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本分析:美国媒体中的中国制造

文本分析:美国媒体中的中国制造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文本分析编码过程中,笔者同样借鉴了加姆森等学者对构成框架话语包的各类话语工具所做的操作化定义。本文用文本分析方法捕捉相关报道中各类具体的框架工具和推理归因工具,并将其重新组合为内部意义统一的框架话语包。

文本分析:美国媒体中的中国制造

为了系统地比较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与《泰晤士报》为代表的英国主流媒体之间,在报道“中国制造”产品质量问题时采用的框架差异,笔者还用质化文本分析方法对三份报纸的相关报道文本作了比较。

为了获取研究数据,笔者选用“product recall”和“China”或“Chinese”等关键词,在LexisNexis数据库中检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泰晤士报》三家媒体从2001年12月到2017年10月间涉及“中国制造”消费产品召回的报道。

在文本获取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三家媒体对“中国制造”话题的密集报道集中在2002年至2012年期间。从2013年开始至今,这些媒体对“中国制造”问题的报道数量有比较明显的减少。笔者共获得359篇报道。排除与主题不相关的报道后,有效样本规模被压缩至343篇。其中《纽约时报》提供了128篇相关报道,《华盛顿邮报》提供了96篇,《泰晤士报》则是119篇。

在文本分析编码过程中,笔者同样借鉴了加姆森等学者对构成框架话语包的各类话语工具所做的操作化定义。本文用文本分析方法捕捉相关报道中各类具体的框架工具和推理归因工具,并将其重新组合为内部意义统一的框架话语包。首先,作者和一位双语的分析员一起学习讨论了加姆森和拉希等学者使用过的编码系统,对如何从文本中界定各类型话语工具有了一致的认识。然后,两位分析员对抽取的新闻文本进行了三轮系统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以段落为分析单位,记录下文本中每一段包含的框架工具和推理归因工具。(www.xing528.com)

框架工具包括类比、关键词句、生动的深度叙述和典型范例等形式,向读者呈现“发生了什么”。类比将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为了说明本体某方面的特点。分析人员从文本中寻找将“中国制造”产品质量相关问题与其他事物联系起来的类比话语(比如,把中国制造业比作黑马,将产品安全监管比作冰球场般充满不确定)。典型范例指常被用来说明或支持某一观点的典型个案或事件,具体包括政府如何处理产品危机或消费者在使用“中国制造”产品中常见的经历。关键词句指那些具有深刻含义,简明扼要宣明特定主题的陈述、标签、标题或口号。分析人员仔细阅读每一篇报道的标题、直接引语等关键部分来寻找段落中能明确概括主题的说法。另外,深度叙述以一系列形象生动的修饰深入描绘事物的特点。

除框架工具外,推理归因工具包括归因、后果推测和道德原则等话语。推理归因工具主要回答某事“为何发生”和“该怎么办”的问题。其中,归因在文本中明确指出某一事件或问题背后可能的原因;后果推测是指事件真实或可预见的后果;道德原则是指归因和后果推测背后表明的道德规范。如前所述,推理归因工具或在文中明确出现,或由读者从文中已有的框架工具中自行推理得到。为了令分析结果不受分析员主观认知的影响,我们仅记录在文中明显出现的推理归因工具。经过三轮阅读和分析员之间的讨论,我们将两名分析员共同找到的话语工具记录下来。

然后,作为框架分析关键的一步,我们将上一步摘录下的各种话语工具按内容相似度作了比较和归类,最大限度将内容接近的推理归因工具和框架工具归入相同的类别中,重组成围绕不同主题的框架话语包。在编码过程中,两位分析员对归类决定中出现的争议随时进行讨论。编码员对类别作出调整,以求增加同一话语包内部意义的一致性,扩大不同话语包之间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对现有的框架类别进行重组。为保证归类结果有较高的编码员信度,两名分析人员在第一轮归类后的两周,对所有记录下的框架工具和推理归因工具再一次背对背进行重新归类。通过对比,两轮归类结果的一致性达到85.7%。经过几轮阅读和调整,我们最终形成相对完整且意义较为明确的框架话语包。该步骤完成后,我们比较了英美两国精英报纸中出现的框架话语包及两国报纸各自框架话语包内的话语元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