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卫鸟:儿时英勇飞翔,流传千古诗歌

精卫鸟:儿时英勇飞翔,流传千古诗歌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其中的发鸠山上,有一只鸟儿,它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脚爪,名叫精卫。其实,它口中这个神秘的“精卫”,就是它自己。小小的精卫迎着狂风巨浪,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飞翔,一点儿也不害怕。女娃游于东海,溺nì①而不返,故为精卫。王安石精卫的身影已经远去,然而从古到今,文学史上流传着许多与精卫有关的诗歌。

精卫鸟:儿时英勇飞翔,流传千古诗歌

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了好几列大山,其中第三列山系太行山值得我们关注。

太行山脉很长很长,绵延好几百千米,像一道高高的山墙,横卧在现在的山西省与河北省之间,隔断了黄土高原与河北平原。

站在山下仰望,你会发现太行山非常雄伟,简直就是一道天然的岩石墙壁,万里长城也难以与之媲美。

俗话说,“站得高,望得远”。太行山很高很高,人站在山顶可以望见无边的天际,俯瞰山脚下广阔的大地。

太行山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和大兴安岭巫山、雪峰山共同组成了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除此之外,太行山还被称为“五行山”“女娲山”,是一座充满神话色彩的历史文化名山。

相传,在高高的太行山上,生活着许多精怪。而在其中的发鸠山上,有一只鸟儿,它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脚爪,名叫精卫。它在山里飞来飞去,嘴里不停地呼唤着一个名字:

“精卫!精卫!”

天高高,山巍巍,这只鸟儿好像是在招呼谁呢。

为什么这只鸟儿要不停地呼唤“精卫”呢?

其实,它口中这个神秘的“精卫”,就是它自己。

好多人不明白,心想:这只小小的鸟儿是不是中了邪,所以行为异常?就算那是它的名字,也不至于总是不停地呼唤呀!谁会像它这个样子,成天呼唤自己的名字呢?

这些问题我先不回答,让我们接着往下读。

有人问:精卫只在发鸠山中飞行吗?

不,它在山里飞一会儿就走了。

它要去哪里?

嘘——请你耐心看吧!它一边喊着自己的名字,一边拍打着翅膀,在云雾中穿梭,然后乘着一股疾风越飞越远。

你看,它衔着一根小小的树枝,或者一块小小的石头,用力拍打着翅膀,飞过山脚下的平原,朝遥远的东方飞去。

精卫

那里是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的大海,是太阳每天升起的地方。

精卫飞到海上做什么?

你看,它好像不知疲倦似的,掠过浪花飞溅的水面,迎着翻滚的波浪,高高低低地飞着,不停地盘旋。

你听,它一边飞一边不停地喊:

“精卫!精卫!”

风,你尽情地吹吧!

浪,你尽情地卷吧!

小小的精卫迎着狂风巨浪,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飞翔,一点儿也不害怕。(www.xing528.com)

这只小小的鸟儿怎么了?它一次又一次地从西边的山里飞来,就是为了把一根根小树枝、一块块小石头扔进大海里吗?难道它想把汪洋大海填平?

是呀!它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请看《山海经》中的记载: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①溺:淹没在水里。②堙:填塞。

原来,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在东海游玩,不幸淹死在水里。

女娃还年轻呢,不想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变成了精卫,发誓一定要把大海填平。

然而,茫茫的大海广阔无边,怎样才能把它填平呢?精卫给出的答案是把衔来的小树枝和小石头,一个接一个地扔进海里。这些东西虽然微不足道,但是此时精卫只是一只鸟儿,它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只能这么做。它不知疲倦地把小树枝和小石头衔来填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精卫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眼前的沧海总有填平的那一天!

精卫,好样的,有志气!我们都要学习你那持之以恒的精神。

王安石

精卫的身影已经远去,然而从古到今,文学史上流传着许多与精卫有关的诗歌。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也曾为精卫不平凡的经历而感慨万千。请看他创作的诗歌《精卫》: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即位后,他上书朝廷,陈述北宋开国以来各项制度弊端,阐明必须改革。后拜相,陆续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帝子xián冤久未平,区区微意欲何成?

情知木石无云补,待见桑田几变更。

①帝子:炎帝之子,这里指精卫。②微意:指精卫身为鸟儿,其志向也显得微不足道。③情知:明明知道。④桑田:原意指田畴,后多与“沧海”连用,喻指世事变化巨大。

这段话的大意是:炎帝的女儿含冤而死却未曾昭雪,一直愤愤不平。可她这一点微不足道的心思能做成什么事呢?她明明知道石子和树枝太渺小了,并不能弥补什么,却还是坚持用它们填海,试看何日能把沧海变成桑田。

从字面意思看,这首诗叙述了精卫填海的典故,赞颂了精卫永不言弃的精神。其实,作者是在托物言志,借精卫持之以恒的行动,表明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华北平原的形成

太行山前的河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在很久很久以前,那儿是茫茫的大海,海水一直漫延到山前,海浪就在山脚下拍打。后来,随着地壳运动,海水逐渐退去,古代黄河和太行山前的许多大大小小的河流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日积月累,形成了现在的华北平原。

哦,我在这里提到了黄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了这个大平原,没准儿有的小读者会问:“黄河出了河南后,明明是经山东流进渤海的,怎么会塑造河北平原呢?”

让我来告诉你真相吧!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黄河出了河南中部的丘陵,进入下游的平原后,因为两边没有了山丘的约束,可以自由自在地流淌。只要没有阻挡,黄河想往哪儿流就往哪儿流。传说中古老的“禹河故道”,就穿过太行山前的河北平原,直通东北方向的渤海。从那以后,黄河曾多次改道。根据史料记载,黄河干流曾在累计数百年间经过河北平原入海。

除了黄河,其他许许多多发源于太行山的大小河流,也为华北平原的形成贡献了力量。

在泥沙不断淤积、华北平原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由于渤海地区地壳沉降,海洋也曾经几次内侵。证据之一就是天津地区的贝壳堤,当地人称其为“蛤蜊堤”。这一独特的地貌真实地记录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

简言之,华北平原的形成和河流泥沙淤积、海水内侵及地壳沉降有密切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