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虚拟和现实一致性理论基础

虚拟和现实一致性理论基础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Szajna和Davis等人则基于技术接受理论进行了相应的拓展,在他们的研究中他们提出了继续使用意向理论模型。也就是说,相比于传统的TAM,继续使用理论更加强调先验性或者经验性结果的预期与实际体验的差异。这一理论体系更多地基于期望-确认理论来构建相应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个体本身的期望结果和后验结果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继续使用意向。

虚拟和现实一致性理论基础

技术接受模型主要用于解释用户为何会使用一项新技术。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模拟现实服务的虚拟服务技术的发展,如网络购物等消费情境的生产服务技术的引入以及存在多种竞争性服务技术的背景下,原有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解释一项技术被个体接受的原因。Szajna(1996)和Davis(1989)等人则基于技术接受理论进行了相应的拓展,在他们的研究中他们提出了继续使用意向理论模型。相比于传统的对技术接受和继续使用不加以区分的理论系统,继续使用意向理论模型明确指出个体的继续使用意向和技术的接受是存在明显差异的,这种继续使用的意向体现为经验性对比的结果,即只有当个体有过相关技术的使用经历并形成一定的认知后,个体才可能有继续使用一项技术的意向。而技术接受则不强调个体的使用经历。事实上,使用经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个体的经验性特征、个体的习惯性特征,这些特征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个体对相关技术是否适合继续使用的意向。如解释个体在一段时间内接受了意向技术的使用,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却又终止了这项技术的使用。在这样的背景下,Churchill(1982)、Spreng et al.(1996)、Bhattacherjee(2001a,2001b)指出个体是不是继续使用意向信息技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本身的预期和实践的差距,这种差距会决定个体是不是觉得相关技术值得继续使用。也就是说,相比于传统的TAM,继续使用理论更加强调先验性或者经验性结果的预期与实际体验的差异。这一理论体系更多地基于期望-确认理论(Expectation-Confirmation Theory)来构建相应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个体本身的期望结果和后验结果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继续使用意向。(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