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子行,其实就是“杠子帮”。因为他们干活要喊号子,所以叫号子行。同其他行帮一样,这一行也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也有属于自己的行话和隐语。
下面,就长白山区森林号子帮这一行的特殊行话和隐语进行相关的介绍。
抽茬子——指山里挑木头去伐。
把门——色子木,顺子木。长85—90厘米。中间粗,两头细,中间一个壳,放卡钩。
一盘肩——又叫一副肩。指两个人,一左一右,对面抬。
小悠——一根小绳,可穿木杠。
垫肩——二尺八或三尺见方的一块布。有白,有蓝。用来抬木时垫在肩上。
开飞机——指对方(一盘肩)不告诉你猛地往先一起,另一方一下子摔倒。
啃掐钩——也同上边一样。指没有准备而败下阵来。
迎头——车上或木堆上有一根木头,大头冲这边。抬木的人要防止这事。
爬木头头——指吃抬木饭的人。
帮一杠——指对方让你先起,省劲儿。
组杠——杠子伙招集人。
组几个盘肩——杠子伙挑选人。
杠子头——杠子伙的把头。
号子头——杠子伙里喊号人。他往往也是杠子伙的头。
压脚——一种工具。一头带个铁包皮。可用来清理被误住的爬犁道上的爬犁。
前后杠——前把门,后把门。
哈啦嗨——这是杠子头、号子头的别名。因他喊号子总离不了“哈”“啦”“嗨”“哎”什么的,所以叫这个名。
解号——又叫“接号”。解,指号子被听的人去理解,然后跟着执行。
拉大绳——指一种号子名。是在众人用大绳拉木时唱的号子。
催木头——指号子叫得紧,叫得急。
撵步——跟上步伐。
拉弓——指木头重,把跳板压弯了。
吃杂八地——干杂活的人。
上甩——号子调结尾往高扬。
下甩——号子调结尾往下去。
左甩——号子调结尾往左。
右甩——号子调结尾往右。
前甩——号子调往前出气。
后甩——号子调往后出气。
老甸子——高山湿地。
背坡——一种在山上背货去卖的人。
抓凳——把木头叠高。
串坡——在山坡上集中木头。
憨载——干活下死手。
老婆树——长得上细根粗,不好抬的树。
串钩——又叫“挂串”,指掐钩向两边动。
收肩——完活收工。
收杠——也是结束工作的意思。
边股——木堆上的一侧。
小尾——指抬木头的最后一副肩的小肩。
吃小磨的——工具是他的。带工具入股,算一份。
吃杠饭——靠杠子来挣钱的。
上晃钱——也是指吃抬木头这口饭。
小杠——抬木工具。
掐钩——抬木工具。一个套,一边一个铁钩。
压脚——搬木头用的。
搬钩——搬木头用的木头,头上一个铁钩。
号子头在使用搬杠(敦化大石头林业局,1996年冬拍摄)
刨钩——搬木头用的木头,头上一个铁钩。
大掏——又叫大套。指很长的绳索。(www.xing528.com)
驴子——两个小杠的俗名。
滚杠——两根,反套。用来垫木滚动省力。
踩边股——走在跳上,脚踩跳边。
踩里股——走在跳上,脚踩里边的跳边。
挂嫩了——指掐钩搭木边上了。
挂老了——指掐钩搭木太深了。
突鲁钩——指挂嫩的钩。
死钩——指挂老了的钩。
大点挂——往木的下边挂。
抠旁钩——往木的一边挂。
对掐对挂——木头长点,往中间挂。这样,后边不踩前边脚。
打电话——前把门抬前边木头,后边人抬后边木头。
二杠挂——指第二盘肩的人先下手。
四杠挂——指第四盘肩的人先下手。
头杠——头前的一副盘肩。
拉拉壳——钩挂的前浅后深,怕撸钩。
打一个点——把门上的“印”。是硬压出来的。
小杠飞了——较上劲儿时,树重绳紧,杠飞了出去。
愣愣号——不一样的号子。也叫“随心所欲”。号子,一个地方一个“风俗”。江源、三岔子、大阳岔,号子都不一样。这叫“号”随“风”(风俗)转。
老号子——土号。
长尾号——指尾音长的号子。这类号子不好接。但好听。长尾号,人一不注意,就容易“闪腰”。
笨号——也指老号子。流传的广。人人会听,会接。
前后杠——两人抬。
早报号——号子头要早点报号,让人有个准备。一般的情况下,唱歌跑调,但喊号不跑调。但要早点发出,行就行,不行就不行。糊弄人不行。
悠上去——在跳板上抬上去。
拿杠的——也指号子头。
拉屎不掉帽子——各使一股劲。
杠子房——抬木人住的地方。
抗脚行——也指上跳的人。
血蘑菇——指抬木头的人肩上压出的肉。
血蘑菇长出来没有——肩上的硬肉压没压出来。
撸顺撸顺——木杠在肩上压一压。
称一称他——试一试他。或考验他一下。
耍尾的——指最后一杠的。
后毛腰——让前边木头头先起来。
阴阳钩——不怀好意。挂掐钩时把钩往你这边多挂。但是挂在树的节子或疙瘩上,对方看不出来,却能压死人。
爬帽——抬木往高高的木堆上走。
红山教行——指六亲不认。抬木人认木不认人。因为在木上肩时,说什么也没有用了。
瞎活稀——不会干活的人。
放楞的——用爬犁从山上拉下来,先归楞,这叫放楞。放不好,挤脚。
《森林趣话》讲的是长白山最具特色的文化,也是最为鲜明的绚丽的地域文化。它以自己独特的地理存在和自然存在构成了这片土地上神奇的文化类型,影响着地球北部自然史和人类史,也造就了地球北部优秀的民族,形成了最生动和活态的文化。
一望无际的林海,万壑千岩的深山,使得吉林长白山区的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古文载“枝柯斜结,障蔽天日,下则水缭纵横,草叶腐积,草木繁茂,交通为之阻塞。林中产生一种蚱蜢千万成群,大者如蝼蝈,小者如蜜蜂,喙长四五分,形同鸟喙,尖锐如利锥……骡马被蜇至惫不能兴,因而倒毙者比比皆是。”艰难的森林环境,造就了长白山人顽强坚韧的性格。面对种种苦难,长白山人生活了下来,并创造了属于本土最灿烂的文化,即长白山森林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不惧艰险而闯荡山林的生存文化。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大山为家,他们不计生死,走入山林,与荒寒的山林为伍,终于在这里站稳了脚,生活了下来,长白山森林文化是他们的功绩文化。
二是团结互助的品质文化。在茫茫的参天蔽日的老林中,人和一切生命都显得渺小,在苦难中人们认识到,只有互帮互助,生命才能存活,所以长白山森林文化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生命与生命的互助。这种文化已深深地融进了长白山文化之中,形成独特的森林文化形态。
三是忠诚为人,知恩图报的情愫文化。在险恶的环境中,在困苦的历程中,一旦得到他人的帮助,另一方便会久记不忘,甚至为了报答、报恩,不惜用生命去表述自己的感恩。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歌谣,就这样生动地表述着长白山森林文化的朴实,厚重与火热的感恩,融化了寒冰厚雪,留在这片山林里。
深深的情怀,生命的依靠,这么多人类的美,往往就是通过大山、森林去诉说,这成为长白山森林文化的基点。
四是大自然、大森林立体朴实的美,展现出长白山自己的特点,苍凉,遥远。山水相依,草树相依,巍巍莽莽,那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财富,在世界自然史和文化史上不能重复。它的独立特色和不可替代性,成为长白山森林文化的人类文化。
大山和大树永存,山和树的文化就会永在。长白山森林文化是一个时时在感染和感动着人,而人一旦被它感染和感动,又忍不住去感染和感动别人的文化。长白山森林文化是世界和人类与众不同的文化,是活着的长白山文化。
【注释】
[1](晋)郭璞注;(清)郝懿行笺疏;沈海校点:《山海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00-443页。
[2]李澍田,刁书仁:《吉林船厂考略》,《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第7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