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光学时间孤子的早期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利用GVD效应去压缩自相位调制光脉冲的最早理论建议由Zeldovich与Sobelman于1971年提出[1]。几乎与此同时,Zakharov与Shabat首先在分析非线性波动方程的基础上,得出了存在具有双曲正割(sech)函数形式的时间孤子波解的结论[2]。稍后,Hasegawa与Tappert于1973年正式从理论上,分析了具有负GVD特性的光纤系统内产生时间孤子的可行性[3]。而Satsuma与Yajima则在1974年发表的理论文章中,进一步指出了一系列时间孤子解的存在,它们可用不同的正整数N=1,2,3,…来表征,并且对于除了N=1的基本孤子而言,其他高阶(N≥2)孤子在非线性介质传输过程中呈现出空间周期性变化的特性[4]。
在三阶非线性介质中,一个准单色的相干光脉冲的场振幅可一般地表示为
这里假设了光场具有均匀的横向分布,而U(z,t)为一个慢变化的脉冲包络线函数,ω0为脉冲的中心频率,k0为与ω0对应的波矢模量。在考虑到GVD效应和强脉冲引起的自相位调制效应之后,该脉冲的传输行为由以下非线性波动方程所决定[2~4]:
式中,项表示GVD的影响,而右端一项则表示自相位调制的影响。从数学上可证明,只有当n2>0以及∂υg/∂ω>0(反常GVD),或者n2<0以及∂υg/∂ω<0(正常GVD)时,上述非线性波动方程才具有稳定的孤子解[2,4]。若进一步采用变量转换:(www.xing528.com)
式(12-12)可被简化为一无量纲的非线性方程:
式中,u(ξ,s)为无量纲的脉冲振幅包络线函数,ξ为无量纲的传输距离,s为无量纲的时间变量,τ0为一任意时间尺度因子,下面具体讨论上述方程对应的孤子解时,τ0将具有确定的值和物理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