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音乐是满怀冲劲与斗志的,所以他的音乐动力十足。那么如何使音乐充满动力呢?
1.附点的运用
音乐的动力与节奏的运用密切相关。贝多芬很喜欢使用的是附点节奏。附点节奏本身带有强烈的动力,贝多芬很自然青睐于它。为了凸显其节奏的特性,他做了一点小小的变化,使音乐的冲击力更大。例如在该奏鸣曲中,他将附点之后的单音符(附点节奏的基本形态)变为三个音(即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如第一乐章的第2小节),就使得附点节奏中“长”与“短”的时间对比更加鲜明(三连音的长度相当于原本的单音符长度,那么其中一个音符的时值就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人们听见音符的速度更快)。附点本身是果敢,附点后的三连音增加了这种果敢,配合使用凸显贝多芬的个性。
2.分解和弦的线条
音阶的线条是级进而来的,分解和弦的线条是跳进飞跃的。贝多芬显然喜爱后者多于前者。当然在慢乐章中,他更多使用级进的线条表达抒情的旋律,但在快板乐章(如该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里,则以分解和弦式的连续跳进显示了年轻的冲力和不服输的决心。既轻装上阵(p的力度,连续的单音),也一往无前(连续的模进)。(www.xing528.com)
如果不是分解和弦的跳进,而是音阶式的级进,贝多芬也很善于利用二度动机造势,造紧张、玄机、奋进之势。不用说这首奏鸣曲的第四乐章就充分运用了二度动机的色彩、特性与变化展开,就是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中也经常出现二度下行的脉动,时而古典韵味十足,时而和声暗藏叵测。而这些其实分裂于第一乐章的主部乐句中。虽然主部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奋力进取,但它还是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失败的英雄,给英雄的失落。所以二度下行在这里已经铺垫下了(到第8小节就直接点明了),之后贝多芬会时常用到它。
3.弱起的积聚
弱起并不代表弱势。或者可以这样说,弱起很多时候是将弱势变成了优势。就像你要打出拳头,但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直接伸出手去,而是向里回缩拳头再打出去。贝多芬无疑是很了解并善用弱起的优势的,在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里,有一半都是弱起开头。而这首奏鸣曲则几乎所有乐章都是弱起的——乐章中弱起的乐句、乐汇也比比皆是。例如第一乐章的主部是弱起的,副部也是弱起的,副部的触底反弹也是一个接一个的弱起(如第26—32小节)。弱起在贝多芬手上不是柔弱的代名词,而是积聚力量的手段。一步步弱起,但一步步紧跟,一步步避其锋芒,却一步步往前推进。弱起是以退为进的哲学。
看一个小小呈示部中有多少附点节奏和弱起乐句,就知道其中蕴含多少不息的动力。展开部保留了这些特色,再现部同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