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钢琴协奏曲的多元风格及体裁特性分析

钢琴协奏曲的多元风格及体裁特性分析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某综合性大学钢号演奏专业中,负责教学的教师的大多数来自专业的音乐院校或普通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由于这些教师本身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就学或教学经验,在根据钢琴演奏的专业范式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参考的目标也仅仅是国内外音乐学院的专业课程标准,这成为综合大学钢琴专业的开设和建立一条通用的道路。确保发展核心钢琴课程是综合大学在钢琴专业发展上面的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涵。

钢琴协奏曲的多元风格及体裁特性分析

由于互联网资源非常丰富且处于一种相对开放的状态,因此当教师处于“互联网+钢琴教育”的背景之下时,教师本身就应当树立一种相对开放全面的教育理念,积极利用互联网钢琴教教学中有利的资源,进一步开展大学钢琴教育,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在钢琴演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进行积极交流和探讨,包括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QQ以及其他相关的联系信息。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将相应的教学资源发送到相关的云储存空间,例如“百度云盘”和“360云盘”,再加上相应的网址链接,从而将很多无法在教室内部空间进行教授的内容通过网络等渠道实现开放式钢琴教学空间。

(1)钢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问题。在培养钢琴人才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结合学校的长处和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计划,并根据计划组织执行,最终完成相关的教育任务,这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对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尤其是钢琴演奏专业来说,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渐进、开放、多样化的格局:音乐学院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艺精湛,先进的表演和教育人才而普通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目的就是培养非教师表演专业,以培养出一批投身基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人才综合大学在培养人才的目标方面相对比较明确,就是要培养一批能够胜任政府机构、社会艺术团体、艺术学院、普通学院、中小学、公司和机构以及文化交流团体等单位的管理、教学等内容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对于钢琴演奏教学来说,不同类型的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专业、多才多艺复合型人才是其主要的教育目标,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必须不同于其他两种类型院校。但当前的教学状况并不乐观,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综合大学的钢琴专业教学与音乐学院或师范类院校相差无几,实现复合型人力资源的目标也就无从谈起。导致的结果就是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人才素质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与专业的音乐学院或师范类院校相比,综合钢琴演奏专业正处于发展的新阶段,尚不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例如,某综合性大学钢号演奏专业中,负责教学的教师的大多数来自专业的音乐院校或普通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由于这些教师本身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就学或教学经验,在根据钢琴演奏的专业范式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参考的目标也仅仅是国内外音乐学院的专业课程标准,这成为综合大学钢琴专业的开设和建立一条通用的道路。

2)钢琴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冲突。确保发展核心钢琴课程是综合大学在钢琴专业发展上面的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涵。导致这种内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综合大学中大多数钢琴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考试前没有进行系统的钢琴演奏和专业素质培训,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来对钢琴专业的知识和技巧有所熟悉和掌握,而要能达到专业程度付出的努力和面临的学习强度可想而知,这也必然会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扩展音乐和其他学科的基本素质,浪费了大学平台的好处。

3)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当中,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不一致,师生的心理期望不同,很大程度上也会对课程质量造成影响。也正是基于这些因素,综合大学与专业的音乐学院以及师范类院校的钢琴专业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尚未形成社会和市场认可的品牌和声誉效应,导致的结果就是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会面临更大的压力以及前所未有的困难。

钢琴专业应该探索新颖独特的“多能”音乐人才培养,而不是坚持深入发展“一专”。当前阶段,我国高校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探讨改革,主要的核心是根据人才培养,构建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安排;与此同时筛选和整合相应的课程内容,使逐渐成型的学科知识体系更具完整性、逻辑性和层次性;此外还要结合高校所长,积极开展钢琴专业教育的跨学科知识教授体系,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对于某些特定地区高校来说,探索独特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钢琴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发展之一。

(2)钢琴专业课程现状。对于任何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来说,建设更加完善的课程这一载体非常重要。为了使课程目标能够顺利实现,那么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层面就应实现积极围绕和紧密组织。与更加专业的音乐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不同的是,综合院校的钢琴专业课程建设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钢琴演奏专业”课程的重设阶段,这一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原始积累期”,在此阶段,高校的教职员工根据国内外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课程进行部分微调。

第二,依托“大学办学优点”,在课程中寻找特点与亮点,这一阶段也被成文特征探索阶段,在该阶段,高校会利用各个领域的课程,整合教育资源,跨学科和专业开发协作课程,并探索创新的教育模式。由于不同的高校会有不同的定位,因此很难对课程建设和发展进行简单分类。

接下来,下面以某综合院校的钢琴演奏专业的建设为例,了解综合院校钢琴专业以及相关人才的创新性培养和发展。以笔者工作的外语特色鲜明大学为例,钢琴专业在建立初期,就结合我国钢琴专业发展的特色,积极参考先进国家音乐学校的教学经验,明确规范相关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形式。在钢琴专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主干课程通常包括钢琴演奏、钢琴艺术史、钢琴文学,钢琴教学方法、钢琴合奏和即兴钢琴。

随着国际教育的要求不断加深和教育经验的不断提高,钢琴艺术史、钢琴文学和钢琴合奏课程逐渐引入全新的教育模式,通常会选用双语教学模式,也就是“专业+外语”,一旦这种教学模式成熟,将逐渐成为相关高校的教学管理特色,21世纪,一些大学开始尝试完全学分制,并开始改革完全学分制,打破了基于年级的课程学分模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为了适应培训目标,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正在稳步实施,钢琴专业增加了音乐素养课程,特殊研究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技能课程相对丰富的情况下,不断增设的课程和专项研究,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人才发展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拓宽,也成为人才综合培养模式的新途径。当前,某些大学的音乐专业本科教育计划包含三个一级课程模块:通识救育,专业课程和专业课程。

通识教育是指学校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大类课程则主要侧重于建立学生丰富的学术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为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奠定基础,以及根据学术领域的规则在学术领域的各个专业方向上必须获得的基本理论。专业课程是根据专业培训的目标设置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着力点是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并反映学校专业人才培训的特点,此外,每个专业每个学期都开设一部分课程作为跨学科选修课程,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综合大学课程对于培养综合人才的好处逐渐显现出来。

(3)转变单向化钢琴教学角色定位新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钢琴教育”时代,钢琴教师作为知识教育权威的角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向教育的角色。并逐渐从知识和方法的领导者”向知识的引导者角色转变。钢琴演奏教学的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领导作用,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积极学习翻转课堂这种交换者师和学生角色的教学模型,并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学生课堂相关的缓解。根据钢琴救学的感性元素和二度创作,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组织者、领导者和设计者,并针对不同阶段的课程核心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与探讨,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形式,例如“微视频”“微课程”就PPT等,鼓励学生小组团队作为一个单元学习和讨论,组织学生适当地学习和讨论,并鼓励相关团队进行相关展示,让学生以生动,全面的方式了解所学知识。钢琴演奏教师在音乐教育中的角色变化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思想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并加强师生之间互动以及对于课程内容和彼此之间的理解。

(4)提升互联网教学的实践运用水平与能力。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钢琴救学实践过程中,网络教学能力也是当前阶段教师应亟须提升的一种能力。首先,钢琴专业教师需要将网络钢琴教育的意识纳入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使用网络教学方法的能力。同时,在钢琴演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积极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不断更新与改进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在钢琴演奏教学实践中采用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提高钢琴专业的教学效果。

同时,积极利用国外幕课(MOOCs)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对于高校钢琴专业的教师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助于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建立独特的在线救育空间。通过在线公开课精心组织在线钢琴课程教学,对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课做出正确演奏和示范。找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难点以及教育要点和科学解决方案,为学生提供除课堂学习以外更多的附加练习,以及出色的示范和正确的指导,在提高教师的网络钢琴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提高他们解决网络教学中各种问题的能力,钢琴教学活动不仅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提升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同样也是,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面临各种问题,而互联网教学的时间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新问题以及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过程中进行的。在钢琴数学的实践过程中,很难预测哪些问题会出现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这就对身处钢琴教掌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有能力解决教学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胜任互联网背景下的钢琴专业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的钢琴教学,一方面要具有相应的互联网思维,另一方面还要钢琴教学有一个充分的认知,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迅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以确保钢琴教学的有序发展。

(5)增强音乐教学专业素质。在音乐教育当中,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首先需要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在音乐教学专业钢琴教学活动中,钢琴教师的言语举止对于钢琴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都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钢琴教师的一言一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对学生自身的道德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影响也起到相当重要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良好的音乐专业素养对于一名钢琴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大学音乐教学教师,音乐的专业素质对于教学实践是至关重要的。音乐专业素质不仅包括音乐专业知识,还包括音乐的文化素养,因此,为了确保音乐教育的有效发展,高校音乐教师尤其是钢琴教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同时,钢琴教师还需要具备专业的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在音乐教学中的钢琴演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音乐素养,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将自己的专业音乐知识通过合适的手段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在获得钢琴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还将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正确的教学方法,并适应未来职业发展。

(6)开展共享化互联网第二课堂。随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的产生与传播途径发生了本质变化,教学空间不再受时空限制,互联网的共享、参与和开放性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便利与迅速。目前,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慕课(MOOCs)、翻转课堂、微型课堂以及混合教育等形式的教学如雨后春笋般不断面世,这也意味着随着钢琴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需要重新构建。互联网为钢琴教育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共享性质的第二教室,通过整合在线资源、社交网络和相关领域的知名教师资源,建立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学习空间。(www.xing528.com)

通过互联网形式构建的第二课堂,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完全可以根据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目标和共同兴趣,自组织和学习互联网空间中的钢琴教育资源。同时,通过互联网构建的第二课堂对钢琴教师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同样需要利用网络技术在积极增强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加强师生互动。具体措施可以借助与教学相关的在线游戏、在线论坛、视频聊天室等渠道来加强师生关系,通过这样互动,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并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实现共享和传达。通过共享和传播思想和问题,以及在网络空间中进行集体思考和讨论,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并逐步解决了师生之间在教育和学习方面的问题和障碍

教师在钢琴演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学生对钢琴演奏学习的基本状况,使用各种方法(例如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与钢琴有关的文献以及相应的视频等资料,在拓展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促进学生的钢琴学习与技巧提升。“互联网+钢琴教育”策略的实施对钢琴学科的建设来说意义非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钢琴教学不仅是钢琴演奏技巧的教学与传授,同时还包含钢琴演奏技巧的基础音乐知识之外的“跨界课程”和“跨学科”知识的补充学习,而这些补充知识具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和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对于之后钢琴演奏和表达来说具有很高的补充意义。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拓宽跨学科视野,才能学以致用,给学生更加正确的引导,进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7)完全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策略。对于人才培养来说,完全学分制的教育内涵就是培养个性化学生以及以学生为主,在这种教学制的引导之下,教学资源不断优化,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不断完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独立创新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拥有更加广泛知识面的同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能不断增强,培养更多高质量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1)以“深广并进”的模式加强课程群建设,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完全学分制对于教师来说有更高的自主性,他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并对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进行综合考虑设置课程,足够多样的课程是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前提和基础,这样的课程设置打破了学术课程学分提升和学科知识分离的界限,并且对课程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具实践性的平台和空间。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大学课程设置的相关经验,在当前课程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深广并进”的模式,实现课程群的知识建设和专业人力资源开发。

所谓的“深”主要是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群的深化发展与建设。课程群通常由三个或更多相关或相似性质的单门课程组成,该课程群具有结构合理和层次明晰的特点,其中的课程是相互关联、协调和响应的,是基于特定教学目标而形成的课程组合。建立课程群的目的就是在优化同一学科中相关课程,避免过多重复学科课程内容。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教学实践来说,可以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建立独特的速程群,促进课程之间的互动,并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创新型课程的发展。将各种课程的知识进行组合和协调,以使学生逐渐发展出对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内涵更好的理解。

以钢琴演奏专业课程中的重点核心课程《钢琴演奏》为例,该速程实施的目的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音乐演表现能力、音乐分析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仅通过一门《钢琴演奏》课程很难实现上述要求的教育目标。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通过教授钢琴演奏课程群来实现。通过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指导和管理,通过钢琴演奏课程群,不同的课程内容形成了相互促进和补充的局面,学生的知识建设也不断趋于完善。最终实现帮助学生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详尽而科学的钢琴演奏科学观点。这里的“广”是指各学科课程的横向改进和跨学科创新课程建设的改进。当前阶段,很多高校在专业选修课的安排上面基本上是对专业课程的简单扩展,其中包括许多普通选修课,但以培养目标为中心的跨学科和专业创新课程则相当少见。

21世纪,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重建科学与人道主义精神的统一,高校作为知识共同体,可以通过加强课程的相关性进而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实现高质量人才,是高校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学校这个平台中依靠现有课程和教师人才队伍,集成基础课程,优化了专业核心课程,并对相关的学术资源和跨学科进行整合,形成跨学科、跨专业和创新性课程群,是建立新型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的全新途径。

以钢琴演奏专业的相关课程举例,通过创新课程群扩展音乐和其他专业课程,例如,针对钢琴演奏专业中的不同学科,可以构建以钢琴即兴演奏和伴奏为主的课程群;也可以创建钢琴和数字音乐以及即兴弹唱、合唱指挥的课程群;还可以进行跨专业方向的课程整合,如与艺术管理、新闻传播、音乐编辑、音乐翻译以及学科课程建设等学科的跨学科课程群。通过建立课程和课程群,形成了一个知识构建的空间,以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标准。为了拓宽和开放选修课并为教师提供课程设计的空间,可以通过建立创新的、双语的、跨学科的专业选修课和普通选修课共同构建课程群,还可以邀请不同院系的教师组成课程团队,共同开发新课程,为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持。

2)专业导师与课程导师联动,保障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机制有效实施。导师制这种教学制度始于英国牛津大学,这种制度一度被称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可见这种教学制度的优越性。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高校对以往的学分制开始进行深化而全面的改革,并积极探讨和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对于高校的教学改革来说,本科生的教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学习方法和职业设计等方面的指导。

对于学生来说,本科阶段学习的主要负责人就是专业钢琴教师,他们承担着传授专业知识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很多钢琴教师未经学分制和课程管理培训,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选择,这对于他们来说难免会产生“思维过度,精力不足”的状况。因此,建议参考国外大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并设置课程导师来进行相关的课程指导,这个指导可以是集体性的,也可以是针对个别学生的个体性的。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课程导师还要负责“学科教学计划的制定,教育实施情况的检查和总结,课程评价指标的制定”。课程导师这一教学职位对于我国高校来说还相对比较陌生,但在国外的很多院校当中已经相当普及,例如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等。

对于课程导师的作用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就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确保大学教育质量方面。对于课程教学课程导师是第一负责人,担任这一职务的教师在进行工作之前,必须接受有关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充分了解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完整学分制的相关系统。其次,作为课程导师,要对课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不仅要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估当中,还要对课程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国际视野,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课程导师的主要职责有两方面:①帮助新生理解完全学分制运作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学科课程框架和选课咨询与指导,使学生的选课有目标、有程序,过程能够有序进行,避免盲目选课等情况的发生;②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及时的跟踪管理和评估,在此过程中,确立学生的兴趣,并结合评估结果协助学生实现专业课程的选择,最终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计划,实现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

课程导师和专业导师的共同合作实现了高校人才的培养的教学目标。从宏观层面,课程导师的职责是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课程选择咨询,那么专业导师就是从微观层面对特定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量身定做,并在整个过程中对本科学习过程进行跟进。专业导师和课程导师相结合的这种教学制度,可以更有效地保证实施完整的学分制,并提高教育质量。

3)加强学业评测中的表现性评价,帮助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要想培养出话应社会发展的符合创新性人才,客观多样的学业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当前阶段,对学业进行评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也就是总结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其中总结性评价主要基于期末考试的结果,旨在测试学生的学习是否符合教育期望并验证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概括性和标识性比较明显。由于总结性评测通常是在教育活动之后进行的,因此学生没有思考或纠正调整综合性评测结果的余地,很容易发生的状况就是学生突显学习成果而临行抱佛脚,而忽略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这样的行为尽管符合规定的教育质量,但对于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来说很难满足要求。

与总结性评价相比,表现性评价则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动态的过程,目的就是提升教育活动的质量。表现性评价主要以基于课程的任务的形式进行,例如主题演讲、小组讨论、工作分析和活动项目计划,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综合表现,以及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相应知识点的熟练掌握程度为主,并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提供文字注释,引导学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指明方向。

当新一阶段高校全面实施学分制后,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将更加多维和多元,教师教学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学习反馈和课程评估也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其中,最终评估中平时成绩的百分比从之前的40%增加到现在的60%。教师可以根据相关课程的性质和教学模式来增加、减少或细化不同项目在最终成绩中比例。这也就充分说明,在课程评估当中,基于动态的过程性评价也就是教学观察在课程评估中的占比更为重要。

对于表现性评价来说,这种评估方式强调学生利用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和创造事物的能力,同时考察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以及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通过表现性评价之后,一个很直观的发现就是,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能力显著加强,创新和创造力以及参与课堂的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开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细致观察和评估,以及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估,确认他们的能力并帮助他们找到改进的方向。通过单元评估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于学生的艺术个性发展来说,一个重要的指标和基础就是创新和个性化单元的结果。当然,表现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个人发展,并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创新和创造思维的符合创新性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