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和安全危机的报道

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和安全危机的报道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验材料需要报道该类型的“中国制造”产品发生的产品质量和安全危机。另一方面,将框架符号植入文本后又需要尽可能地防止实验对象察觉实验材料中存在被修改的痕迹。除此以外,实验组接触的材料中还包括了一个间接引语,引语的矛头直指中国产品质量管理部门的官员有贪污渎职之嫌疑。如此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验对象阅读主要的实验材料之前,尽量减少关于中国话题认知基模的测试对其认知心理可能产生的影响。

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和安全危机的报道

笔者从《纽约时报》Lexis Nexis历史资料数据库中选择了两篇真实的涉华报道文本作为制作实验材料的基础。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主要基于两个标准:第一,报道需要聚焦某一类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每日都要接触的产品类型。实验材料需要报道该类型的“中国制造”产品发生的产品质量和安全危机。如此选择主要为了保证“中国制造”的产品类型本身对于每个实验对象都具有基本相似的相关程度。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选用了《纽约时报》对“中国制造”牙膏质量和安全危机的报道文章作为实验材料。第二,选自《纽约时报》的实验材料的原文需要其报道本身比较客观中立,文章主要包括事实性信息。笔者在选取实验材料时会留意,报道的原文本中不包括明显的框架工具(framing devices)或者明确的立场价值导向。

具体而言,笔者选择了长度为331个字的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报道了美国市场上“中国制造”的几个不同品牌的牙膏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给美国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参见附录)。实验材料的原文发表在2008年6月9日的《纽约时报》上。为了确保实验材料原文中不存在任何有可能激活大量受众脑海中特定认知解释框架的象征线索,笔者邀请了一位曾经在《纽约时报》作为中国条线记者工作过十年以上的记者,对实验材料做了细微的修改。在修改过程中,笔者和该记者一同将文本中所有可能会被读者解读为框架话语的象征符号和推理归因工具删除。之所以邀请在《纽约时报》具有长期丰富工作经验的记者帮助,主要是为了保证在修改和制作不同版本的实验材料时,对报道文本的修改以及将框架话语包内容“植入”文本的方式都比较自然。对实验材料的任何修改和操纵需要符合美国主流媒体及《纽约时报》自身既有的风格惯例,才能不至于引起实验对象对实验目的的猜测和怀疑。记者在主流媒体编辑部文化环境中长期的浸润,使得其作出的修改决定能够更为充分地利用并体现《纽约时报》自身的文化符号积淀。笔者和记者一共删除了原文中一句可能将“中国制造”产品问题归因于美国进出口管理部门“有意失职”的直接引语。为了避免误导实验对象,文本中另外有一句采访某个超市店员时,店员表示“我们没有卖出任何中国制造的牙膏,进出口管理局的人一早就来把所有的牙膏都收走了”的直接引语也被删除。

在准备实验组阅读的材料时,笔者按照前面章节的研究发现,选择了美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国相关话题时最为常用的“归责中国政府”框架话语包。与其他常用的通用框架相比,“归责中国政府”的框架话语包对于美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国制造”产品质量问题更为适用。笔者同记者将该话语包中的各类框架工具和推理归因工具放置到《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制造”牙膏产品危机的报道文本中去。“归责中国政府”框架话语包中的各种象征符号工具被有意识地放到了报道文本中类似新闻标题、直接引语、导语或者结尾总结段落等较为重要的新闻叙事位置。在制作实验组的刺激材料时,笔者和记者尽最大可能,自然地在文中植入尽可能多的框架工具,并尽可能不影响《纽约时报》新闻报道中原本的叙事节奏、语言风格和主要的事实。

首先,笔者邀请具有多年美国主流媒体供职经验的记者仔细阅读了前面章节研究抓取出来“归责中国政府”框架话语包中所有的象征符号元素(包括隐性的框架主题、框架符号、推理归因工具等)。然后,笔者要求记者按其日常工作的习惯和惯例,自主选择特定框架话语包中的符号元素,按照《纽约时报》记者日常工作中一般的写作方式,尽可能自然地将框架话语包中的元素植入实验材料。一方面,笔者希望记者尽可能多地将框架话语包中的符号元素自然地植入新闻文本中,将实验材料操纵的效果以及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最大化。另一方面,将框架符号植入文本后又需要尽可能地防止实验对象察觉实验材料中存在被修改的痕迹。具体而言,在实验组接触的材料中,报道中增加了美国联邦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局长的直接引语“这是中国政府没有能够兑现其承诺,严格控制其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另一个实例”。除此以外,实验组接触的材料中还包括了一个间接引语,引语的矛头直指中国产品质量管理部门的官员有贪污渎职之嫌疑。(www.xing528.com)

除了主要的实验材料之外,实验对象还阅读了一篇次要的新闻报道材料。次要实验材料同样来自《纽约时报》2004年9月17日就日本与墨西哥之间签署贸易协定的客观事实性报道。笔者对文本稍作修改,缩短了该文的篇幅。按实验设计,所有的实验对象在阅读关于“中国制造”牙膏质量问题的材料之前,在完成了关于他们认知基模的测试之后,都会被要求按其正常的速度阅读次要实验材料(secondary stimulus)。如此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验对象阅读主要的实验材料之前,尽量减少关于中国话题认知基模的测试对其认知心理可能产生的影响。此外,包括次要实验材料的设计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隐蔽研究真实的意图,避免研究对象猜测出研究意图之后,导致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产生系统的偏差。

最后,为了使实验材料从外表看上去和真实的《纽约时报》报道没有差异,笔者用Adobe Dreamweaver CS4网页设计制作软件系统,按照《纽约时报》网络版网页模板的样子设计实验材料的排版、字体、标识等各个方面。按照媒体网络版本的样子设计主要考虑到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美国读者每日主要从网络来源而非纸质报纸来阅读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皮尤中心,2010)。《纽约时报》网络版已经成为美国读者接触该主流媒体时的主要渠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