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11-1所示的F-P干涉仪装置,其腔内包含一种透明介质,它的折射率依赖于腔内光强的变化,组成腔的两个镜面具有相同的反射率R。按照F-P干涉仪的理论,对于一个单色平面波入射光束而言,干涉仪的透射光强为[10]
式中,I0为入射光强,F=4R/(1-R)2,而δ是光束在腔内往返一次的相位移动,并可写为
式中,λ是入射光在真空中的波长,L是腔长,θ是入射角,n0与n2分别是腔内介质的线性折射率与非线性折射率系数,Ii为腔内总光强,它包括向前和向后行进的两部分,如图11-1所示。
图11-1 内含非线性介质的F-P干涉仪
式(11-2)假定了介质折射率变化简单地与腔内瞬时光强成正比,这是一种稳态假设,其中腔内前向行进的光强为[10]
而后向行进光强为
因而腔内总光强为[10,11]
将式(11-2)和式(11-5)代入式(11-1)后可得
式中,
这里δ0为不依赖于光强的初始相位差,m为一整数且满足|δ0|≤2π。(www.xing528.com)
从式(11-6)可看出It是I0的一种隐函数。对于一个给定的I0值,It可能有多值的解,这是所以能观察到迟滞回线行为的数学根据。虽然可以用数值方法对式(11-6)进行求解,但更直观和更富于物理含义的是对该方程采用图解式求解[11,12]。为此,可从式(11-1)和式(11-5)分别求出有关干涉仪透过率的两个平行表达式:
以上第一个表达式显示出透过率随(δ0+γIi)的周期性变化,而第二个表达式则代表一条在(δ0+γIi)横坐标轴上始发于δ0点的一条直线,其斜率为(1-R)/[(1+R)γI0],亦即与I0成反比,如图11-2所示。对任意给定的入射光强I0而言,与该值对应的直线和周期性曲线的交点,即为方程式(11-6)之解。在该图中,标记为(1)~(4)的4条直线对应于4个渐次增加的I0值,它们与周期曲线的交点代表透过率的可能取值。
图11-2 用图解方法求出在不同入射光强(I0)水平下非线性F-P干涉仪的透过率
按照图11-2,知道了与不同I0值对应的透过率T值,则可进一步绘出输出/输入光强变化曲线。若将直线族的原点在横坐标上左右移动并改变它们斜率的扫描范围,则可得到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特性曲线,如图11-3所示。
图11-3 非线性双稳态装置的几种典型特征工作曲线
(a)光学开关;(b)光学微分放大;(c)光学削波;(d)光学限幅;(e),(f)光学记忆
首先解释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获得如图11-3(e)和(f)所示的迟滞回线式特性曲线。为此回到图11-2假设初始相位值选定为δ0≈(π-0.87)时的情况,当I0值从接近于零(对应于直线1)增加到由直线2所表示的水平时,对应的透过率由交点A决定;当I0值增加到由直线3所代表的临界水平时,决定透过率值的是工作点B;然而I0在此水平上的哪怕微小的增加,都会使得对应直线与曲线第一个周期之前半段无交点,故工作点必须跃变至C点;当I0继续增加到由直线4所代表的输入光强极大值水平时,透过率由交点D决定。之后,当I0由其极大值逐渐减小时,决定透过率值的工作点则沿第一周期曲线后半段平滑向上移动;但当I0值减小到由直线5所代表的另一临界水平时,实际工作点将发生由E至F的跃变,这是因为I0的继续减小使得直线与曲线的交点必须移动到周期曲线的初始段。
在描述I0在0~I0max范围变化的循环过程中,工作点的移动原则是使得透过率T值尽可能发生连续的变化;除非在上述两个临界I0值时,才会发生透过率跃变式的变化。基于以上说明,对如图11-2所示的特定例子而言,其工作点随I0变化的循环过程可以借助图11-3(e)更直观地表示出来;从中可看出工作点B→C变动意味着通过率的突变式增大,而E→F点变动意味着通过率的突变式减小。图11-3(f)则显示出由图11-3(e)过程所决定的实际上能观察到的光学迟滞回线行为。
在实验中,光学双稳态装置的实际可观察到的特性曲线,将取决于具体的工作条件,如δ0,F,γ诸值的选定,入射光强度I0的水平和变化范围,透射光信号的采样方式等。
到目前为止,已经假定腔内介质对入射光波是透明的,在现实中,总存在着由于吸收或散射所造成的光损耗。假设腔内非线性介质的线性衰减系数为α0,式(11-8)可改写为[10,13]
式中,
从以上两个公式可以看到,存在于非线性介质中的光损耗将导致腔镜的等效反射率变小,并使得最大透射率小于1。除这点以外,之前有关工作点移动的所有图形描述和定性讨论依然适用,特别是当α00时,式(11-9)将导致式(1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