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右玉样本: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治理成功

右玉样本: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治理成功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右玉,把种树当快乐,享受绿色事业的人层出不穷。曹国权已成为右玉零星植树最多的农户。在右玉,视树木为生命、献身绿色事业的人比比皆是。包括石炮沟在内,整个右玉县的生态环境依然严峻,年龄大的人回忆道:“一刮黄风,白天就得点灯。粮食收成也很不理想。”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治理措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赢得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右玉样本: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治理成功

右玉,把种树当快乐,享受绿色事业的人层出不穷。1940年1月15日,毛泽东中共中央吴玉章60诞辰举行的祝贺大会上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最难的呵!”[17]年过花甲的曹村农民曹国权老汉,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在自己的房前院后栽树,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共栽杏树70多株、杨树4500多株、柳树200多株、榆树230多株、松树300多株、侧柏200多株,总计7300多株。“文化大革命”期间,树归集体,任人砍伐,曹国权还是照样栽树不止。亲朋好友劝他:“你栽人家砍,还栽那干啥?”他说:“他砍我栽,长大还是东西。”发放林权证后,栽的树全部归己,曹国权的劲头更大了。老伴常对他说:“老头子,人常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咱们少子没孙,你给谁栽哩?”曹国权说:“曹村家家有后代,我植树造林就是造福后代。”曹国权已成为右玉零星植树最多的农户。现在,曹国权年过九旬,仍然坚守山上,种树已成为他人生最大的快乐。

祖籍云南的余晓兰,1989年随当兵复员的丈夫回到南崔安窑村。1992年,她把几年来养猪、磨豆腐积攒的几千元钱拿出来,包了4000亩荒山和30亩乱石滩,随后,又把承包面积扩大到3万亩,年复一年,余晓兰把青春和汗水全部献给了荒山和石滩,共绿化荒山万多亩,栽种果树5万多株,栽种沙棘柠条600亩,饲养优种绒山羊800只、绵羊150只,办起了100亩的苗圃。余晓兰拥有了一座“绿色银行”,但她的心思不止于此:“乡亲们的日子还是紧紧巴巴的,得让他们也尽快地富起来!”2008年,她成立了生态绿化公司,带着更多的村民种树、养殖、加工小杂粮,还搞起了生态旅游。如今,她的公司有一支30多人的队伍,仅种树一项,每人每年就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村里谁在致富路上缺资金、缺技术、缺门路,生活上有困难,她都会热情地伸出援手。近几年,在她的带动和帮助下,周边几个村子也陆续有人走上了规模绿化治理的路子,现已达到20多户。这被当地称为“余晓兰发展模式”,推广开来。余晓兰说:“只要能迈步,我就要植树广,我要和右玉千千万万老百姓一道,继续我们的绿色梦想。”

在右玉,视树木为生命、献身绿色事业的人比比皆是。威远村党支部书记毛永宽,带领群众把风沙肆虐的威远堡建成了整齐的农田林网,在寸草不生的沙丘上筑起了层层防风林带。1979年的一个夜晚,气温骤降,他披了一件外衣就往村里的苗圃跑,忙了大半夜才把苗子苫住。第二天早上醒来,他发着高烧仍然坚持上工地,昏倒后再也没醒来,是年,他31岁。

杨千河乡的党委副书记张一,结婚十几年,从威坪堡乡到西捻头乡,再到杨千河乡,不管工作调到哪里,除了过年过节能在家里待待,其余时间都在乡里忙着工作。2005年的4月11日,他把家里的2000元垫上到代县为乡里进树苗,选苗、起苗、装车,忙到凌晨3点多。苗圃的老板劝张一打个盹再走,他说:“山上还等着树苗哩,一误就是一上午。”车子刚上公路,他发现有几捆树苗没有绑好,便下车拽住绳子,想再紧一紧,这时迎面一辆载重车呼啸而来,把他撞出20多米远……

2000年夏天,一场暴雨冲倒李达窑乡乔家堡村后的水泥电线杆,压断了3棵松树,护林员刘政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就搬。电线杆滚砸在他的胸前,大口的鲜血洒在和他倒在一起的松树上。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把我葬在树根下”。

正如卡尔·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www.xing528.com)

退休干部韩祥出资5万元购买了原杀虎口乡水磨沟的树木,随后又投资20余万元,对水磨沟小流域近千亩的荒沟荒山进行绿化。韩祥曾说:“我一生从事绿化工作,在国营右玉苗圃整整干了十几年,为全县的绿化培育了大量的优质苗木,如今退休购买治理荒沟荒山,是我一生与绿化难解的缘分。”韩祥这位受党教育多年的退休干部,省吃俭用把老两口每年的工资全部投向水磨沟,亲朋好友劝他向国家申报些项目经费以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可他说:“国家的钱也十分有限,我的工资也是国家给的,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咱右玉人的本色。”

身披棕蓝色衣衫、手把铁锹,前面一条大黄狗紧紧相随,当笔者来到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牛心乡老墙框村时,村民王占峰正在修剪树木。40年前他舍去万元户的身份,转而一头扎进荒山里,成了村民眼中的“野人”。几十年过去,昔日荒山沟在他治理下变成了滴翠园。初秋的石炮沟绿野葱茏,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乱石林立的荒山沟。王占峰告诉笔者:“以前别说人了,连牲口都不来这里。”改革开放之初,王占峰率先在山西大同开起了汽车旅馆。在20世纪80年代,当地大多数人刚刚能填饱肚皮,他手头已经有了2万多元的存款。虽说自己赚了钱,但家乡还是老模样。刮黄风、水土流失、干旱成为右玉人的“三座大山”。包括石炮沟在内,整个右玉县的生态环境依然严峻,年龄大的人回忆道:“一刮黄风,白天就得点灯。粮食收成也很不理想。”

“生态环境不搞好,发展什么都是空话。”1982年,29岁的王占峰意识到这一点,带着自己对土地难舍的情谊,不顾家人的反对、亲友的质疑,卷起铺盖带着锅碗瓢盆住进了石炮沟。他修路架桥引水源、折枝造林育苗圃,随着绿色的铺展,王占峰的家也搬了6次。“我是跟着绿色走。”王占峰说。

石炮沟现在有多少树,老王自己也数不清,“不过少了哪一棵我可知道”。指点石炮沟,老王充满成就感,“东边是松树林,中间是果树,西边是杂交林”。有煤老板看中了石炮沟,想出资500万元买下,王占峰一口回绝了,这里倾注了他30年的心血啊!

在右玉县这样的先进典型有很多,他们诠释着不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也塑造着右玉的绿化精神。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治理措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赢得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