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快/慢光效应研究中,所谓的电磁诱导透明(EIT)机理最初是用来实现在吸收介质中的低损耗慢光传播[见图16-8(b)]。之后,研究者们推想,利用EIT的逆效应[即电磁诱导吸收(EIA)效应和下一节详述内容],也应该可实现快光传播[见图16-8(a)]。在实验上,Akulshin等人在一种经光学相干激励并呈现出EIA行为的简并两能级原子系统中,观察到非常窄的感应吸收线和陡变的反常色散[21,22]。在他们的实验中,共振介质为一个5 cm长的87Rb蒸气系统,使用一强激光束激励原子的D2线,然后用另一束弱可调谐激光进行探测。测得的最高的反常色散值dn/dv=-6×10-11 Hz-1,对应的群速度值为υg=-c/2 300[22]。
另一方面,有关掺铬紫翠玉(BeAl2 O4∶Cr3+)晶体的光强依赖吸收特性的早期研究表明,决定于所用强泵浦激光选定的特定波长,既可以观察到由饱和效应导致的窄吸收凹陷,亦可观察到由激发态再吸收而导致的窄吸收尖凸[23]。显然,这两种情况可以分别用来实现慢光或快光传播。2003年Bigelow等人完成了一个实验,在处于室温下并以476 nm固定波长氩离子激光激励的紫翠玉晶体中,实现了利用可调谐弱探测光脉冲的快光传输[24]。图16-13为该实验的工作原理。
图16-13 紫翠玉晶体中处于晶格镜像点位置的三价铬离子(Cr3+)的能级和激发态吸收跃迁[24](www.xing528.com)
在室温下BeAl2 O4晶格中,有两组三价铬离子分别位于镜像点位置和晶格反演点位置。若采用476 nm强激光激励,可以选择性地把位于镜像点位置的铬离子激发至4T2或4T1能级上,被激发的铬离子快速弛豫到较低的2E激发能级后,可进一步吸收476 nm激光辐射而跃迁至更高的能级,从而形成一个窄的附加吸收线。在实验中,同时利用一束弱476 nm激光束经过电光调制器后形成一束频率可微调的脉冲探测光束,从而可测量到脉冲延迟作为失共振调谐的函数。在晶体长度为4 cm以及激励光功率为250~410 W条件下,测得的探测脉冲最大时间延迟为Δt=-50μs,对应的群速度为υg=-800 m/s。
此后,Mikhailov等人报道了在2.5 cm长的87Rb(铷)蒸气盒中加上缓冲气体氖(Ne),以可调谐强激光激励铷原子的5S1/2→5P1/2(D1线)跃迁,通过双光子共振引起诱导吸收,从而探测到脉冲时间延迟为Δt≈-300μs,它对应的群速度为υg=-84 m/s[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