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王年间,生逢乱世,晋国出兵北伐,援救郑国,护送襄王归宁

庄王年间,生逢乱世,晋国出兵北伐,援救郑国,护送襄王归宁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长期混战,许多小国先后被强国所吞并。齐国与晋国结盟,并答应归还占领的鲁、卫两国之地。庄王初年,楚国的局势很不稳定,接连发生贵族暴乱,又遭遇天灾侵袭,而邻近楚国的群蛮、百濮也都乘机骚扰楚国。公元前594年,楚国又派兵围困宋国,历时九个月之久。公元前589年,晋军击败齐国,激怒了楚国。同一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往郑国避难。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出兵平乱,护送襄王归国。

庄王年间,生逢乱世,晋国出兵北伐,援救郑国,护送襄王归宁

春秋时期以及接踵而至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老子出现在春秋后期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成周(即洛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代。在这个时代,周王朝徒有天下共主的虚名,或者说名存实亡了。

东周历时500余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从周平王迁都成周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去世为一个阶段,历时290余年。由于鲁国的史书《春秋》记载了这段历史,人们就把这个阶段称为春秋。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华夏为一个阶段,历时250余年。在这一阶段,各国混战不休,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时代。据《左传》记载,在春秋初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约有120多个。春秋中期以后,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朝的统治日益衰微了。诸侯一方面遭受周围少数民族的侵扰,另一方面受到周朝礼制的束缚,于是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号,表面上听命于周王朝,实际上齐、秦、晋、楚、吴等诸侯国轮番称霸,导致战火连天,生灵涂炭。经过长期混战,许多小国先后被强国所吞并。到了春秋末年,只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了。“春秋五霸”赫赫有名,是当时诸侯中的佼佼者。到战国初年,诸侯国只剩下十几个。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这就是有名的“战国七雄”。除七雄外,越在战国初也称雄一时,但不久便走向衰亡。小国有周、宋、卫、中山、鲁、滕、邹、费等,后来都先后被七国所吞食。纷争趋向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时潮流。

在春秋中期和老子生活的年代,诸侯争霸的主要情况是:

(1)齐国的争霸活动。齐国是东方的泱泱大国,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春秋初年,由于国内动乱迭起,无暇对外。桓公继位后,任用管仲为辅佐,稳定了国内局势,同时注意发展经济,使齐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于是,桓公积极开展对外活动,首先拉拢宋、鲁两国,接着把郑国(在晋、楚两国之间)也争取过来了。当时,北方的戎、狄势力强大,华夏小国深受其害。公元前661年,狄伐邢国(今河北邢台)。次年,又破卫国(今河南淇县),卫国只剩下遗民五千余人。齐国出兵拯救邢、卫,把邢国人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卫国人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因此,桓公在中原国家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大会诸侯,参加盟会的有鲁、宋、郑、卫等国的代表,天子也派人前往。盟会上规定:同盟国互不侵犯,共同对敌。通过这次盟会,齐桓公成为霸主。所谓霸主,就是代替天子而号令诸侯的主宰者。

桓公死后,由于他的儿子们争夺君位,国内陷入一片混乱,齐国就失去了霸主地位。

后来,随着霸主晋国的中衰,常和晋国站在一起的齐国渐渐藐视晋国。齐顷公时,齐国一面和楚国连结,一面又不断对鲁、卫两国用兵。公元前589年,鲁、卫两国向晋国求救,晋国派兵向齐国进攻,两军在鞍(今山东济南)激战,齐军战败。齐国与晋国结盟,并答应归还占领的鲁、卫两国之地。

(2)楚国的争霸活动。楚国是南方的大国。春秋初年,楚国还并不强大。经过武王到文王的苦心经营,开始强大起来,先后灭掉了邓、申、息等国,并逐渐向北扩张。到成王时,楚国企图进一步向中原逼近,但正逢齐桓公的崛起,一向服属于楚国的江、黄等小国都转向齐国。这使楚国大为不满,连年进攻郑国。公元前656年,当齐桓公率领鲁、宋、陈、卫等国军队,击溃蔡国,进而征伐楚国时,楚国不甘示弱,派人责问齐军统帅。最后两国都不能压倒对方,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会盟和解。这次齐国虽未战胜楚国,但楚国北进的计划也受到了阻力。

到楚穆王时,楚国不断吞并其邻近的小国,先后灭掉了江(在今河南汝宁)、六(在今安徽六安)、蓼(在今河南固始)等小国。穆王死后,庄王即位。庄王初年,楚国的局势很不稳定,接连发生贵族暴乱,又遭遇天灾侵袭,而邻近楚国的群蛮、百濮也都乘机骚扰楚国。庄王平息内乱,改革内政,赏罚分明,任人唯贤,使楚国日益强盛起来。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带),并企图取代周朝的统治。公元前598年,楚军攻破陈国的都城。次年,又兴兵围攻郑国,三个月后,攻破其城,郑国向楚国投降。当时,晋国派出大军,救援郑国,晋楚两军在邲(今河南郑州北)大战。晋国因政令不行,将帅不和,甚至有的将领刚愎自用,不服从命令,结果晋军被楚国打败,狼狈逃归。

公元前594年,楚国又派兵围困宋国,历时九个月之久。宋国向晋国告急,晋国由于怕楚国,不敢出兵。于是,宋、郑等国都屈服于楚国,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在此之前,宋国武力强大而且好战,在宋襄公时期,也跃跃欲试,企图乘齐国中衰之际,谋取霸主地位。

公元前589年,晋军击败齐国,激怒了楚国。这一年的冬天,楚国派出大军,以拯救齐国。接着,楚国在蜀(今山东泰安)举行了盟会,齐、秦、宋、郑、卫等十国参加,声势颇盛。晋国不敢出来与楚国抗争,而楚国也不敢攻晋国,两个强国进入对峙阶段。

(3)晋国的争霸活动。晋国在北方。春秋初年,比较弱小。其疆域仅包括今晋南和汾、浍流域一带,都城在翼(今山西翼城)。献公时,开始强大起来。献公死后,也由于他的儿子们争夺君位而酿成内乱,碌碌无能的惠公和怀公相继即位,因而一直受到秦国的控制,并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达十九年之久的公子重耳在秦国援助下回国即位,这就是有名的晋文公。他奋发图强,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并注意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经过文公的治理,晋国出现了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www.xing528.com)

同一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往郑国避难。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出兵平乱,护送襄王归国。襄王为了酬谢文公的功劳,把阳樊、温、原和攒茅之田(今河南济源武陟一带)赐给文公。文公通过兴兵勤王,除得到土地外,还提高了晋国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

由于晋国的强盛,晋楚之争就不可避免了。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军队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展开激战,楚军战败,史称城濮之战。晋文公和齐、鲁、宋、卫等七国之君在践土(今河南原阳)会盟,并得到周王的策命。这一年的冬天,晋文公又在温(今河南温县)与诸侯会盟,周王也被召去赴会,晋国跃升为中原的霸主。

晋文公死后,襄公即位。襄公依靠文公遗留的一批老臣,不仅能够稳定内部,而且打败了白狄与秦人,因此晋国继续保持了霸主地位。

公元前580年,晋厉公即位后,颇有重整晋国雄心。即位之初,就打败了狄人和秦人。被晋人称为“四强”的齐、秦、狄、楚,除楚国之外,都被晋国所制服。

公元前579年,晋、楚两国议和,由于两国都缺乏诚意,只是暂时缓和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公元前576年,楚国先违约,向郑、卫两国发动进攻。第二年,晋国又以郑国向楚国投降为借口,征伐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楚恭王率大军救援郑国。于是,晋、楚两军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大战。当时,楚军在晋军营前布阵,晋军无法出营,便在营内填井平灶,布阵交战。从早晨直到傍晚,未分胜负。晋国的吕锜射中了楚共王的一只眼睛,共王命令养由基射死吕锜后,双方休战。当天夜里,共王召楚军之帅子反商议战事,子反醉酒不能出来见面,于是共王就乘夜带兵撤走了。晋国恢复了其霸主地位。

鄢陵之战后,晋厉公骄傲自满起来。第二年,厉公企图清除身边的一批大夫,杀掉了几个人,以加强君权,但晋国君权衰弱而卿大夫掌握政权的局面已很难扭转,所以仅过了一年,大权在握的大臣栾书、中行偃等杀死厉公,拥立悼公。此后,晋国卿大夫之间的斗争也趋于缓和,晋国的势力重新振兴了。

(4)吴国的争霸活动。吴国地处长江下游,在春秋前期,由于经济文化较落后,与中原各国来往很少。从春秋晚期开始,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583年,晋国扶植吴国,以制约楚国,派巫臣出使吴国,把中原的乘车、射御、战阵之法教给吴国人,还教唆吴国叛离楚国。从此以后,吴国果然加紧进攻楚国,楚国所属的一些蛮、夷也逐渐被吴国所吞并。

(5)秦国的争霸活动。秦国在西边。在周朝东迁时,秦襄公护送平王有功而被封为诸侯。秦国原来在今陇东活动,周朝东迁后,占据岐西之地。德公时,居住在雍(今陕西凤翔)。到穆公时,秦国逐渐强大。秦、晋两国互相通婚,关系较为密切,又因两国接壤,经常产生矛盾。在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乘机派兵东进,企图袭击郑国,因郑国有备而退回,行经崤(今河南渑池、洛宁一带)地时,遭到晋军伏击,秦军覆灭。此后,秦国不断和晋国较量,如:公元前625年,秦国征伐晋国,在彭衙(今陕西白水)交战,秦国战败。一年后,秦穆公亲自率兵征伐晋国,渡过黄河后,烧毁乘坐的船只,晋人见秦军有决一死战的决心而不敢应战。秦国由于国力不如晋国,所以屡次与晋国交战而没有得到多少好处。

由于晋国挡住了秦军东进的通道,所以秦国很难进入中原。于是,秦国向西发展,击败附近的戎人,增强自己的力量,在西戎活动地区称霸。同时,秦国与南面的楚国加强联系,从秦穆公以后到春秋末年,秦国一直和楚国站在一起,共同与晋国为敌。

公元前546年六、七月间,晋、楚、齐、秦、宋、卫、郑、鲁等十四国派人到宋国的都城举行了停战会议。会上决定,齐、秦两国是大国,邾、滕是齐、宋两国的属国,这四个国家不参加盟约。晋、楚两国的从属国必须同时向晋、楚两国纳贡,也就是说要同时承认晋、楚两国为霸主,于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强平分霸业的现象。停战会议后,在几十年中,由于晋、楚两国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彼此之间的军事冲突比以前大为减少。

除诸侯争霸之外,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春秋时,除了以华夏族为主的诸侯国之外,还有许多戎狄蛮夷之国。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以及更往北和西北地区。北戎、山戎分布在今河北和辽宁等地。姜戎、陆浑之戎原来在今甘肃一带,后来迁到今豫西。在周的南面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另外,鲁国西境外也有戎人,从卫国都城的城墙上可以望见戎人的村落,晋国的周围都是戎狄人。狄分为白狄、赤狄和长狄。白狄在今陕西一带。白狄别种鲜虞、肥、鼓在今河北的西部、中部。赤狄中有潞氏、留吁、铎辰、东山皋落氏、廧咎如,都分布在今晋东南一带。长狄分布情况不明,大概与白狄、赤狄接近。夷分布在今山东、安徽、江苏北部一带。莱夷在齐的东面,淮夷分布在淮河中、下游。东夷、九夷都是居住在今山东一带的夷人,小国介和根牟便是东夷人建立的国家。诸夷之中,淮夷最为强大,经常同鲁国发生冲突,《诗经·泮水》即为歌颂鲁僖公战胜淮夷而作的。淮夷曾经参加楚国主持的盟会,又随同楚国征伐吴国。莱夷和齐国是世仇,齐国屡次征伐莱夷,莱夷最终为齐国所灭。群蛮和百濮居住在楚国之南。楚、晋两国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大战时,蛮人也出兵跟随楚国参战。濮人在江汉之南,也有人说在今云南一带。

在春秋早期,戎狄的势力很强盛,中原华夏诸小国受到严重威胁,即使晋、齐等大国也经常遭到戎狄的侵袭。据历史资料记载,周平王迁都成周也是迫于戎狄的压力。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许多戎狄逐渐被华夏所征服。如在今山西、河北境内的赤狄、白狄大部分为晋国所灭,齐国灭了莱夷,秦国灭掉西戎的小国,楚国吞并为数众多的蛮、濮人建立的小国。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经过不断的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都和华夏族融合了。在战国时期,与七雄毗邻的少数民族也不少,北面和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匈奴、仪渠,南面有巴蜀和闽、越。后来到秦国统一华夏以后,其中多数也融入中原民族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更是思想大解放的年代。在这个时期,与诸侯纷争、民族融合的形势相适应,思想文化领域异常活跃,掀起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高潮。各种专业知识由少数祝、史等人员世代传习的所谓“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被打破,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官学和私塾教育进一步发展,以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学者和官吏。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诸子百家争先恐后登场亮相,著书立说,各自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学说。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老子得风气之先,脱颖而出,率先创立道家之学。常言道,时势造英雄。没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就不可能产生包括老子在内的诸子百家,而没有诸子百家,也就未必产生包括道学在内的诸子之学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