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Vygotsky发展观的核心理论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

Vygotsky发展观的核心理论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Vygotsky认为,人的一切高级心理过程,包括言语、思维、逻辑记忆等都是在活动中发展和借助语言实现的。对于儿童心理发展,Vygotsky强调有三点原因:首先,儿童心理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以及社会规律制约的结果。Vygotsky认为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Vygotsky认为“自言自语式”的外在言语是个人言语内化的先兆,是内部言语的开端。

Vygotsky发展观的核心理论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

提出认知发展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苏联理学家Lev S. Vygotsky(1896—1934)。Vygotsky早年学习法律哲学,后转向心理学领域,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社会文化历史学说。该学说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人的一切高级心理过程,包括言语、思维、逻辑记忆、注意等,都是借助语言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Vygotsky(1962,1978)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种观点:首先,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其次,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是文化历史所创造的,用于帮助人们思维、交流以及解决问题,如语言、写作系统、计算系统等。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Vygotsky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用“社会交互作用”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

Vygotsky将心理机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低级的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另一种是高级的心理机能,以工具(词语或符号)为中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心理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在Vygotsky看来,工具有两个层次: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生产工具指向外部,引起客体的变化;语言符号系统则指向内部,影响人的心理结构和行为。在Vygotsky看来,儿童出生以来就处在其周围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中,就是社会的实体,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符号的过程中,他的高级心理机能逐步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Vygotsky认为,人的一切高级心理过程,包括言语、思维、逻辑记忆等都是在活动中发展和借助语言实现的。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和不断内化的结果。

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对于儿童心理发展,Vygotsky强调有三点原因:

首先,儿童心理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以及社会规律制约的结果。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儿童逐渐发展起新的行为系统(高级心理机能)。

其次,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掌握了能对高级心理机能起中介作用的工具——语言符号的结果。一旦掌握了这种心理工具,就为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提供了可能。

再次,儿童心理发展是高级心理机能本身不断内化的结果。Vygotsky认为,儿童早期的心理活动是直接的、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心理机能,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以后,才能转化为间接的、不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机能。所有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都是作为外部活动的形式,而后内化为在大脑中进行的内部活动。

二、语言与发展

1.语言的特性

在Vygotsky看来,语言具有以下特性:

(1)语言是发展的媒介和思维的工具。Vygotsky认为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他相信,拥有高度语言发展的人,可以完成那些文盲所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这是因为人们在学习语言时,不仅在学习词语,同时还在学习与这些词语相连结的思想。语言具有社会历史的根源,它最初在人的共同活动中形成,以后变成个体心理的工具。因此,语言是儿童用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中介工具,即一种思维工具。

(2)语言是社会交往与活动的工具。成年人以及同伴在文化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成年人进行解释,给予指导,提供反馈并引导交流。而同伴则在游戏与课堂情境中,通过对话来促进儿童之间的合作。儿童可以通过与更有能力的人一起进行有意义的活动来学习,通过活动进行对话,在个体之间相互交流思想,个体便得以发展。

(3)语言是自我调控与反思的工具。Vygotsky认为“自言自语式”的外在言语是个人言语内化的先兆,是内部言语的开端。个人言语是引导个体思维与行为的自我谈话,在自我调控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儿童的成熟,这种喃喃自语逐渐发展为耳语、口唇动作、内部言语和思维,从而完成内化过程。内化指个体将在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语言的具体发展顺序为:外在社会的言语→个体的外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

2.语言发展阶段

Vygotsky将语言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原始或自然阶段(preintellectual speech)。这一阶段与思维发展中的前语言阶段和语言发展中的前智力阶段相一致。这时语言的运作是以原始形式出现的,因为他们是在行为的原始水平上逐步形成的。

(2)朴素的心理阶段(naïve psychology)。这个阶段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是非常明确的,具体表现是,儿童在尚未理解语法形式和结构所表示的逻辑运作之前已经能正确使用若干言语。例如,儿童在尚未真正懂得原因、条件、时间等关系之前就会用“因为”、“如果”、“当……时候”、“但是”等词语。

(3)外部符号阶段(egocentric speech)。随着朴素的心理经验的不断积累,儿童进入了第三阶段,其特征是有了外部符号,这是在解决内在问题时作为辅助手段的外部运作。该阶段的具体表现有儿童拨弄自己的手指来数数,采用一定的辅助记忆手段来帮助记忆等等。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语。

(4)内部生长阶段(inner speech)。该阶段是内部的、无声的言语阶段。然而,当内部语言用来为外部语言做准备时(例如,在仔细考虑即将要作的讲座时),内部言语在形式上可能接近于外部言语,或者甚至完全变得像外部言语。

三、教学与发展——最近发展区(www.xing528.com)

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Vygotsky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的重要概念。最近发展区指儿童认知发展的真实水平(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决定)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由在成年人的指导下或与其他能力强的同龄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决定)这两者之间的距离。最近发展区代表认知发展的潜力。

Vygotsky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此,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existed developmental level)和解决问题的水平(level of problem solving)。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儿童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在Vygotsky看来,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可以带动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如何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Vygotsky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时期(optimal learning period)。如果错过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都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开展教学必须以儿童成熟为前提,将教学建立在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在教学实践中,最近发展区理论能够直接运用于解决儿童智力发展的诊断问题,它既可以测试儿童智力发展的现有水平,又可以测试儿童智力发展的潜在水平。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它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如果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不仅能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将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四、Vygotsky的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Vygotsky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交往过程

根据Vygotsky的理论,教学必须是在知识经验存在着差异的人们之间进行,即有某种经验的人(如教师)与准备学习这种知识经验的人(如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在适当水平内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往是学习的重要因素。

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交往进行学习,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创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学习与交往的情景。在Vygotsky学说影响下的建构主义教学流派将教学看作是一种交往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交往达到沟通、交流、协调,从而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并且,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

2.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Vygotsky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从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Vygotsky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信息和原有知识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任何学习的发生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它包括学习者经验、所处的社会文化系统、课堂中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等,这些背景从不同的途径影响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学生对某一领域的背景知识知道得越多,那么他通过学习能掌握的新知识就越多。

Vygotsky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被动变主动、从客体变主体的过程,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渐过渡到学生能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监控学习过程、建构知识的过程。

3.“支架式”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runer根据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teaching)的教育模式。scaffolding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Bruner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的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提供教学支架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借助支架建构出一个稳定的理解,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获得最新的发展。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支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当学生需要更多的帮助时,教师就进一步提供“支架”;当学生需要较少的帮助时,教师就撤掉“支架”,以便学生能独自完成任务。

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时,要保证提供的支架一直使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之内,在学生能力有所发展的时候,随着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为了更好地形成学习者的认知冲突,实现有效教学,教学支架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Bruner提出支架式教学的本质在于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空间,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持,促使儿童主动而有效地学习。

4.Vygotsky理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作用

Vygotsky认为,学生的学习包含若干水平:在最低水平时,学生可以独立学习,能够很容易地理解意义;在最高水平时,由于任务难度大大超出了儿童的能力,因此即使有精心设计的教学,学生也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但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者和优秀的同伴合作时,他们就能胜任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强调同伴交往在完成任务时的作用。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学生会有意识地模仿专家或同伴的行为来思考和完成具体的任务。因此,教师要尽量组织、安排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接受能力较强的同伴的指导是促进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