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2月,龙眼村民在永安岗距地表1.5米到2米深处,发现一批动物骨骼和陶片,其中有一只巨大砗磲和部分兔头骨。
★李家巷蚝壳墙清晰折射出早期居民依水群居的生活形态
砗磲,民间也写作“蛼蟝”。这种大多生长在热带珊瑚海域的软体动物,也在南中国海分布。文献记载,砗磲其貌不扬,但在海中充分伸展贝壳时,体内呈粉红、翠绿、孔雀蓝、棕红,绚丽夺目,花纹斑驳,层次分明,神秘迷人。自古以来,人们都奉其为神物。汉代典籍《尔雅》说:“蜀石、碝、玫、砗磲……石之次玉。”宋代学者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讲:“南海有蚌属曰砗磲,形如大蚶,盈三尺许,亦有盈一尺以下者,惟其大者为贵。”不过,由于此地为春秋到西汉早期活动遗址,可知汉代或以前的人们只作海鲜捕食。
汉代以后,深知砗磲价值的佛家将砗磲列为七宝之首。七宝分别是砗磲、金、银、玛瑙、珊瑚、琉璃、琥珀。可见砗磲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不凡。宋明时期,人们更逐渐发现砗磲不可低估的药用价值。
★古老砗磲折射出当时地理生态与原居民生活形态
★龙江左滩麻祖冈与龙眼时代相近的人类活动遗址(李健明摄)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车渠,<集韵>云生西国,是玉石之类。形似蜯蛤,有文理。大寒,无毒,主安神、镇宅、解诸毒药及虫蛰,以玳瑁一片,车渠等同,以人乳磨服极验也”。(www.xing528.com)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车渠(海药)壳气味甘咸,大寒,无毒,主治安神、镇宅、解诸毒药及虫蛰,同玳瑁等分,磨人乳服之极验”。
★梅花鹿头角反映出当时此地温带气候特征
如今,当年挖掘的一只巨大砗磲静静安放在博物馆橱窗中,让往来宾客惊诧于它们的巨大与陌生。但人们绝难想到砗磲竟经历过从食用海贝到佛家珍宝一直到神奇药物那漫长却清晰的历程,更难以想到砗磲获得人们对其价值不断深入细致的认识过程。
现在,让我们从龙眼村这双砗磲开始,将目光投向二千多年前此处的地理环境。
近几十年,龙眼附近的沙富也出土河蚬、田螺、日本螺、文蛤等海生贝壳类动物,不远处的龙山也有螺化石,附近的马齐堡,村民“牡蛎之利,贫者资之”。1963年,原桂洲四基出土古鳄鱼头盖骨上部。1973年,就在龙眼村的公生围,出土了七米长的汉代巨型马来鳄。
从这些出土动物身上我们可清晰看出从先秦到汉代,顺德东南区域的海岸线在杏坛马宁、容桂、顺峰山东南区域的分布,海洋生物与两栖动物的陆续登场,更可知此处昔日确是汪洋大海的岸边与山丘交错融合地带,人们在低矮山丘与温暖海边生息劳作,飞土逐肉。
★汉代黑熊头骨折射出当时此地气候温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