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是训练理论的核心问题,指对一个部分或一段时间划分阶段,将训练时间分成较小且容易管理的部分。菲拉斯纳托斯(Philosnatus)是早期周期训练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初周期训练变得复杂,马特维耶夫(Matveyev)将年度计划模式分成阶段、子阶段和训练周期。由于该训练计划模式适用于一到两次高峰的比赛阶段,无法满足多赛事引导下的运动员竞技状态调控需要,因此又以“板块周期”进行补充。
在运动训练多年的发展中,训练周期划分处于变化与挑战中。东欧学者博伊科、维尔霍山斯基、Letunov、Prokop分别对分期理论提出了质疑。随后德国学者施纳(Tschiene)、英国运动专家Horwill等人也对传统分期理论提出了不同观点。在此过程中有不少的代表性研究成果,1975年,Frank Dick对运动训练分期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诠释和深入系统的剖析。[125]M.Stone博士对“训练分期方法与传统训练方法的力量、爆发力训练展开一系列对比研究,证明训练分期是一种无比优越的方法,再次奠定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组织训练理论的地位。”[126]Arnd Krüger对数千名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和训练资料进行分析,建立了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以指导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和适时出现竞技高峰状态。[127]伊苏林教授将训练分期理论定义为“通过一体化方式,逻辑、系统、有序地组织运动训练各要素,其目的是适时出现高峰竞技态。”[128]姚颂平教授通过对前人的研究发现在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中,竞技状态与训练程度两个概念容易混淆,周期划分并不清晰,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辨析。[129]施纳主张“在竞赛期安排短时间、单元集中式、高强度、少负荷量的训练安排对运动员机体产生深刻的刺激,激发运动潜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130]
在游泳周期安排的相关文献中,吴奇六等人(1996)对苏联、德国与美国等强国的游泳训练周期安排进行了对比分析。[131]王玫(1996)采用小周期安排方式运用在青少年组获得较好成绩。[132]潘立聪(2008)对高水平游泳运动员竞技保持阶段周期划分进行专门论述。[133]许琦、纪逊(2001)对在两个相邻比赛之间的小周期训练安排进行专门研究。[134]刘福锦(1998)对游泳“训练周期”划分方法进行系统研究。[135]A.M.斯图尔特(2003)对游泳训练周期安排进行系统化分析。(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随着竞技游泳的迅速发展,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游泳陆上训练的研究仍显薄弱,缺少对陆上训练进行全面、专门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国家游泳队陆上训练的年度周期安排及训练内容为出发点,结合训练实践,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即可为今后陆上训练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又可为我国游泳队陆上训练实践提供具体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