担任史官期间,一直在研究国计民生的问题,对国贫民困的现状也有了深刻的认识。然而,如何实现国泰民安呢?老子提出以“小国寡民”为其实现的途径,则是不切实际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